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一名幸福的教育人——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脚踏实地,做一名幸福的教育人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近几天在网上读了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此书2009年8月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距今已经20年的时间了。估计阅读了此书的人都知道了雷夫•艾斯奎斯的伟大事迹——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了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这本书被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和欧普拉同时感动推荐。

阅读此书后,我感觉作为一位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但这些方法并不完全能运用到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是因为中西方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大不相同;二是这20年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也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实践、尝试,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是我们所在地区、所在学校的教育,也和全国各地存在差异。因此,尽管网上对《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有较大的推崇,我个人觉得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切不可生搬硬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以下几点深有感触。

一、重视教室管理。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教室是班级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讲授、传播知识和学习知识的场所。尤其是在我们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阶段,教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如果一个班级的教室闹哄哄,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也没有所谓成绩而言,孩子们的读、写、算数都不会进步,更不提提升思维,建立品格和培养道德,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室管理,而教室管理问题,归根结题,就是班风建设问题。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讲过:“具有优秀班风的班级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相互关心着、帮助着,相互鼓励着、照顾着,一起长大,成熟后,便离开这个家庭,走向社会。”由此可见,班风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推动着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良好的班风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我个人觉得,班主任在班风建设中的作用更不容忽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更需多下功夫。

首先,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人。在现实管理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班级纪律涣散,行为失控,卫生脏乱,学风不正,违纪不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班主任的管理出了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后,更可怕的是班主任听之任之,对此司空见惯,没有改变自身和班级现状的想法和做法。其实,班主任的激情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是很大的,班主任的情绪会在班级内传播。积极的情绪会使班级士气高涨,氛围愉悦,积极上进;消极的情绪则会使班级内部沉闷,暗流涌动,松散倒退。可以说,有什么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班级,所以,班主任需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管理热情。

其次,班主任需要关注细节。在班风建设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给学生们渗透的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的教育,品德教育更多的是来自日常生活的点滴引导。观察一些细节,我们就能对一个陌生的班级坐出一个大致判断:这个班级的班风是好是坏。如:教室地面保洁情况;早读情况;自习课的纪律;出操集队的表现;上课铃响时学生进教室动作的快慢;课堂学生坐姿如何;集会或社团的纪律;寝室管理;学生的仪容仪表和学校考评、班级考评等。正所谓: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班级管理,班风建设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要去做,一句话就是抓细节。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者,如果班主任能关注管理细节,及时调整策略,班风建设效果肯定能日益凸显。

再次,班级纪律必须合乎逻辑。我们可能不少听到有些家长对老师这样讲:“我们孩子,在家不听话,就听老师的话,请你给我们管严点儿。”这其中就有我们班主任注重和推行依“法”治班的原因。很多班主任会给学生们制定班规。这些制度可以是文字的,图表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或者是行为的。老师必须维持教室里的秩序,但千万别忘记纪律的基本真理: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给学生看不起。虽然惩罚必须和罪行相称,然而事实往往是:只要孩子们看见你赏罚不公,你就失去了人心。比如,某个学生在教室里捣蛋,老师就决定下午全班同学都不准打篮球。孩子们默默接受了处罚,但私底下缺恨死了。大家心里会想:他犯了错误,为什么受罚的是我?也有学生不完成某科作业,给他的惩罚是下午不准上美术课,或是下课时间不准离开座位。这正如艾斯奎斯老师所言:请问这两者有什么关联?

二、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蹲下身子交流,倾听孩子声音”不管对于教导学生还是子女,都是适用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在思考孩子们的问题,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强加给他们,告诉他们必需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有部分老师常常把尊重放在嘴边,常说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但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活动中,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其实,孩子们每天都会有很多新鲜、有趣的话题,假如我们能认真听听、仔细交流,我们在关心他们的生活,引导他们遵循正确的行为准则,走向正确的方向的同时,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关心他们在想什么,想要什么。不管孩子们长多大,他都还是孩子!请记住:多交流,多换位思考,让大人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让孩子从大人的角度看问题。因为,“蹲下身子”是优秀教师成熟的标志,同样是聪明家长睿智的标志。

三、行为得宜,你就是榜样。

作为一位教师兼母亲,我在很多场合下都提到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师者,更应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榜样。毕竟,学生们每天在学校里和老师们相处的时间很长,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差,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却很强,老师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们模仿的对象。“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学生愿意亲近、尊敬、信任自己的老师,便愿意让老师为之助航,愿意跟着老师的引导,在学习的海洋里乘风破浪,直击沧海。

但有一点很重要——要让孩子们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艾斯奎斯提到在行为分析大师斯金纳的作品有不少事例,孩子们因为良好行为而得到奖赏之后,就会大大提高重复我们所认可之行为的可能性。这个主张当然有其真实性。无论奖赏是糖果、玩具,还是延长体育运动的时间,在眼前晃呀晃的奖赏的确是良好行为的有力诱因。在我们的教师群体中,很多人为了“成效”而患了这种“奖赏症侯群”。有老师会说“上课的时候我们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可以获得小红花一枚。”班主任也说“如果这个星期我们班取得了流动红旗,周五队会课时间我可以带你们到操场上自由活动。”而我们的家长,有时候也会说“你这次考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可以奖励你吃炸鸡腿一次。”更有甚者把孩子做家务与零用钱画上等号,做家务就给零用钱。虽然,用礼物或者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也是可以运作的,毕竟孩子还小,需要多方鼓励。但也隐藏着各种问题:会把亲情关系降低到商业关系;孩子也很容易养成唯利是图的心理;会导致孩子对儿童产生负面认识。我家小朋友刚开始的时候也会抗拒做家务,会说“我帮你做了什么”,我们在发现这个问题后,就马上提示:你也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必须要和爸爸妈妈一样,为这个家庭付出,所有的家务都是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完成的。久而久之,小朋友现在很少会有这样的言行出现,相反,很乐于和我们一起动手劳动。所以,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要适时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告诉他们:养成好习惯,受益的是自己,不是别人;学习不是为爸妈;我们行为得宜,是自己优秀的体现,是应该的,不需要别人的奖励。

四、雷夫道德发展六阶段。

雷夫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创造性地引入了班级管理,并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起作用;第二阶段,我想要奖励——靠贿赂起作用;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靠境界起作用。第六阶段与儒家思想提倡的“慎独”不谋而合。“君子必慎其独乎”意为君子自己独处的时候,更加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从自己的工作实际以及学生的教学上看,我认为自觉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芝麻绿豆般的小时,还是天马行空的大事,要去完成,还要完成得好,都需要有自觉性。有了自觉性,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认真对待,事情才有可能完成得事半功倍。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因经济发展不同,因国家教育体制存在差异,因传统文化区别,方法各异。但读了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后我才更深切意识到,其实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的教育,无非都是对学生“信任、关爱”,都需要脚踏实地。愿自己能在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在认知中接受平凡,在奋进中保持初心,脚踏实地,做一名幸福的教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