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党史」共产主义思想在孟津的传播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从此,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先锋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像光芒四射的灯塔,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斗争道路。

「孟津党史」共产主义思想在孟津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掀起了以城市工人运动为中心的革命风暴,同时党的势力逐渐向农村发展。受此影响,孟津在大革命后期,即开始出现党领导的活动。孟津当时没有党的组织,但有着光荣传统、富于斗争精神的孟津人民中的一些先进分子,其中主要有赵俊德、郑宝钟等人,在孟津大地上积极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赵俊德,孟津县会盟镇潘沟人,出身贫寒。1922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生物系。1925年,在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武高教授)的影响下,由钱介磐(中共早期党员,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当时国共合作,担任国民党湖北省执委会执委兼宣传部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学校学生领袖之一。1926年春,赵俊德在河南信阳的一所中学任实习教员结束后,偕同学张展儒(女,党员,湖北黄陂人)、王中珍(女,党员,籍贯不详)回到孟津老家考察农村现状,开展党的活动。他们利用探亲访友、研讨时政、赠送进步书籍等方式,向青年宣传马列主义。他们帮助赵俊德的爱人雷淑芳学习新文化读物,鼓励她冲破封建礼教,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赵俊德还经常到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今会盟镇老城村)了解情况,向同窗挚友介绍南方农村革命和工人、学生运动的情况,结合实际讲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知识,启发青年投入革命斗争。他多次走访母校—孟津县第一高等小学,了解学界思想动态,与青年教师谈论时政,传播进步思想。雷淑芳回忆说:“那段日子,受爱人进步思想影响,我心里如同点亮了一支火把,看到了女子解放的道路,十分向往共产党”。赵俊德等3人同年8月离孟后,雷淑芳进入县城女子学校读书,次年到县立第八高等小学—负图寺小学担任教员,1929年被吸收参加党组织,成为孟津县新发展的第一名共产党员,投身革命洪流之中。

赵俊德回校后,即被武昌第一中学校长李良传(中共党员)聘为学校教务长。他函邀孟津同窗雷少卿(会盟镇雷河人,洛阳第四师范毕业)赴该校讲义处任职。雷在此受大革命高潮影响,阅读进步书籍,受到不少新思想的启示,于1927年春经赵俊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雷少卿回乡担任洛师附小党小组组长,兼洛阳互济会书记,并在孟津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作用。

郑宝钟,孟津县会盟镇郑河人。1925年夏,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到北伐革命军张发奎部担任连长。1927年,汪精卫“7.15”反革命政变后,为免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捕杀,奉党组织之命,与党员王汝泮(后叛变)、梅雪馥(女)、梅雪琴(女)化装回豫,隐蔽于今会盟镇雷河村(郑河)。隐蔽期间,郑宝钟常以探亲访友为名,深入贫苦农民之中,用南方农运壮举和北伐故事,启发人们的革命觉悟。同时,向村中进步青年宣传马列主义和反帝爱国思想。其童年挚友赵良岑受影响最大。当时,赵良岑家是老城一带有名的富户。郑宝钟早在黄埔时,就给他寄过不少革命书籍,这时又对他进行了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其思想上发生了巨大转变,“知共产党乃救国救民之先锋”,“深信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终必灭亡,共产主义终必实现”。在郑宝钟的教育培养下,赵良岑走上革命道路,担任了党的地下交通员。

1928年初,郑宝钟在驻保定国民革命军第八方面军53师宋天才旅任少校参谋期间,与一批共产党员和黄埔同学在部队中组织“兵暴”。为筹集所需经费物资,他约赵良岑到天津,把党员王亚夫(湖南人)、陈惠萱(王妻,湖南人)接回孟津。然后,又派吕雪影来到孟津与赵良岑等接头,建立了“兵暴物资筹备转运站”。当时,赵良岑的父亲已去世,其母善良好客。王亚夫等抵孟后,住在赵良岑家,以经商为名开展活动。他们通过在豫的知交、熟人、同乡等关系,与地方商界、医界、军界广泛联系,购置枪弹、药品、布匹,经陇海铁路运至义津铺车站(今白马寺站),转藏于赵良岑家,然后陆续转运部队。为解决资金困难,他们一是带枪到黄河北打土豪;二是借国民党在经济管理上的腐败混乱现象,到长沙印制国民党交通银行伪钞;三是走汉口、跑天津、上北京等地,向国民党军政界贩卖生活奢侈品。

兵暴物资筹备转运站建立只有几个月,当年夏即行撤离。撤离之前,王亚夫、吕雪影曾与洛阳特支书记万寿山等人对孟津建党问题多次交换意见。

1928年11月后,郑宝钟所在部队先后移驻开封、郑州、洛阳、临颖等地。郑宝钟始终坚持积极发展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如,1928年在保定介绍赵子湘(孟津雷河人)入党。同年,与司军三(孟津营庄人)在郑州介绍同乡亲戚赵介民加入共青团(后赵介民担任共青团洛阳中心县委书记)。这些都在客观上为孟津的建党创造了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