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浑戎往事:老家伊川

据说现在姓陆、路、卢、阴、芦等姓的,大概率就是伊川陆浑戎的后裔。



洛阳下辖九县。往南过去龙门山,有伊川、嵩县、栾川,往西南是宜阳,往东南是汝阳。

现在看,这些地方和洛阳别的县没两样,经济文化等等,有美女也有帅哥,民俗上有差异,也是很小一点。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生活着不一样的人。他们游牧为主,长的高大健壮,漂亮率真,异于汉人。非常招人喜欢。周天子就娶过他们首领的女儿隗氏为妻。

他们是被汉人称为狄的异族:陆浑戎,以及更早在这里生活的伊洛戎,蛮戎等。

陆浑戎的范围,基本以现在伊川县平等乡的新城故址为中心,辐射嵩县、宜阳一带的伊洛盆地。伊洛戎则生活在南边栾川,卢氏(今属三门峡市)一带。


陆浑戎往事:老家伊川

华夏腹地,周天子脚下,怎么会有戎人的部落?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片地方水草丰美,特别宜居。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剪商”成功后,就“卜定洛阳王城”,因为要“毋远天室”,天室是天上的星宿排列的方向,对应地面,就是九皋三涂山以北到伊阙山之间的肥沃之地。

于是很快,按照周武王的要求,周公旦与召公奭便开始营建洛邑。

“剪商”毕,依天室,营建洛邑,周武王“定天保”后,“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原因呢?很简单,商虽灭,但商遗族的势力,以及东夷各部落力量,都是王朝的不稳定因素。而周的大本营远在边缘地区的岐山,要统治广大的东方地区,总有鞭长莫及之感。洛邑乃天下之中,对于王朝的任何地方,都能做出及时的反应。

春秋时候的陆浑戎,老家也许就在现在的伊川、嵩县、宜阳一带。不过就算是,也很有年头了。作为有夏之居,夏朝的中心地带就是肥沃的洛邑地区。而陆浑戎始终以夏后氏遗族自居。


陆浑戎往事:老家伊川


但是春秋时候,陆浑戎已经远在在秦国的西边,瓜州,如今的敦煌一带。

风调雨顺的时候,和秦做点小买卖,喝点小酒,谝个闲传,日子挺好。一旦气候转冷干燥,牧草干枯,就要不时的骚扰秦了,没办法,人总是要生存的。

游牧民族都这样。

而秦也是不胜其扰,打来打去的,也灭不了陆浑戎,硬骨头有战斗力啊。


陆浑戎往事:老家伊川


最后这个包袱甩给了晋国。

晋国这个国君是历史上有名的变脸胜过“川剧”的晋惠公,背信弃义,几次三番的戏耍秦国的秦穆公,结果被秦穆公给逮了。

要不是晋惠公是秦穆公的小舅子,因为姐姐的死劝,秦穆公忍着没杀晋惠公。

但是,条件是把陆浑戎迁到晋国,秦国打发一个包袱。

晋惠公没办法,只好答应。把陆浑戎迁到崤函山区,小算盘是横到晋秦之间,给秦添堵。

穷乡僻壤的,迫于压力举族迁徙的陆浑戎当然不干。老子已经够没面子了,还不让老子选个地方,我要去伊洛河之间的伊川!那是我们老家。

晋惠公想想算了,认真起来也得罪不起。想去就去吧,往南让楚国难受一下,往北给周天子添点麻烦也行。况且,那里不是还有伊洛戎之类的戎狄族么,让他们去斗吧。

于是陆浑戎定居龙门山南的大片地区。和伊洛戎等戎人和睦相处:人家都是兄弟啊,都自认是夏后氏后裔。

真的假的?

不管真假,反正司马迁《史记 匈奴列传》记载:夏灭后,夏桀儿子逃亡大漠“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还说,陆浑戎是姜戎的一支,是炎帝的苗裔!

戎人自己更是尊炎帝、夏鲧为祖先。如此说,生活在河洛地区的伊洛戎,在这里近千年,可不就是故土么。

看见没?别蔑视戎狄了,人家可是和我们一个祖先。

陆浑戎在伊川一带生活了一百多年。日子过得怎么样?

闹心的时候多。

这片地方确实是好地方。但是位置不对啊,刚好是在秦楚古道的节点上。北边是周天子脚下,以及晋国;南边是楚国;西去是秦国。

一个是天子,三个先后是春秋五霸霸主,哪个惹得起!

所以多次被周天子指挥去讨伐诸侯国;

帮着晋国打秦国(崤之战);

被晋指使着打打楚国;

和晋搞点摩擦;

就是陆浑戎自己还造反攻打周王城,把王城东大门给烧了,把周天子撵跑了;

这种事情都没少干。

可是作为一个小小的部落(连个小国都不是),还有点战斗力,你想生存,不就是要在各大国之间夹缝寻平衡,求得生存的一席之地么?

陆浑戎就是这样,在楚国、晋国、秦国、周天子之间摇摆。论实力,陆浑戎够强悍,有什么用呢?

中山国,那是相当厉害的,白狄所建,被灭复国,被灭复国,不是一般的坚强,最厉害时候,位列战国七雄的第八雄。也灭了。

春秋时期,正是部落、大小方国大融合的时期。华夏大地方国三千,最后剩下几个呢?

青蝇悲歌。

诗经 小雅 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诗经三百首,有确定作者的,只有一首,就是《诗经 小雅 青蝇》。作者是陆浑戎的领袖驹支。

《驹支不屈于晋》是《左传》中的一篇,详细描写了驹支在晋国组织的一次会盟中,被晋国大臣范宣子侮辱的经过。

这次会盟,“会于向”(向地大致是今天安徽的怀远),目的是晋国召集诸侯,对付楚国。

面对范宣子的责难和挑衅,驹支满腔悲愤,有理有据,不卑不亢的反驳了范宣子。并当场赋诗一首,就是这首《青蝇》,诗中把范宣子的粗鲁无礼,理解为受了小人的挑拨,离间晋国和陆浑戎的关系。

然后昂然离去。范宣子被感动,赶紧请驹支回转,请驹支就坐参会。

作为戎人的首领,随口赋诗一首,还被选进《诗经》,可见驹支的人文修养,也反应出戎人在伊川的百年时间,已经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和教化。

历史的进程是不会停止的。游牧的陆浑戎在伊川生活,处在秦楚古道,周边强国环伺,利益交织,其结果可见啊。

求生存的陆浑戎最终被晋国设计灭了,而直到被灭,陆浑戎也不知道为何被灭。

陆浑戎的上层贵族被杀,其余民众一部分融入当地人群,一部分因为后期和楚国交好,跑到楚国,被楚王集中安置在一个地方,就是如今的安陆县。

伊川、嵩县一带,也就只剩下陆浑山、陆浑岭、陆浑村等遗迹,以陆浑命名的伊河水库还在2020年初,批准进入国家级湿地保护公园名录。

历史进入战国。

默默低调生活在龙门山更南,嵩县和栾川一带的伊洛戎,也被韩国和魏国灭了。

中山国被赵国所灭。

如此,华夏的腹地,便没有了戎人的国度和部落了。

戎人的血脉融入了当地的华夏族。


陆浑戎往事:老家伊川


本文来自同名公众号“一杯茯茶”,更多阅读,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