「民俗拾趣」又见炊烟

作者:姜新秋

初春,日暮。夕阳西下,倦鸟归巢。

行走在乡间小路,忽见村落里一缕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仿佛弥漫着儿时熟悉的烟火味道,心底蓦然升腾起一种久违的温暖和怀念……

我的老家在冀东南平原,村西村南是果园,桃树、杏树、苹果树依傍着半个村庄。在这里,我们度过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每日放学后,孩子们结伴来到果园,割草、捉虫、捡柴……,有时候玩累了,就爬到树上,登高望远,相约在那些炊烟四起的院落里寻找自己的家。我的家就在村西头,一眼就能望见,远远地看到屋顶烟囱冒着缕缕炊烟,便知母亲正在为一家人准备晚餐。

那时候,炊烟是乡村的晨钟暮鼓,伴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早上炊烟淡起,是一家人起床的信号。母亲起得最早,为大家准备简单的早饭,馇上一锅玉米面粥或拌疙瘩汤,熥上几个馒头、窝头,捞个自家咸菜缸里腌的咸菜,切成丝儿,淋点香油。如果有盘腌黄瓜、拌豆腐、萝卜豆,那就更丰盛了。母亲忙碌的时候,一家人也都陆续起了床。父亲挑着扁担去村头井台打水。孩子们也不闲着,把被褥卷起来,扫地、擦桌子,每个人都尽着自己的本分。吃过早饭,一家人就各自出门,开启自己崭新的一天。


「民俗拾趣」又见炊烟

中午的炊烟起得急,落得也快,更像是农家人匆忙的脚步。午饭也很简单,熬锅米粥,熥几个干粮,再加个熬冬瓜、炒白菜、炖土豆什么的。午饭要硬实、抗饿,为“地里刨食儿”的壮劳力提供一下午的能量。农家人一年忙三季,春播夏管、秋收秋种。父亲是我们家唯一的整劳力,成天长在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侍弄庄稼,努力挣个好收成,为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终日不得闲。

傍晚的炊烟是绵长、动人的,也应了乡村那句老话——黑下(晚上)饭,没早晚。晚饭是一日三餐中较为丰盛的一餐,也是母亲做得最为用心、最为从容的一餐。晚上时光悠长,母亲会先烧一大锅开水,把几个暖瓶灌满;再蒸一锅馒头、窝头、花卷或包子,够一家人吃上一两天;烧锅绿豆汤或米粥;炒盘香椿鸡蛋,炝个面糊辣椒,蒸碗鸡蛋羹,弄个茄子拌蒜泥……;偶尔改善改善伙食,杀个不下蛋的老母鸡炖蘑菇……,一家人共守一烛灯光,说说家长里短,聊聊各自优长。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村的炊烟袅袅,缭绕着我的童年,伴我成长。后来,我因求学、就业走出乡村,乡村的炊烟渐行渐远,却总是如梦如幻般萦饶于心间。

今又见炊烟,那如流水般的音律“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应景而起,低吟浅唱中再次用心感悟炊烟里的诗情画意。

乡村的炊烟,是回忆中最美的一幅水墨画,是淡远悠长的一抹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