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很多道理,在股市依然虧錢?



我們常說知易行難,也有人覺得真知行不難,但黑白認為知道和做到之間一定是有巨大鴻溝的,這個鴻溝就是你的情緒。


比如我們知道生活中常見的大部分昆蟲沒有傷害,但是依然有很多人不能控制恐懼,我們知道蹦極是絕對安全的,但也不一定有勇氣跳下去,我們知道投資中不應該去買不瞭解的企業,但是股市一漲,我們就忍不住衝動交易。


越是股市上漲,全民瘋狂的時候,我們越要懂得控制情緒,遵守自己的投資底線,任何一場盛宴最終都只能有少數人獲利,因為經過一段瘋狂過後還能保持理性的人並不多。


今天黑白為大家帶來的一文讀懂一本書是《知道做到》,作者分別是:布蘭佳、保羅.梅耶、迪克.盧赫


知道很多道理,在股市依然虧錢?

知道很多道理,在股市依然虧錢?


01

知道與做到之間隔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


相信你肯定也看過這麼一段話。


“如果你每天還在看耶魯公開課,

上3W咖啡聽創業講座,

知乎果殼關注無數,

36氪每日必讀,

對馬雲的創業史瞭如指掌,

對張小龍的貪嗔痴如數家珍,

逢人便談互聯網思維……

那你應該還在每天擠地鐵。”

知道很多道理,在股市依然虧錢?


一個段子生動刻畫出信息大爆炸的互聯網時代,一群在概念、培訓、聽書、音頻、視頻、課程中瘋狂刷認知的青年人。


每天,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獲取信息。聽完一本書,感覺醍醐灌頂,下一秒就是立flag表決心;聽完一場講座,慷慨激昂自我宣誓;學完當天的付費課程,覺得人生登頂不過如此……


可實際上呢?三年五年過去,宏圖壯志依然停留在朋友圈裡。知易行難是大多數人都難以逾越的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許多人的生活常態。


為什麼你訂閱很多專欄,聽過很多說書,看過很多公開課,“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你什麼“知道”,卻始終“做不到”?


02

是什麼在阻礙我們學以致用?


知道與做到,彷彿隔著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知道”不難,但到底是什麼在阻礙我們“做到”?管理大師肯•布蘭佳在《KNOW CAN DO! 知道做到》一書中指出三大原因。


知道很多道理,在股市依然虧錢?


01 知道的太多,得到的不多


與其說現在是信息爆炸時代,不如說是知識焦慮時代。好像全世界的大人物都在告訴你,你必須“認知升級”,進而引發全民刷認知。積極生存的人們不斷地學習各種課程,各種概念,自我感覺內心充實,滿滿當當,殊不知已陷入知識超負荷。


線上課程一門接一門,相冊裡存了一堆各類課程畢業證。每天早起打卡,朋友圈裡記錄著已堅持打卡XX天。能夠靜下心認真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囫圇吞棗聽完一本書,一本又一本……從不反思是否真的聽進去了,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便是那句“恭喜你又聽完一本書”。


一年下來,看著各個App裡滿滿當當的學習記錄,成就感油然而生。可是我們問自己真的學到了什麼,好像又沒有什麼能說的出口?最終能夠學以致用的微乎其微。


知道很多道理,在股市依然虧錢?


由於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人對同一類信息的興趣度會逐步下降。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一個經濟學定律,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如果一種要素持續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後,每增加一單位要素帶來的效用就會下降。


餓得要死的時候,吃第1個饅頭的滿足感超強,吃第5個饅頭不僅毫無滿足感,而且索然無味。同理,接收一個新知識時,如同吃第1個饅頭,你會感覺收穫很多,再繼續學習應用它,就感到乏味無聊,只想刷點別的新知識。


最終我們不停地在尋求新鮮感,身陷知識超負荷而不自知。好像知道很多知識點,但又沒辦法把它運用到實戰中。


02 消極主觀的信息過濾系統


許多人聽到與自己固有認知不同的觀點時,內心的反應通常十分牴觸。


例如,當書中提供一種新的思維或方法,但實際運用起來稍有難度,遇到這種情況,不少人會當下就選擇“算了”,立即放棄。這就導致最終書雖然看完,而書上的道理卻沒有被接納,人們內在知識系統也沒有增加新內容,還是按照固有方法來行事。


知道很多道理,在股市依然虧錢?


人們的固有思維往往對新信息處於戒備狀態,尤其是在某個特定領域已經工作多年的人,潛意識中覺得自己在該領域是專家,自己懂得比別人都多,不願意接受新的建議。


這導致人們對那些積極的、可能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持半信半疑態度,甚至直接拒絕接納,這就形成“消極過濾”,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對知識的接收程度。


03 學習習慣差,缺少跟進


那些大師的教誨,深刻的道理,聽過的音頻,為什麼只是在門口徘徊,卻無法進入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


回想學生時代,書本上的知識,聽著so easy,為什麼考試時就不會了?網上盛行的一個動態表情包是這樣描述的:


聽完課之後,眼睛和耳朵說:“我已經會了!”


大腦說:“我也會了!”


只有可憐的手疑惑地問道:“我咋不會呢?!”


眼睛看,耳朵聽,知識灌入大腦,然而缺乏實際操作運用,眼高手低,最後啥也不會。缺少跟進使我們的學習停留在表層,無法真正被我們內化,為自己所用。

知道很多道理,在股市依然虧錢?


學習新概念總是有趣的,而持續地複習與應用,就顯得枯燥乏味,毫無動力。聽一本書,一場演講,一個講座,每每被大師所震撼,覺得乾貨滿滿,收穫頗豐。


一個月後,忘得一乾二淨。


癥結其實很簡單,因為沒有跟進。


我們經常是這樣,讀書頂多在書上畫畫線,看到好文章就收藏起來,認為自己將來會看,從來不做筆記,也不做閱讀後的思考,短期知道了,長期沒有任何改變。


03

設計好規則,讓“做到”簡單一些


想要做到,空想無用,首先要去做,並且用正確的方法去做。《KNOW CAN DO! 知道做到》這本書分別從三個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突破方法。


01 認知上,當專注:精要主義


如何破解信息超負荷?


答案是做減法。只做最重要的事,然後不斷重複、重複、再重複。多而淺的學習永遠停留在表面。少而精,才能夠將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最值得做的事上。佛經中亦有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同樣是少而精的道理。


那麼,怎樣做到少而精?


首先明確自己最需要什麼,然後才能發動全部力量去攻克。


在事業上,無論是創業,還是工作,要想收益超過大多數人,至少你要有一個優勢是別人無法超越的,工作就專注一個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去培養,創業你也要想想自己的店和同行有什麼區別,這個區別別人能否輕易模仿?工作能力和大部分人一樣,開店創業沒有明顯的優勢,卻想收益超過大部分人,這是不可能的。


作為投資的朋友,只有在一個領域的認知超過大多數人,才能從這個領域賺錢,很多朋友每天都想問沒有沒有新機會?但實際上,市場上最終賺大錢的人,都是五年、十年深耕為數不多的幾個行業,幾家企業,每天都想了解一家新企業,是不可能在認知上超過大多數人的。


每天發個股的公眾號最受歡迎,寫股票池的文章閱讀最高,但是我們有沒有想一想,自己的資金量需要這麼多機會嗎?這麼多股票不深入瞭解,又能真正的把握住幾隻?

知道很多道理,在股市依然虧錢?


我們往往為了曬社交平臺,拼讀書量,拼打卡量,像松鼠一樣不停地囤積糧食,不停地買課聽課、收藏轉發。


但想掌握一套知識,你必須足夠專注,沉浸其中,慢慢地咀嚼消化,才能將其吸收,使其成為自己內在的一部分。


還是常說的那句話,成功不是你知道了多少機會,而是抓住了多少機會。


近些年斷舍離風靡全球,人們開始丟棄生活中那些非必要的物品。想要真正做到“精要主義”,投資我們也要給自己的能力圈做斷舍離,不是自己的能力圈不符合自己的體系,再好的機會也不參與。


深耕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機會,不是我們做投資就要掌握所有機會,就像都是運動員,但是你不可能期望自己,又是長跑冠軍,又是體操冠軍,又是跳水冠軍,任何一個領域只有深耕才能成功。


上一輪牛市小盤股瘋長,黑白就是看不懂,傻傻的拿著茅臺,牛市中像一個二哈,可是最終只買自己懂的企業,才能成為少數獲勝者。


02 態度上,應積極:綠燈思維


應對消極過濾,我們需要通過積極聆聽,培養綠燈思維。


綠燈思維,指的是當遇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思想時,切勿直接拒之千里之外,正確態度是學習耐克:一切皆有可能。接著從中找出可取之處加以肯定。


凡交流學習,必有觀點碰撞,而要做到積極聆聽卻很考驗人。不帶有任何偏見或先入為主地去聆聽,對新思想持開放心態,做一個擁抱可能性的思考者。

知道很多道理,在股市依然虧錢?


硅谷風險投資人吳軍曾講過他的“三遍思考法”。“遇到不中聽的話,要試著找出其中的合理之處。”


這句話有三層含義。


首先,換位思考。換位思考可謂是解決大多數問題的絕佳切入口。在接收他人信息這件事上,首先學會沉住氣,秉住性子,假設站在對方立場,想想對方說這些是為什麼。


其次,凡事要習慣回過頭來三思。如果自己第一感覺是別人在胡說八道,那一定要多反思兩三回,是他錯了還是我的境界不夠,無法理解他?


最後,即使對方確實胡扯,也應當尋求其中的合理性。


這種思維方式,就是標準的綠燈思維。這種思維轉變,給你帶來的不僅僅只是態度變化,更能在將來影響你的工作與生活。


03 行動上,需耐心:持續跟進


關於行動的真相是:持續跟進很困難。普通人大多難以做到持續跟進。


當然,困難的事情也總有人能做到。在這個問題上,富蘭克林的做法堪稱典範。一起來看看富蘭克林是怎麼做的吧!


本傑明•富蘭克林,18世紀斜槓青年,頭頂科學家、哲學家、發明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學家、慈善家諸多頭銜。他的一生能夠完成如此宏大成就,靠的就是持續跟進的耐心。

知道很多道理,在股市依然虧錢?


《富蘭克林自傳》一書記錄過青年時期他培養自己品德的具體方法。


首先,他把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品德寫成一份清單,共13條,分別是:節制、慎言、條理、堅毅、節儉、 勤奮、真誠、正直、 適度、清潔、心靜、貞潔、謙卑。


其次,每週只注重培養其中一項,13周為一個週期,一年分為4個週期。


那如何保證自己每天都有效執行呢?


他用一張表格解決了執行與反饋問題。每晚睡前,富蘭克林就對著表格反思,今天自己表現如何,如果哪一天做得不好,就在表格中標記一個黑點。依靠這張表格,他持續地跟進自己,監督自己。


為自己建立一套跟進系統,按照計劃去執行。只要計劃合理,往後執行期間你無需動腦,照做就行。當時日已久,你再回頭看,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竟然走了那麼遠的距離。


04 一個核心:重複、重複、再重複


除了上述三個層面的執行方法外,作者布蘭佳還強調一個核心:重複。這個核心的執行應當貫穿三個層次。


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為例,一個你不熟悉的方法,你永遠無法將它運用自如。一個你不習慣的思維方式,你更不可能將它嵌入你的大腦。


只有通過重複,重複,再重複,才能將別人的知識與方法逐步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與方法。


知道很多道理,在股市依然虧錢?


再以讀書為例,讀一本書如何重複才能化為己用呢?當然不是機械性重複。

第一次讀一本書時,頭到尾通讀一遍即可,大致瞭解書中內容。第二次可以劃出一些重要概念與核心方法。第三次則需要動手做筆記,記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第四次就不要自己一個人讀了,可以找一位學習夥伴一起讀,交流和分享各自的思考。


“重複”這一核心方法,在不同的事情上的具體表現各有不同。但核心做法就是審時度勢地進行重複,每一次重複的具體內容有所不同,每一次重複時間有所間隔。這樣子能夠使重複的效率最大化。


寫在最後


從知道到做到,做到知行合一,我們需要從認知、態度、行動三方面著手,保持專注,積極,耐心。丟掉不必要的,只做最重要的;拒絕偏見,接納合理思想;設計好行動細則,重複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