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錢鏽的特徵:房樑鏽、發祿鏽、傳世、生坑、水坑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古錢幣裡常見的包漿和不同坑口所呈現出來的鏽色。我們常說傳世包漿,生坑鏽色,那麼什麼是包漿,什麼是鏽色,各種坑口之間又怎麼區分,影響包漿與鏽色的因素又有哪些?對於新入圈的朋友來講,可能聽到這裡就已經是雲裡霧裡了,甚至是玩了好幾年的朋友,到現在對於坑口的區別和理解還只侷限於北坑、南坑。(今天鏈接分享熱門品類山底隆的行情,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戳一戳)

一. 傳世包漿

傳世的意思就是這枚古錢從發行到現在,一直是在民間流傳,即使是退出了流通,但是一直是被放置在老百姓家裡,而且一直沒有入過土,儲存方式基本未有改變。

銅錢鏽的特徵:房梁鏽、發祿鏽、傳世、生坑、水坑

82分


傳世包漿的特徵就是表面沒有太多的附著物,近乎露銅。常見的包漿特點就是黃亮、溫潤、黑底黃膚等。民間認為,傳世錢幣未經入土且過萬人之手,集聚陽氣與一錢之上,所以一直以來都是頗受古錢幣愛好者追捧的一種狀態。

銅錢鏽的特徵:房梁鏽、發祿鏽、傳世、生坑、水坑

85分


二. 生坑鏽

所謂生坑鏽就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古錢幣被埋在了土裡,歷經常年累月,所長出來的一種鏽色,且出土後未加清理、未改變其出土狀態。由於存放環境的不同,所生成的鏽色也不同,影響其鏽色的因素,常見有以下幾種:土壤裡水分含量的高低,PH數值,埋存錢幣的數量,埋存深淺度,埋存方式等;

銅錢鏽的特徵:房梁鏽、發祿鏽、傳世、生坑、水坑


埋存的地域不同,也有其明顯特徵,我們常接觸的幾個坑口有南方坑口、北方坑口、西北坑口、內蒙坑口等。北方由於氣候乾燥,土壤的溼度較低,所以這裡出土的錢幣大都保持了其本身的狀態,僅在錢幣表面附著一層薄薄的灰土,用水一衝刷,就能看到錢幣本來的面目。越往南邊,鏽色越大,江浙一帶出土的錢幣,則多數需要經過剃鏽處理,才能看清楚字跡。

銅錢鏽的特徵:房梁鏽、發祿鏽、傳世、生坑、水坑


生坑錢幣在出土後,儲存環境和之前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鏽色上也會有一定的變化,有些僅僅是顏色的改變,但有些對錢幣來說確是毀滅性的,沒錯,就是有害鏽。

有害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亞銅和鹼式氯化銅等氯化物,呈綠色粉末狀,具有腐蝕性擴散性和傳染性,屬於古錢幣裡的癌症。

銅錢鏽的特徵:房梁鏽、發祿鏽、傳世、生坑、水坑

生害鏽的乾元

三. 水坑錢

光從字面上看便能知道,就是從水裡撈出來的錢幣,其特點也是十分明顯的,多數是沒有鏽色,所呈現的也是錢幣最原始的狀態,受水質和錢幣本身材質影響,錢幣的顏色也會有不同的呈現,常見有表金、水坑紅、水坑黑、五彩等。


銅錢鏽的特徵:房梁鏽、發祿鏽、傳世、生坑、水坑

水坑清錢一組

早些年,水坑錢幣並不受人待見,因為沒有包漿,所以多數收藏者認為其“沒有味道”而選擇放棄。近年來,水坑錢幣成為了品相與狀態的代名詞,直邊滿挫的錢幣更是萬人追捧,水坑也有了專用名詞,什麼水井坑、京杭大運河水坑、海坑、北京祈福坑、六安水坑等。

四. 房梁和發祿鏽

民間自清代起就有在房樑上掛銅錢的風俗,一說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二說是辟邪鎮宅招財納福;三說是為了固定“上樑大吉”那塊紅布的,又有寓意“樑上有錢”一說,其所表達的意思,顯而易見。

銅錢鏽的特徵:房梁鏽、發祿鏽、傳世、生坑、水坑

房梁錢在選擇上,也不是隨意擇取的,常見的都是用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因為這三枚錢幣的歷史背景是清代最為鼎盛的時期,房梁錢的鏽色有其獨有的特點;

因房梁錢鑲嵌在梁木內歷經百年之久,已經於梁木和紅布牢牢的粘附在一起,想要將錢幣從樑上取下來也非易事,其中就有很多在摘取過程中被撬裂損壞,所以,能擁有一枚完整品相的房梁錢,可謂來之不易。

銅錢鏽的特徵:房梁鏽、發祿鏽、傳世、生坑、水坑

發祿是用銅錢編織出來的大型掛件,多出於江西、浙江、皖南地帶,民間掛發祿的用途類似於道教花錢性質,主要是用於鎮宅辟邪。發祿錢和房梁錢的儲存環境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一種掛在牆上一種釘在樑上,這二者之間的區別我們需要通過細心的對比來找感覺。

每一枚古錢幣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故事,無論價值高低貴賤,都有值得收藏的一面。至於錢幣本身所延伸出來的韻味,這就需要收藏者自己去細心品味嚐了。(文章選自參考古緣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