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建设“智慧一公里”关心群众“最后一公里”

公共场所讲文雅,大家唔好乱喧哗。点餐食嘢倡节俭,打包带走唔丢面……在斗门区乾务镇南山村,新建好的户外电子大屏正在试播《斗门话文明二十条》,吸引不少过往的村民驻足观看。

户外电子大屏建设,是斗门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的智慧手段之一。该区自启动全国试点建设“智慧一公里”项目以来,通过激活全区志愿服务“造血功能”,建设耳边的“村村通”广播、眼前的户外高清电子大屏、电视端文明实践专栏,以及指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打通宣传、教育、服务、关心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国试点建设探索“鲜活管用”的方式和方法,提供了斗门经验。

投3500万元建“智慧一公里”平台

“目前,户外电子大屏已经建设完毕,正在进行收尾工作,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该项目建设方相关负责人蒋兴波说。

“电子大屏播放的内容立体直观,村民获得信息更快更丰富,获益更多。”乾务镇文化站站长周永燊介绍,南山村户外电子大屏位于该村中心位置,是村民进出必经之路;此外,该处健身器材齐全,不少村民闲时会来此处进行锻炼,人气较旺。

据其介绍,在乾务镇,11个行政村都将建设户外电子大屏建设,这也是“智慧一公里”项目的重要内容。

每一项智慧手段与全国试点建设息息相关,与群众需求密不可分。据悉,斗门区有101个行政村,农村人口近23万。今年年初开始,斗门区投入3500万元建设“智慧一公里”平台。

目前,全区101个行政村基本建成“村村通”广播、户外电子大屏,可定时、定点发布政务信息,宣传理论政策,让党的声音更加快速、更加形象、更加丰富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逾8.3万名志愿者投身文明实践

“我一共有4个积分,兑换了一瓶洗手液和一块肥皂。”在井岸镇草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梁桂枢阿姨拿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存折,前来兑换礼品。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激发基层群众自主参与文明实践的内生动力,促进文明实践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明实践激励回馈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对参与文明实践、垃圾分类、关爱帮扶、“三清三拆三整治”、星级文明家庭评选、移风易俗等活动的群众给予积分奖励。以群众身份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参与1个小时可对应获得1个积分;以志愿者身份参与1个小时可对应获得2个积分。

“最初只有我一个志愿者,现在已经有20多个志愿者。”草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示范点活动负责人黄恩恩说。斗门区按照“8+N”标准,通过“专业+品牌”精心打造田野课堂、黄杨文艺、乡村振兴、普法先锋、蓝天救援等一批专业志愿服务队伍,扶持10家扎根农村的优秀社工组织发展,壮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力量。

目前,斗门区已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区、镇(街道)、村(居)三级中心(所、站)全覆盖,768个文明实践点纳入文明实践阵地网络。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斗门区累计组建志愿服务队伍232支,凝聚逾8.3万名志愿者投身实践活动,区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共开展17次示范性活动,涉及宣传教育、组织服务、人文关怀等。

采写:南都记者 袁平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