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封建思想?其實有深意

古代有些約定俗成的道理,不見得像律令法規那樣有強制性,但仍然被人們普遍遵循,這類的東西叫俗理或俗話。比如有一句俗話叫“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在現代人看來簡直太莫名其妙了,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它在當時是很有道理的。

“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封建思想?其實有深意

古人官員出行

官不入民宅是何因?

1、

在古代是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的,百姓對官員,下級對上級如何說話答對,如何跪迎拜送,都有嚴格規定。如果一名官員到百姓家去,最起碼全家老小要到門口跪拜接應是必須的。一般官員出入都是儀仗隨從,轎伕兵丁,車馬粼粼,百姓家正常的生產生活一定會受影響,附近居民平常走的路就得迴避或改道,左鄰右舍出入不便,會造成很大幹擾。遇到官威大的封道道路,關閉門市,清空道路,搞得四鄰不安,百姓心裡別提有多嫌棄了。


2、

還有官員來了,百姓家境富裕的還能殺羊宰雞,果品蔬食,以做招待。家裡窮的,也不敢慢待,搞不好得借錢湊門面,心裡能舒服嗎?臨走還要送上點孝敬,最不成得包上點土特產,讓官員高興。封建時代所謂“破家的縣令,滅門的府尹”,就算最小品級的縣令,你得罪了他,他就能讓人家破人亡,何況更大的官。所以這官員到民宅,老百姓心裡只能是驚恐戰慄,急促不安。


3、

就算官員本身是清正廉潔,來了不吃吃喝喝,不索要禮品。但是手下的三班衙役,隨從小吏,這些人不是拿國家公資的,是由縣官發的,所以這些人工資低的可憐全靠坑蒙拐騙搶,去百姓家一趟,臨出門順走你一隻雞,或者抱走你一筐蘿蔔,說是縣令就喜歡吃蘿蔔,你能怎麼辦。一般小老百姓得罪了他們,絕對沒好日子過。縣官是一任就可能走,但這些縣府的小吏太多數都是本地的地頭蛇,老百姓最怕他們滋擾。


4、

而對於官員來說,古代的官署機構小,真正的公務人員少(吃閒飯的多),以縣令為例要政務、財政、偵破、審判、教育、祭祀、宣傳什麼都得管,平常的事都忙不過來,加上古代交通不便,官員不想,也太可能到百姓家去搞調研,平常老百姓也希望安生過日子,不要有官吏上門滋擾,弄得雞飛狗跳,心驚膽呆。所以就有了“官不入民宅”這樣的俗語。到了今天,這句話也有很好的借鑑意義,那就是為官之人,也系百姓,體察民情是好的,但時常影響百姓的正常生活就不好了。

“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封建思想?其實有深意

古代官員審案


父不進子房為哪般

1、

這主要是指兒子成家以後,做為父親的就不能輕易進兒子的房子。在封建社會父親無疑是一家之主,但是兒子成家以後,又是他自己老婆和孩子和權威,做父親的既要維護自己的權威,也要尊重兒子的個人空間,不能動不動就進入他的私人空間。


2、

其次就是封建禮教嚴謹,公公要懂得避嫌。你要想到這時間兒子的房子不僅只是兒子一個人的,也包括了兒媳的隱私,做父的隨意進入小兩口的房間會有許多不便。另外,尤其是如果兒子不在,只有兒媳,隨便進入,也會引人閒話。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是今天,“父不進子房”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封建思想?其實有深意

為老者尊


我是 @無事仙 一名文化領域寫作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也歡迎您來批評和交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