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8次北伐,朱棣5次北征,为何明朝还发生“土木堡之变”?

esd2012


既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当时明朝内部问题的大爆发。

“土木堡之变”是明军自建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惨败,毫不夸张地说,朱元璋打天下时也没有这样的败绩。几十万大军损失殆尽,随行文武大臣多数战死,少数降敌,就连皇帝朱祁镇都被瓦剌俘虏了。

瓦剌出师之前,绝对想不到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以至于瓦剌太师也先一时不知如何对待朱祁镇,见到他时竟然立刻行君臣之礼。但是,也先对朱祁镇再“尊重”,也不能掩盖这是明朝之耻的事实。

亲历此事的大臣李贤评价“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想问,瓦剌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这么说吧,他们一直存在,是元朝残余势力。

当初成吉思汗横空出世,统一草原各部落,瓦剌就是其中之一,跟着黄金家族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但各部落之间是有矛盾的,元朝鼎盛时还勉强和平共处,朱元璋崛起后,元朝逃回蒙古草原,史上称为“北元”,各部落的矛盾冲突就更多了。

朱元璋不可能坐视北元发展壮大,派徐达、蓝玉、常遇春等大将数次北伐,重创北元。最厉害的一次是蓝玉指挥的捕鱼儿海之战,把北元的编制都打散了。

此后黄金家族丧失了对蒙古草原的掌控力,北元分裂为鞑靼和瓦剌,这两股势力互相攻伐,他们和明朝的关系时好时坏。通常是这样的,明军打过去,他们就俯首称臣,明军一走又复叛。

但后来瓦剌不叛了,似乎真的臣服于明朝。为什么?因为鞑靼是蒙古本部,拥有黄金家族的纯正血统,在草原上的影响力更大,瓦剌打不过,就借助于明朝的力量。朱棣5次北伐,打的主要是鞑靼。

就这样,瓦剌在明朝的帮助下吞并了鞑靼,成为北方雄主,和明朝有过一段和谐期。到了也先这一代,野心更大,对明朝不怎么服了,时常试探性的侵扰明朝边境。这样发展下去,迟早酝酿出一场大战。

事件的导火索是“贡马”,按照约定,瓦剌应每年向明朝贡马。大家别误会,虽有个“贡”字,其实明朝是要花钱的,不但付马钱,还财大气粗的赏赐使者团。

因为赏赐是按人头给的,瓦剌就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门路,派的使者越来越多。事件发生的那一年,也先派了2000人贡马,却谎报3000人向明朝邀赏,马价也提得很高。

明朝怒了,瓦剌这是摆明了把我们当冤大头,不能忍!朱祁镇宠信的太监王振不想吃这个亏,劝说朱祁镇拒绝了瓦剌的无理要求,按实际人数进行赏赐,马价也减少了五分之四。

也先觉得这是对他的侮辱,调集四路大军攻打明朝。不过,虽然出兵了,也先实际上并没有与明朝正式开战的打算,这次攻打主要还是骚扰性质,其目的是逼迫明朝给他一些好处。

四路大军中,也先率领的中路军最强,打到了大同,参将吴浩战死。大同前线失利的消息不断传到京城,朱祁镇大怒,在王振的撺掇下决定御驾亲征,大臣们百般阻拦都没拦住。

后世很多人都把黑锅扣给王振,但如果朱祁镇没有这种心思,王振再怎么撺掇他都不会去。事实上朱祁镇很崇拜朱元璋、朱棣等以战功起家的先祖,想学他们那样征战沙场。

而且他内心深处其实是看不起瓦剌的,在他想来,一个臣服明朝多年的部落,能翻起多大浪花?率领几十万明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随军的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将,但朱祁镇却把统帅之权给了王振。

公平来说,王振还是有点血性的,可他压根没有指挥这支大军的能力,调度极其混乱,瓦剌没打来军队就有点乱了,后勤也没跟上。

和瓦剌交战时更搞笑,瓦剌诈败诱敌深入,王振中计,命令前军追赶,而后军则以为前军已经被打败了,仓皇后撤。

好不容易脱离战场,兵部尚书邝埜的建议是迅速进入居庸关,有雄关据守,安全系数会更高。但王振坚决不听,命令大军驻扎在土木堡,那里地高缺水,将士们饥渴难忍。离堡15里处有条河,被瓦剌占据。

这个时候,也先又出计谋,假装议和主动撤离。王振信了,“移营就水”,到了河边,将士们顾不得别的先跑去喝水,早有埋伏的瓦剌军趁机发动总攻,明军大败。

这个结果看似意外,其实反映出了明朝很多问题。例如,皇帝亲征,为什么后勤竟然供应不上?王振一个太监,真能压制随军的大臣们?王振(或朱祁镇)在打了败仗的情况下不回居庸关,到底是为什么?

有些真相可能已经湮没在历史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土木堡之变没那么简单。必然是内部出了严重的问题,才会发生这种事情。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王朝最大的耻辱,是给当时屹立于世界巅峰的大明狠狠地打了一巴掌,差点就把大明给打死了。

我们知道,土木堡之变的主要人物就是蒙古人也先和明英宗朱祁镇,可正如问题所说:朱元璋北伐八次,朱棣北伐五次,处处都是在针对蒙古,朱元璋时期甚至还有灭亡北元的捕鱼儿海之胜。按理说此时的蒙古就算是还存在,但也是属于苟延残喘一类,又怎么可能拥有围困数十万明军于土木堡,甚至一度逼近北京的实力呢?


要了解土木堡的内情,就必须从朱元璋时期说起了

一般来说,土木堡之变的主要祸首就是英宗好大喜功,执意要御驾亲征,以及太监王振胡搞瞎搞而导致的。但当时随英宗出征的军队可是号称五十万大军的,就算打个折也有二十万以上,如果也先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的话,又如何能围困住这几十万大军呢?

对于在朱元璋时期被打趴下,朱棣时期被多次击败的蒙古来说,又是如何建立起这样一支精锐武装的呢?这就要从灭亡了北元的那场捕鱼儿海之战说起了。

朱元璋时期,大将蓝玉经过捕鱼儿海灭亡了北元,之后蒙古内部经过了数年的内战,分裂成了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大部,而其中兀良哈由于归顺大明时间较久,所以被朱元璋安排了以嫩江为属地,辖区包括了今天西辽河和老哈河等广大地区。捕鱼儿海之战后,被蓝玉俘获的大部分北元军队也都被安排在了此地,并被分成了泰宁卫、朵颜卫和福余卫三卫,史称为“兀良哈三卫”,或称“朵颜三卫”,以起到以蒙制蒙的目的。

这支军队本来由宁王朱权管辖,在朱棣起兵之时,靠计谋把这支部队给抢了过来,并在靖难之役攻城略地,立下了大功。有感于朵颜三卫的功劳,朱棣将宁王内迁到江西,把原属宁王的内蒙古兴宁地区悉数交给朵颜三卫管理,到了英宗父亲宣德皇帝时期,更是把钳制朵颜三卫的开平卫撤销,使得朵颜三卫在兴宁地区发展壮大,并逐渐向瓦剌靠拢,毕竟他们才是一家人。



在永乐一朝对蒙古政策是:拉一打一。除去已经归顺的兀良哈之外,打压鞑靼拉拢瓦剌就是朱棣时期定下来的国策,但在这期间,朱棣五次北伐主要都是针对鞑靼,这反而令到东北瓦剌的坐大。而且朱棣时期大力削藩,把原来镇守辽东地区的谷王、韩王、辽王全部内迁,虽设立了奴尔干都司管理辽东,但其力量完全不能和三王坐镇时相比,后来的辽东不断受到了瓦剌和兀良哈侵袭,直到明英宗正统初年,辽东女真各部为瓦剌吞并,其部队也成为了南下侵明的急先锋。

在瓦剌南下时的三路大军之中:东路是可汗脱脱不花率领的鞑靼骑兵,南路是瓦剌知院阿剌率领的辽东女真和兀良哈三卫军队,中路就是瓦剌太师也先率领的精锐瓦剌铁骑,三路共六万大军,全是骁勇善战的蒙古精锐。大明军队说就说是和瓦剌开战,实际上面对却是整个蒙古部落联盟,这在朱棣时期都不敢做的事,偏偏就落到了口气大过底气的朱祁镇手里。

当然抛开朱棣和朱瞻基对蒙古的姑息和错误作为来说,朱祁镇也需要为“土木堡之变”买单的。当时朝廷对于也先的南侵,最正确是驻守前线边将的“防守反击”策略,可大太监王振为了以战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不顾实际情况撺掇朱祁镇御驾亲征,此时才二十多岁的朱祁镇,自然也是心头一热,仅仅准备了三天就带着数十万大军出发了。

尤其可笑的是,大明朝廷上下对于边将的建议置若罔闻,而且对瓦剌大军的虚实可说是毫不知情,甚至在出发前还有人用占卜的情况来说“北征必胜”的无厘头道理。可瓦剌这边呢?也先算是继北元王保保后最强的大明对手,而且他之所以选择在正统十四年南侵,原因就是他知道了此时大明王朝的精锐部队,大部分已经调到了平定邓茂七之乱,那所谓的五十万大军,要么就是临时拼凑,要么就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兵蛋子。

战场上最讲究的就是情报,光凭一腔热血的话最后也只能落得个惨败的下场,所以从朱祁镇不顾劝阻,执意踏出紫禁城的那一天起,“土木堡之变”就已成定局了。



一贰一橙


历史有它的必然,也有它的偶然。明太祖朱元璋有8次北伐,明成祖朱棣也有5次北征,他们所作的完全可以用几句诗来表达:‘’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形容。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来时风卷残云,去时无影无踪。因此根本无法斩草除根。

土木堡之变给明朝的打击是沉重的,明英宗被俘让大明颜面扫地。对于土木堡之变的责任,到底由谁来承担的问题,历来争议很多。有不少人认为是因为太监刘瑾的挑唆,才使得明英宗御驾亲征,导致失败。我个人认为刘瑾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没有他的怂恿,年少无知的明英宗是不会做出这个决定的,但深层的原因,还是明英宗好大喜功,想效仿太爷爷朱棣和太太爷爷朱元璋那样,气吞万里,可是他的能力与祖辈相比,确实差了太多。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朱元璋的8次北伐和朱棣的5次北征,无一不是针对蒙古部落的战争。尤其是蓝玉的捕鱼儿海之战,几乎把北元打残,后来蒙古部落分裂成鞑靼、瓦剌等部落,这些部落元气大伤,朱棣之后,虽有骚扰,却没有大的冲突。到了明宣宗时期,也没有人注意到北方这些残余势力,正是因为大明的疏忽,使得瓦剌等少数民族部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朱棣时期采取的是‘’以蒙制蒙‘’的策略,扶植一部分,牵制一部分,统战和反击有效的稳定了边关。明初有一定的时间发展经济。所以在朱棣之后,明仁宗朱高炽和其子明宣宗朱瞻基创造了一个盛世‘’仁宣之治‘’。明宣宗朱瞻基是个了不起的皇帝,但他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忘记了太爷爷朱元璋的祖训,开始重用太监,以至于太监刘瑾得势。宣宗去世后,明英宗朱祁镇还是个小孩,刘瑾权倾朝野,把明英宗带到沟里去啦!

公元1449年,瓦剌联军南下,20来岁的明英宗朱祁镇
热血沸腾,此时大明精锐正在南征,按说明英宗完全可以派可靠将领去北边迎敌,也不是没有胜算的机会,可是刘瑾的一番话,让毛头小伙明英宗有了亲征的念头,他不顾朝中大臣的劝柬,执意亲征,让弟弟朱祁钰监国。没有任何战场经验的他,在刘瑾的忽悠下,成了瓦剌的俘虏。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在太后和于谦的拥立下,朱祁钰继位。

于谦组织军民,保卫北京,成功的抵御了瓦剌大军,保住了大明江山。后来的故事更加精彩,明英宗被俘后,瓦剌人并没有为难他,好酒好肉伺候着,不久后还把他放了回来。几年后,幽禁南宫的他在石亨和曹吉祥的帮助下,成功复辟,重新登基。明英宗是个没有什么功绩的皇帝,唯一值得称颂的就他是废除了后宫殉葬制度。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由盛而衰,太监专权也越发严重。明英宗当然要为自己的过错负责,但我觉得土木堡之变的根本原因,还是明宣宗的重用太监的结果。再说土木堡之变也是一场偶然的惨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