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實地,做一名幸福的教育人——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有感

腳踏實地,做一名幸福的教育人

——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有感

近幾天在網上讀了美國的傳奇教師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此書2009年8月由中國城市出版社出版,距今已經20年的時間了。估計閱讀了此書的人都知道了雷夫•艾斯奎斯的偉大事蹟——他在同一所學校的同一間教室,年復一年地教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長達20多年,獲得的榮譽不計其數。他的事蹟轟動整個美國,而且還被拍成紀錄片,他的著作《第56號教室的奇蹟》成為了美國最熱門的教育暢銷書之一。這本書被美國總統、英國女王和歐普拉同時感動推薦。

閱讀此書後,我感覺作為一位美國教師,雷夫•艾斯奎斯將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但這些方法並不完全能運用到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一是因為中西方教育存在較大的差異,教育體系和課程設置大不相同;二是這20年來,我們國家的教育也進行著各種各樣的實踐、嘗試,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三是我們所在地區、所在學校的教育,也和全國各地存在差異。因此,儘管網上對《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一書有較大的推崇,我個人覺得只能“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切不可生搬硬套。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對以下幾點深有感觸。

一、重視教室管理。

班級是學校的基層單位,教室是班級構成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師實施教育的主陣地,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講授、傳播知識和學習知識的場所。尤其是在我們現階段的中小學教育階段,教室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如果一個班級的教室鬧哄哄,就什麼事都做不成,也沒有所謂成績而言,孩子們的讀、寫、算數都不會進步,更不提提升思維,建立品格和培養道德,因此我們要重視教室管理,而教室管理問題,歸根結題,就是班風建設問題。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曾這樣講過:“具有優秀班風的班級像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同學們如兄弟姐妹般相互關心著、幫助著,相互鼓勵著、照顧著,一起長大,成熟後,便離開這個家庭,走向社會。”由此可見,班風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對全班學生起著薰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推動著班集體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良好的班風建設,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我個人覺得,班主任在班風建設中的作用更不容忽視,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上更需多下功夫。

首先,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第一人。在現實管理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班級紀律渙散,行為失控,衛生髒亂,學風不正,違紀不斷。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班主任的管理出了問題。出現這種情況後,更可怕的是班主任聽之任之,對此司空見慣,沒有改變自身和班級現狀的想法和做法。其實,班主任的激情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是很大的,班主任的情緒會在班級內傳播。積極的情緒會使班級士氣高漲,氛圍愉悅,積極上進;消極的情緒則會使班級內部沉悶,暗流湧動,鬆散倒退。可以說,有什麼的班主任就會有什麼樣的班級,所以,班主任需要時刻保持良好的管理熱情。

其次,班主任需要關注細節。在班風建設的實施過程中,班主任要給學生們滲透的是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品德的教育,品德教育更多的是來自日常生活的點滴引導。觀察一些細節,我們就能對一個陌生的班級坐出一個大致判斷:這個班級的班風是好是壞。如:教室地面保潔情況;早讀情況;自習課的紀律;出操集隊的表現;上課鈴響時學生進教室動作的快慢;課堂學生坐姿如何;集會或社團的紀律;寢室管理;學生的儀容儀表和學校考評、班級考評等。正所謂: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班級管理,班風建設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要去做,一句話就是抓細節。作為班級管理的直接實施者,如果班主任能關注管理細節,及時調整策略,班風建設效果肯定能日益凸顯。

再次,班級紀律必須合乎邏輯。我們可能不少聽到有些家長對老師這樣講:“我們孩子,在家不聽話,就聽老師的話,請你給我們管嚴點兒。”這其中就有我們班主任注重和推行依“法”治班的原因。很多班主任會給學生們制定班規。這些制度可以是文字的,圖表的,也可以是口頭的,或者是行為的。老師必須維持教室裡的秩序,但千萬別忘記紀律的基本真理:老師可以嚴格,但不公平的老師會給學生看不起。雖然懲罰必須和罪行相稱,然而事實往往是:只要孩子們看見你賞罰不公,你就失去了人心。比如,某個學生在教室裡搗蛋,老師就決定下午全班同學都不準打籃球。孩子們默默接受了處罰,但私底下缺恨死了。大家心裡會想:他犯了錯誤,為什麼受罰的是我?也有學生不完成某科作業,給他的懲罰是下午不準上美術課,或是下課時間不準離開座位。這正如艾斯奎斯老師所言:請問這兩者有什麼關聯?

二、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蹲下身子交流,傾聽孩子聲音”不管對於教導學生還是子女,都是適用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在思考孩子們的問題,把自己的意願、想法強加給他們,告訴他們必需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也有部分老師常常把尊重放在嘴邊,常說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但在日常生活與教育活動中,能做到的卻少之又少。其實,孩子們每天都會有很多新鮮、有趣的話題,假如我們能認真聽聽、仔細交流,我們在關心他們的生活,引導他們遵循正確的行為準則,走向正確的方向的同時,更要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真正關心他們在想什麼,想要什麼。不管孩子們長多大,他都還是孩子!請記住:多交流,多換位思考,讓大人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讓孩子從大人的角度看問題。因為,“蹲下身子”是優秀教師成熟的標誌,同樣是聰明家長睿智的標誌。

三、行為得宜,你就是榜樣。

作為一位教師兼母親,我在很多場合下都提到父母“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師者,更應言傳身教,做學生的榜樣。畢竟,學生們每天在學校裡和老師們相處的時間很長,他們年齡小,理解能力差,但他們的模仿能力卻很強,老師們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們模仿的對象。“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學生願意親近、尊敬、信任自己的老師,便願意讓老師為之助航,願意跟著老師的引導,在學習的海洋裡乘風破浪,直擊滄海。

但有一點很重要——要讓孩子們知道: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給予獎賞。艾斯奎斯提到在行為分析大師斯金納的作品有不少事例,孩子們因為良好行為而得到獎賞之後,就會大大提高重複我們所認可之行為的可能性。這個主張當然有其真實性。無論獎賞是糖果、玩具,還是延長體育運動的時間,在眼前晃呀晃的獎賞的確是良好行為的有力誘因。在我們的教師群體中,很多人為了“成效”而患了這種“獎賞症侯群”。有老師會說“上課的時候我們進行比賽,看哪個小組表現最好,可以獲得小紅花一枚。”班主任也說“如果這個星期我們班取得了流動紅旗,週五隊會課時間我可以帶你們到操場上自由活動。”而我們的家長,有時候也會說“你這次考試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可以獎勵你吃炸雞腿一次。”更有甚者把孩子做家務與零用錢畫上等號,做家務就給零用錢。雖然,用禮物或者金錢換取孩子良好行為也是可以運作的,畢竟孩子還小,需要多方鼓勵。但也隱藏著各種問題:會把親情關係降低到商業關係;孩子也很容易養成唯利是圖的心理;會導致孩子對兒童產生負面認識。我家小朋友剛開始的時候也會抗拒做家務,會說“我幫你做了什麼”,我們在發現這個問題後,就馬上提示:你也是這個家庭的一份子,必須要和爸爸媽媽一樣,為這個家庭付出,所有的家務都是需要家庭成員共同完成的。久而久之,小朋友現在很少會有這樣的言行出現,相反,很樂於和我們一起動手勞動。所以,作為老師,作為家長,我們要適時對孩子們進行教育,告訴他們:養成好習慣,受益的是自己,不是別人;學習不是為爸媽;我們行為得宜,是自己優秀的體現,是應該的,不需要別人的獎勵。

四、雷夫道德發展六階段。

雷夫將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創造性地引入了班級管理,並以此來引導學生的人格成長: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靠懲罰起作用;第二階段,我想要獎勵——靠賄賂起作用;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靠仁愛之心起作用;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靠境界起作用。第六階段與儒家思想提倡的“慎獨”不謀而合。“君子必慎其獨乎”意為君子自己獨處的時候,更加註意自己的舉止言行。從自己的工作實際以及學生的教學上看,我認為自覺性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芝麻綠豆般的小時,還是天馬行空的大事,要去完成,還要完成得好,都需要有自覺性。有了自覺性,才會積極主動地去認真對待,事情才有可能完成得事半功倍。

縱觀古今中外的教育,因經濟發展不同,因國家教育體制存在差異,因傳統文化區別,方法各異。但讀了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後我才更深切意識到,其實無論是古今還是中外的教育,無非都是對學生“信任、關愛”,都需要腳踏實地。願自己能在教育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在認知中接受平凡,在奮進中保持初心,腳踏實地,做一名幸福的教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