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塑料廠,宜山路上最後的工廠 | 吉林老工廠"


宜山路,從吉林大街到南山街,住宅、學校、超市、五星級酒店都有,但是沒有一座工廠。這條街也曾經有過工廠的痕跡,最後消失的便是吉林市塑料廠(以下簡稱塑料廠),那個曾經貼近民生、惠及全市的工廠。

平房,禦寒的塑料布

時間上溯三十年,很多人都住平房。冬季非常寒冷,溜窗戶縫,釘塑料布是禦寒的主要方法。家住長江街,63歲的李金柱對筆者說:“你們年輕人沒住過平房吧?那平房,老遭罪了。”“咋沒住過?小時候都住平房啊。”“我們這片比不了市區,這兒原來是郊區,大菜地、小平房。夏季都是農家肥味兒,冬季冷風颳得電線杆子嗚嗚響。”

李金柱提起冬季平房溜窗戶縫,釘塑料布的事情,說:“那時候我在江城造紙廠上班,溜窗戶縫用紙特別方便,單位的紙邊子有都是,要一些就行,但是塑料布比較難整,只能就近在塑料廠買。用麵粉摻水在爐子上打點糨子(漿糊),把裁好的紙邊子,粘在窗戶縫上,然後在外面用塑料布整個蒙上窗戶,用灰條子捲上塑料布,釘到窗戶周邊的牆壁上。通常在塑料布和窗戶之間放上木棍之類的支撐塑料布,讓它們不能直接接觸窗戶,形成空當,空氣不能流通。有條件的還能放上20公分的鋸末子,保暖的效果更好。”李金柱就像教小孩子,說著比量著,彷彿回到當年一樣,滿臉的回憶。

很多稍有年紀的人都經歷過這樣的日子,釘塑料布,起塑料布就是一個冬天。還有些人為了釘塑料布方便,用滷水摻麵粉打糨子(漿糊),直接可以把塑料布粘到牆壁上,過一冬天不會被北風吹下來。等到春天,直接一扯,塑料布就扯下來,不會損壞,來年還可以用。

農戶,育苗的塑料布

同樣住在長江街,68歲的馬龍曾經是菜民,是當地最早使用塑料大棚育苗的一批人。“那時候,就看到江南公園的花窖在冬天也可以讓花盛開,用得是玻璃大棚,大塊的玻璃被木框、磚牆支撐著,大面積的玻璃可以讓陽光照進來,大棚裡的花木可以接受陽光的照射,加上火炕取暖,花窖裡溫暖如春,花木可以在花窖裡自由生長,發芽、冒葉、開花、結果實都沒問題。但是造價很高,咱們老百姓是花不起這個錢的。”他說,“但是有人用塑料代替玻璃製作了塑料大棚,竹子骨架,一米五高低,比玻璃大棚矮,也可以在下面搭上火炕,像玻璃花窖一樣。只不過,塑料大棚壽命比較短,一個冬天就不行了。”

“那時候,我們用的塑料布都是吉林市塑料廠專門生產了用於建設大棚的塑料布,叫農膜,飛龍牌的。寬度2-4米,薄厚均勻,透明度高,曲捲平整,耐寒性能高。”馬龍接著說,“用上四川運來的8釐米竹片子,六米長一根,製成弓形,支撐在田地裡,上面蒙上塑料廠生產的塑料布,捆紮結實,兩個短頭留下留出進出的小門,塑料大棚就算建成了。大棚裡,栽種黃瓜、西紅絲、豆角。春節上市,反季蔬菜賣的很好,當時也是熱門產品。”

馬龍說:“塑料廠還生產過可作為地膜的塑料布,比較薄,但是保溫、保溼,很好用。育苗的時候使用,我在春天栽種黃瓜、青椒、西紅柿、茄子都用過。”


記憶,歷史的塑料布

曾在塑料廠當過會計、72歲的王淑芳對塑料廠歷史比較瞭解。她說:塑料廠是1960年開始籌備建設的,1962年開始生產。這三年正好是國家困難時期,工廠建設的難度可想而知。最後,廠區達到10萬平方米,5個車間,職工近千人。工廠繁榮時期還蓋了廠宅,平房樓房都有,直到2010年才全部拆掉了。”正如王淑芳說的,塑料廠當年的確輝煌過。相關資料顯示:塑料廠是東北地區生產規模最大的農業塑料薄膜生產廠,產量佔全國的1/4.飛龍牌PVC系列農膜是部、省優產品,70°C級PVC護套電纜料和橡塑共混高級電纜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新華網曾經發過一篇稿子《下崗女工借50元創業當廠長》,描寫的是吉林市華豐塑料廠廠長劉麗華創業的故事。1988年,塑料廠一位管貨的付師傅賒給劉麗華一批塑料薄膜,使她完成了第一個訂單,籤成了第一個大客戶——吉林市毛線廠,製作10萬包裝袋,從此成就了劉麗華。而後,劉麗華成為吉林省“巾幗創業帶頭人”、吉林市崗位明星、吉林市優秀企業家,並在中央電視臺《激情創業》欄目,以375分的成績獲得當場第一名,獲創業基金10萬元。可見當年塑料廠不只是自己樹立了良好的形象,更幫助了一批創業人。

筆者在2009年曾經到過塑料廠,即宜山路與友愛衚衕交會處西南角,此時的塑料廠廠房已經拆成平地,只有廠宅尚存,一個拾荒者在廢墟上找尋可以換錢的物件。2011年,這裡的廠宅也全部拆掉,開始興建住宅,不久住宅區建成,便是如今的眾泰宜居。




塑料廠雖然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但是它的輝煌已經寫進了吉林市的歷史,它的名字也寫進了吉林市人的記憶。

來源信息:圖/文 張海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