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新巴尔虎右旗到满洲里是一百多公里的草原公路,地势平坦,景色单调。二,三十公里后有呼伦湖景区,不知为什么没有开放。临近满洲里市,我们决定先绕行到市郊的呼伦湖小河口景区。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景点位于大湖西北角,我们没有进入景区,只是沿着一条长长的浮桥走进湖中,对于一直生活在江边的我来说,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总会先去这座城市赖以生存的江河湖泊看看,基本上,这也是城市美景精华所在。

呼伦湖,满洲里的母亲湖,当地人称“达赉诺尔”,蒙古语意为“海一样的湖”,与其姊妹湖贝尔湖共同组成了呼伦贝尔这一著名的地理名称。使之成为亚洲中部干旱地区的宝藏之地。为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的发祥,繁衍与生息提供了必要自然条件。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一望无际的湖面,烟波浩渺,颇有些大海的气象,可惜湖水不够深,缺少了青藏高原湖泊那种夺人心魄的深邃蓝色,回头望去,已近黄昏。湖岸绿草萋萋,低山的影子被浮在水面上的阳光拉得老长,勾勒出一条曲曲折折的光线。水鸟掠过芦苇,为这空旷的天地凭添几分生机。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这里属于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新区、距满洲里市大约有二十公里。离开大湖不远,有一个猛犸象公园,1980年4月在扎赉诺尔露天矿出土了猛犸化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古象化石标本中最大到的一具。1984年春天,该地再次发现了3号猛犸象化石,引起古生物界极大轰动。而此时,公园似乎正在扩建中,落日的映衬下,这些昔日巨兽的群雕剪影更显气势,是个摄影的好地方。

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又名毛象,是一种生活在寒带草原的大型动物。据说,最后一批猛犸象活到3700年以前,新的研究发现,猛犸的灭绝并非完全由于气候变化导致,而是因为人类狩猎活动,在亚欧大陆北部的许多洞穴遗址的洞壁上,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绘制的它的图像,一个地区一旦被人类占有,那么猛犸的化石记录便在这一地区停止了。

这一区域所在的呼伦湖及呼伦贝尔大草原最早的居民,应该就是尚未完全开化的扎赉诺尔人。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北方草原的黄昏,总能带给生活在盆地的我们极大的震撼,圆圆的,落日的光芒,毫无阻碍地穿透清澈的空气,灿烂的,金色的光华如水银般浸漫在天地之中,草原公路漫不经心地向远方伸展,车行其间,一种孤独而温暖的感动充盈在我们心中。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越过一个小山,广袤的草原上,满洲里市区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些尖尖的,闪亮的屋顶,鲜亮的色彩,异域风情的建筑。在金色的夕阳中,近在咫尺,又让人感到别样的遥远,仿佛天边的一座海市蜃楼,又像一个孩子,把他心爱的积木玩具散落一地,再精心的拼接起来。

这片草原最开始的名字叫“霍勒津布拉格”,蒙语的意思是“旺盛的泉水”。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1959年,在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矿区以南7.5公里处的达兰鄂罗木河东岸坡地,首次发现了拓跋鲜卑古墓群,这些墓葬遗址,为东汉初年拓跋鲜卑部落从大兴安岭东南麓的原始森林中来到水草丰美的扎赉诺尔地区,在这里生活了一百多年间留下的遗迹。同样也就留下了满洲里地区最早的确切历史记载。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满洲里市区比我们想象的更小,更干净整洁,纵横交错的街道把市区分割成块块方阵,各种建筑掩映在绿荫之中,红、黄、蓝、紫色的墙体颜色让人目不暇接。我们在五道街中俄步行街附近找了一家酒店住下,放行李时发现房间的家具陈设极具欧式,花花绿绿的墙纸也与国内的其他酒店的大白墙大相意趣。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收拾好出门,已是夜幕降临,满城的灯火突然亮起,宛如节日里天空中绽放的花火。璀璨的灯光沿着那些异域风情建筑轮廓绵延攀升,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勾勒出一座熠熠生辉的金色梦幻世界,谁能想到这偏远的边境城市的夜晚,竟如此繁华璀璨?

道路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商店,招牌都印有中、俄、蒙三种文字,主要售卖各种俄罗斯产巧克力,糖果,伏特加酒,奶酪,套娃,还有些蒙古国的奶粉,烈酒,羊毛制品等。除此之外,那些印着原苏联红星标识的手表,打火机,望远镜等,就不知是不是义乌出品了。看样子购物的客人大都是我们这样的游客。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走在街上,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俄罗斯人、还有俄罗斯牌照的汽车。一个俄罗斯小伙来看我拍的夜景,没带三脚架,所以很多照片都“糊”了,语言不通,我们只能比比划划,相互“呵呵”傻笑。回去时,又碰上一群俄国大妈大叔兴高采烈的走出酒店,每个人手里都提着啤酒,也不知道哪里“嗨皮”去。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市区向西8公里处中俄边界的国门。同额济纳北面的策克口岸一样,它也被开设成一个收费景区。满洲里第五代国门,是一座雄伟的青灰色的花岗石“门”字形建筑,这里是中俄两国铁路连接点。由此出去,就是俄罗斯小城后贝加尔斯克。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站在廊桥上,可以清晰看到对面不远处的俄罗斯国门。相比之下,俄国的国门则显得有些简陋。一条笔直的铁轨将中俄两国国门连在一起,每天,从北京前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更多是货运列车都会在国门下经过。同一片天空,相似的风景,如果不是对面建筑上的俄文字母,你甚至都会忘记那是在另一个国家。

纵观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历史,很难找到另一个国家像俄罗斯那样,与中国的关系如此的深远与复杂,而满洲里,就是这种关系的最直观的浓缩与呈现。18世纪中期之前,该地区一直隶属于黑龙江将军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境内仅有少数鄂博(巡防点)以作军事用途。后来。随着中俄《尼布楚条约》及《布里连奇-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划定了额尔古纳河以西的中俄边界,恰好位在这条中段边界线南侧的满洲里,就此成为了中俄之间的边城。

上世纪20年代,蒙古国在前苏联的控制下宣布独立,满洲里也就成为了中蒙俄三国交界之地。这一独特的政治地理区位,也为它后来成为交通枢纽与通衢之地奠定了历史基础。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19世纪末,为牢固掌控广袤的西伯利亚,进一步蚕食东北亚地区,沙俄动工修建贯通西伯利亚全境的大铁路,与此同时,吞并中国北方的“黄俄罗斯计划”也浮出水面,为遂行这一计划,俄国人力求将铁路干线伸进中国东北地区。1896年,沙俄以“共同抵御日本”为诱饵,与清廷特使李鸿章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建东清铁路(后称中东铁路)的权力。

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呈T型分布,全长2522公里。北线从满洲里入境,到绥芬河出境,通达海参崴。南线贯穿吉林、辽宁两省,直抵大连旅顺口。1900年4月,俄国工程队在此铺设铁轨,修建车站。因为这是西伯利亚大铁路进入中国东北的第一站,且俄国人惯称东北为“满洲里亚”,便以此作为站名。汉语音译时,将“亚”字省略,便成了满洲里。

1901年底,这条在中国土地上,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和资源修建而成的铁路全线通车。俄国人对东北的渗透也随之深入。1902年10月6日,沙皇公然宣称:“满洲将来必须归并俄国,至少要成为完全依附于俄国的附属国”。接下来的50年里,日、俄、美、英、法以及后来的苏联和北洋军阀为争夺在东北的利益,围绕着中东铁路展开角逐,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强占铁路的控制权。直到1952年12月31日,中国才完全收回中东铁路的所有权。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如今,中国机车使用的铁路窄轨和俄罗斯机车专用的宽轨,将满洲里与毗邻的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连在一起,使满洲里不但成欧亚第一大陆桥的重要战略节点和最重要、最快捷的国际大通道,还成为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

65%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随着中俄蒙合作交往的深入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实施,处在三国通衢枢纽的满洲里已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支点。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国门景区附近的树林中,有几间清幽的院子,是当年中共与苏共,共产国际的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遗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加强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联系,中共开辟了多条通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秘密交通线,其中一条就是从上海乘轮船到大连,然后乘火车到哈尔滨,经满洲里去苏联的线路。这条线路也是形成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发挥作用较大的一条秘密交通线。

为支持中国革命,共产国际向中国派出大批代表和军事顾问,其中大多数人也从满洲里进入中国。当时,从满洲里出入境的我党早期领导人有李大钊、刘少奇、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等。我想,当时满洲里这个作为进入红色苏联桥头堡的边境小城,给这些伟人们留下的印象,也许要远比今天走马观花的我们更为深刻吧。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离国门不远是著名的套娃广场,满洲里人把“套娃”这种俄罗斯民间木制玩具,变成了一种唯美的童话般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套娃广场上的套娃酒店,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底座、套娃造型的外观形象、中心通透的内部结构,外观萌态十足,内饰精美别致,堪称世界最大的套娃主题建筑。此外,套娃广场上还有200个描绘世界名人和代表不同国家形象的小套娃,以及30个表达友谊、关爱和祝愿的俄罗斯复活节彩蛋,令我们不禁流连忘返。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套娃(матрёшка)是俄罗斯特有的木制玩具,一般由多个一样图案的空心木娃娃一个套一个组成,最多可达十多个,通常为圆柱形,可以直立。颜色有红色,蓝色,绿色,紫色等。最普通的图案是一个穿着俄罗斯民族服装的姑娘,叫做“玛特罗什卡”(mate),这也成为这种娃娃的通称。“mater”,在拉丁语中是母亲的意思,旧时俄罗斯大户人家的母亲,通常是一个健壮能干、略有肥胖、生了许多孩子的俄罗斯妇女,套娃胖嘟嘟的肚子里藏着许多小木娃娃,象征着人丁兴旺。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国家与国家的交界处,往往更是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满洲里体现出来的,好像更多是俄罗斯文化单方面的影响,也许这座城市建成之初,对方所处的强势地位就决定了这种影响的走向。满洲里的新旧房屋,建筑风格呈现了鲜明的俄罗斯特色,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和雕刻富丽堂皇,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突出轴线,讲究对称,精致的细部与质朴的整体相得益彰的新古典建筑风格;尖塔,窗户巨大,轮廓笔直,神秘而庄重哥特式城堡建筑风格... ...

对我来说,除了好奇,那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这里根本派不上用场,无从分辨,也许是几种建筑风格的混合,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设计师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而已。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除了这些建筑,满洲里迥异于它相邻的海拉尔等城市的,还有它特有的异国情调,上世纪初以来,定居于满洲里的俄罗斯人很多,他们当中有生于满洲里的中东铁路工人后代,有做进出口生意的商人,也有不少是举家乔迁而来的新移民。在街上闲逛,很容易看到在路边玩耍的俄罗斯小孩,除了外貌和语言,同周围的中国孩子没有其他更多的区别。

另外,更多的俄罗斯人是为采购而来,一家三口。四口或几家人,他们开着国内比较少见的面包车,满载服装,家电,日常用具等中国商品。除了在车厢塞得满满当当外,车顶也同样装满了大大小小的包裹,甚至自行车、婴儿车等也被打包上架,一派繁忙景象。

满洲里,东亚之窗,俄罗斯风情中的魅力边城

我们就要离开满洲里了,这座美丽的草原边城,在夏日光影的渲染下,更显色彩斑斓、美轮美奂。当年它被央视评为“中国魅力城市”的评语是:“它是一座小城,却磅礴大气,它是一座边城,却充满朝气,它是一座富裕的城市,却没有浮躁之气... ...它是“鸡鸣三国”的口岸城市,融三国文化风情,闻名中外的东亚之窗——满洲里”。此时看来,恰如其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