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市橋二三事

在市橋生活了很長時間,至今年近九十的母親還在那裡,時常想起那時的經歷,很有故事。

目視學車

1966年5月的一天,學校停課了,無所事事,每天早上照常上學,自習、開會。

有一天路過一片不大的空地,看到一位中年男人在交一個學生開車,那個學生也是仲元中學的,看樣子像那個中年人的孩子。

那輛車是一輛封閉式貨車,是用南京汽車廠生產的躍進牌中型卡車改裝的。

他們在那裡練車,那個學生坐在駕駛員位置,男人站在車下告訴他如何操作。

按照現在北京的說法,他們是在練習柔庫,就是汽車入庫。他們在地下用磚頭做了標記,把車從一個位置,倒退進旁邊的另一個位置。

我非常感興趣,就在旁邊看,那個父親教的非常認真,時不時罵那個孩子兩句"笨嚓啊哩!",著急了,就讓那個孩子下來,自己上去演示給那孩子看。我不知道當時那個孩子用心了沒有,反正我是認真的記下了他入庫的方法,什麼時候向左打輪,什麼時候向右打輪,什麼叫做回輪。我是深深的記下了,真想上去試一把。

那幾天,在同一時間都會看到他們,我也都會站下來看他們練車。一次聽到那位父親責備孩子,他在車上一邊演示,一邊說:"呔下,比亞單車總易,哩哏笨嚓。"

番禺市橋二三事

再過幾天,不見他們了,估計是孩子過關了。

這次目視學車,雖然沒上手,但是我把方法記在了心裡,1997年在駕校第一次練習柔庫,用的是1041卡車,我一次過關,教練問我是不是學過車,我告訴他以前看過別人柔庫,看會的,他還不相信呢。

我挺怕蛇的,廣東的蛇卻很多,所以到哪兒都有些心有餘悸。

第一次看見蛇,是在仲元中學,那天我和阿昌、阿浩準備到圖書館後面的河裡游泳,走到河邊,沿河邊的竹林向西面走,走出不遠,不經意抬頭向身邊的竹林看一眼,突然我站住不動了,是因為嚇到了,腿都軟了,阿浩問我怎麼了,我直說"蛇、蛇",開始他沒看到,那時一條綠色的,小指粗細,有一尺多長,渾身通綠,要說起來是挺漂亮的。

阿浩順著我的目光看過去,他也看到了,立刻和我說:"嘜悠哦",隨後他找了一支小棍子,從旁邊撥弄另一根竹子,那條蛇立刻就竄走了。

嚇得我也不敢去游泳了。

阿浩告訴我,幸虧你沒動,否則那條蛇會直接撲過來,那叫竹葉青蛇,毒性很強。

我說我可不知道不應該動,我是被嚇的不能動了。

第二次是在南沙勞動的時候,正在水田裡插秧,感覺腿上滑溜溜的,低頭一看,一條蛇在我兩腿間串游,當時感覺頭皮發緊,頭髮都立起來了。旁邊的同學安慰我,別怕,那時水蛇,不傷人的,說你看那些女同學都不怕啊。是的,只有我大驚小怪,別的同學好像就當沒發生過什麼,我也就慢慢的平靜下來了,但心裡還是突突的跳。

雖然這樣怕蛇,卻還吃過蛇肉呢。

那是在學校圖書館旁邊的實驗樓屋頂上,中午了,同學們不願意回家,就自己煲飯吃,也是阿浩,不知道從哪裡抓了一條蛇,差不多2釐米粗,一米多長,他把蛇劏了,洗乾淨,團起來放在飯鍋周圍。

番禺市橋二三事

飯好了,蛇也同時蒸好了,同學們都搶著吃,我卻不敢,阿浩夾了一段放我碗裡,說,"嚐嚐,就當和豬肉一樣吃",我壯起膽子吃了一口,立刻,一股從未感覺到的清香味道,嫩嫩的,滑滑的,好吃極了,忍不住又夾了一段。

就是這次吃蛇,在後來的幾十年裡,成了我和朋友們炫耀的一個資本呢。

同學情誼

同學友愛,風雨幾十年,點滴記憶,寫下來,以示對大哥哥和大姐姐們的敬意和想念。

1967年初,在仲元中學圖書館西側樓一樓的一個房間,我看著基哥在那裡排版,一張16開的紙上,規整的畫滿了方格子,標註了文章的題目位置、文章佔位、標語佔位、圖形佔位。基哥在那裡修改,我很好奇,在旁邊不停的問這問那,基哥也就耐心的解釋。

從那時起,我知道了報紙是需要佈置版面的,術語就叫做"排版"。

那是特殊時期,學校停課,我們這些尚未涉世的半大孩子開始自我調整,周圍的大哥哥大姐姐們整天忙碌,我也跟著做些事情,寫仿宋字就是在那時華彪哥哥教會我的,刻鋼板是基哥交會我的。

開始看基哥在刻鋼板字,規規整整,我問他這是什麼字,基哥說在蠟紙上刻字要用仿宋字。這個我有印象,那時候《紅巖》這本小說我看過,裡面的《挺進報》就是用仿宋字刻的。

刻鋼板需要寫仿宋字,就要學呀,華彪哥哥為我教會我花費了不少時間,從最基本的架構、筆畫、起筆落筆的要點、字體的變換,耐心細緻。我也整天練習,進步很快,得到基哥許可,可以刻鋼板了,呵呵呵......。

把一張16開的,印滿格子的蠟紙鋪在一塊2mm厚,刻滿淺淺布紋的,100毫米寬400毫米長的鋼板上,用一支安著尖頭鋼針的筆,在蠟紙上寫字。開始用力大把蠟紙刻穿了。整張蠟紙只要有一個位置刻穿了,就不能用了。那時候可浪費了不少蠟紙。

那年雙夏時節,我們到南沙去支農,一行男女同學將近200人,一路坐船,行走在番禺沙田區的河道里,一會兒水面寬闊,一會兒又駛入狹窄的小河,那時市橋到南沙的水路要走3個多小時。

在駐地,我們男同學住在一個大的蓆棚裡,上下兩層竹板搭的大通鋪,屋頂由當地農民給蓋了厚厚的一層茅草,周圍用葦蓆圍起來,留下了通風窗,那麼熱的天,在那個房子裡面特別涼快。

我記得大樹哥負責男同學這邊的管理,起床,吃飯,勞動組織,真夠他忙的。

我那時帶了一支小號,每天早晨要早點起來吹起床號,號聲一響,男女同學陸續從宿舍出來,已經有服務的同學把洗臉水準備好了。

每天的三餐都是當地農民幫助準備,吃的極好,記得那個鍋底的鍋巴特別香,是同學們特意請廚師留下來的。

割稻子、插秧、挑稻米,這些活我們都幹了,印象最深的是下雨天挑稻穀,走在沙田區的田埂上,那叫一個滑呀,都光著腳,每走一步,腳趾都要牢牢抓住地面,一不注意就摔跤。還好,我走的慢點,沒摔過,可是有一次走在我後面的一個同學,是個老手了,現在講是個"老司機",走得很快,快趕上我時,路很窄,我把他擋住了,他剎不住車就摔倒了,稻穀撒了一地,和泥了,也沒法撿.....,太抱歉了。

這些經歷,成了我生活經歷的初步積累。

番禺市橋二三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