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旅游一周重8斤!女游客实在没忍住:我只是来旅游,没想到竟生了娃

“我只是来杭州旅游的,没想到竟在这里生了娃。”

来自安徽今年24岁的李女士哭笑不得嘟囔着。足足8天的黄金周,李女士决定任性一把。坚持跟着家人自驾出游来到风景秀美的杭城, 出门的时候已是个孕晚期37周的新手产妇。


娃生在了旅行的城市


10月6日,出游第7天,这天上午李女士自觉胎动减少,就来到了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值班医生王晶接待了她。

“李女士出游的这一周肯定没有管好嘴,足足增重了八斤!
宫高40cm,胎儿腹围39cm,胎心监护提示有胎儿宫内窘迫!
她本来血糖就不好,加上这一周饮食不节制、作息不规律,导致病情加重。”


王晶医生说:“所幸及时来院,手术中我们发现羊水已经浑浊。宝宝出生体重有9斤,因为血糖偏低已转入新生儿科。”


“糖妈”的节后自省时刻


像李女士一样的孕妈妈不在少数,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即使发现糖耐试验有异常诊断了妊娠期糖尿病,还会归结在化验前一天吃多了,没有把妊娠期血糖控制当回事,最终出现各种并发症 。


妊娠合并糖尿病有两种情况:


一种为孕前糖尿病的基础上合并妊娠,这也是大部分老百姓所理解的糖尿病;
而另一种是妊娠前糖代谢正常,妊娠期才出现的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


李女士就属于后者。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均有较大危害。

1

对于孕妇来说

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且有代谢紊乱、诱发酮症酸中毒、羊水过多、早产、难产等危害;

2

对于胎儿及新生儿来说

有巨大儿、胎儿窘迫、胎死宫内、胎儿畸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血糖等危害。


GDM患者大多能于产后恢复正常,但是如果不注意饮食调整和适量活动,与正常女性相比,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升高5-10倍。


宫内的高糖环境会对子代的糖代谢产生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会随子代年龄的增加而越发显著,容易出现青少年期的糖尿病。


有文献报道GDM孕妇其子代在20岁时患2型糖尿病的累积风险接近15%,24岁时增加到30%以上,进入成年期以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会明显上升。


当然,这些风险增加的程度与母亲妊娠晚期时的血糖水平是呈正相关的。


妊娠期糖尿病(GDM)
青睐的人群


高龄、妊娠前超重或肥胖、糖耐量异常史、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有不良孕产史、巨大儿分娩史、GDM史以及反复霉菌性阴道炎的患者最容易被妊娠期糖尿病盯上。


目前推荐每一位孕妇都要在孕中期(一般24-28周)进行GDM的筛查,主要采用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一旦确诊为GDM,就要引起重视,控制血糖。


大部分GDM的孕妇经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运动干预,均能将血糖控制在满意范围内。


但对于很多准妈妈来说,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准妈妈们的自律,也需要专业人士帮助准妈妈一起做好血糖控制与合理营养之间的平衡。


“糖妈”怎么吃?


我们提倡食物应该多样化,每日应摄入谷薯类、蔬果类、畜禽鱼类、乳蛋豆类和油脂类食物,每日膳食种类应达到12种及以上,每周应达到25种及以上。


谷薯类首选低生糖指数(GI)及低血糖负荷(GL)的复合型碳水化合物食物,其中全谷物不少于总谷薯量的1/3。


畜、禽、鱼、乳、蛋和豆类可根据能量目标及实际孕周对应的蛋白质推荐参考摄入量进行个体化调整,减少加工肉类及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动物性食品。


蔬菜类摄入量应达到每日500g及以上,其中绿叶蔬菜占2/3及以上。


在血糖平稳条件下,可选用低GI/GL水果,一般每日150g-200g,在两餐间进食。


烹调油不超过每日25g,食盐不超过每日6g,避免饮用含酒精饮品及食用添加糖食品。


建议每日3次正餐及2-3次加餐,早、中、晚三次正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10%-15%、30%、30%,每次加餐的能量占总能量的5%-10%。


具体的能量目标以及每样食物的GI大家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也可以来我院营养门诊咨询定制饮食食谱。


准妈妈们还可以试着写饮食日记,把每天吃的每一口食物都记录下来,并且同时记录体重和血糖情况。


每次来产检都带上,让医生了解自己的饮食控制情况,及时记录下医生科学合理的建议。



“糖妈”动起来


另外一个有效控制血糖的措施就是运动。


根据2018年2月的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发布的建议,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5天或每周最少150分钟,每餐后10-15分钟步行即可看到改善情况。

准妈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强度。


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运动体表会有微微出汗的表现。


对于大多数的糖妈,只要做好以上自我管理,多数都能“达标”,包括血糖达标、自身体重增加达标、胎儿体重达标。


GDM孕妇需要重视,但是也不必过于担心。

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沈阳网)编辑 逄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