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些事儿,先感动的是自己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弗兰西斯·培根的《论人生》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从关注程度来说,比不上最近的各种热门事件。但是读书这件事,也变成了现代社会每个人提升自己很关键的方式,那么读书这件事,究竟是不是有必要带着执念去读。在很多时候,读书是一个本身就是结果的事。

生活的真相是,我们把90%的生活都放在了深夜。成年之后,白天里工作、学习、生活琐碎,忙碌的一整天之后,似乎只有在深夜,才能做自己,不是不想睡,是舍不得睡,舍不得这日子里难得的自由放空时间。也有人说,这些时间也叫做“碎片时间”,而这些碎片时间恰恰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和轨迹。于是,有很多人,在这些碎片时间选择提升自己,例如读书、健身、学习技能等等,往往当碎片时间的充分利用带来的那种充实满足感,会让我们觉得,自身价值在一点一点得累积,被自己感动。

那么读书这件事,是不是真的要“实用”?可是有的人本身并不是对读书这件事充满兴趣和热爱,如果说对自己坚持的事情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百分之百的投入,那么对自己并不完全热爱的事情,也许就做到“跟着心走”。

我国明朝最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他的心学理念强调“知行合一”,他对读书的看法就是,若想最有效地读书,非得建立自己的思想不可。你的思想本就有,是与生俱来的,你所做的就是把它激活,而激活的手段就是读别人的书,别人的书是一把钥匙,只要你肯用心,就能打开本有的宝藏。

我们应该把别人的书当成是资料或者工具书,绝对不能把它当成思想本身。就是说,读书时带有目的的一个过程。读书改变命运改变自己这样的,常常是客套话,如果一个人能轻易地被一本书改变,是件细思极恐的事,如果你能被《论语》改变,自然也能被《金瓶梅》改变。还有人说,读书能使人增长智慧发家致富,那是从前的事,现在的社会,只要念完大学,熟悉运用互联网,就有许多的际遇机会可以发家致富。

如果你有意识地去读书,那就不是最有效的读书方式,正如你有意识地去食色一样,都失了心的本体,所以喜欢什么样的书,就去读什么样的书,不一定非要随大流,以为是文学名著,就非要去啃。读书本是件快乐的事情,不需要与自己过不去。

我们每个人的心性都是不同的,心里有某本书,你去读它便会有喜悦感,因为你的心与它产生了感应,但是如果心里并不对这本书喜欢甚至有一些抵触,感应不了的东西,何必强求?真正有效的读书方式,其实就是顺其自然的读书方式,读你爱读的,没有目的,因为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是一种来自我们内心的本能。

当然,生活中的乐趣有无数种,读书只是其中的一种,让你感到快乐就去读,而不是为了在某方面有所进步去“感动”自己。跟着你的心走,明白每件事其中的道理,知行合一。

读书那些事儿,先感动的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