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新巴爾虎右旗到滿洲里是一百多公里的草原公路,地勢平坦,景色單調。二,三十公里後有呼倫湖景區,不知為什麼沒有開放。臨近滿洲里市,我們決定先繞行到市郊的呼倫湖小河口景區。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景點位於大湖西北角,我們沒有進入景區,只是沿著一條長長的浮橋走進湖中,對於一直生活在江邊的我來說,每到一個新的城市,總會先去這座城市賴以生存的江河湖泊看看,基本上,這也是城市美景精華所在。

呼倫湖,滿洲里的母親湖,當地人稱“達賚諾爾”,蒙古語意為“海一樣的湖”,與其姊妹湖貝爾湖共同組成了呼倫貝爾這一著名的地理名稱。使之成為亞洲中部乾旱地區的寶藏之地。為東胡、匈奴、鮮卑、突厥、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的發祥,繁衍與生息提供了必要自然條件。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一望無際的湖面,煙波浩渺,頗有些大海的氣象,可惜湖水不夠深,缺少了青藏高原湖泊那種奪人心魄的深邃藍色,回頭望去,已近黃昏。湖岸綠草萋萋,低山的影子被浮在水面上的陽光拉得老長,勾勒出一條曲曲折折的光線。水鳥掠過蘆葦,為這空曠的天地憑添幾分生機。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這裡屬於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新區、距滿洲里市大約有二十公里。離開大湖不遠,有一個猛獁象公園,1980年4月在扎賚諾爾露天礦出土了猛獁化石,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古象化石標本中最大到的一具。1984年春天,該地再次發現了3號猛獁象化石,引起古生物界極大轟動。而此時,公園似乎正在擴建中,落日的映襯下,這些昔日巨獸的群雕剪影更顯氣勢,是個攝影的好地方。

猛獁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又名毛象,是一種生活在寒帶草原的大型動物。據說,最後一批猛獁象活到3700年以前,新的研究發現,猛獁的滅絕並非完全由於氣候變化導致,而是因為人類狩獵活動,在亞歐大陸北部的許多洞穴遺址的洞壁上,可以看到早期人類繪製的它的圖像,一個地區一旦被人類佔有,那麼猛獁的化石記錄便在這一地區停止了。

這一區域所在的呼倫湖及呼倫貝爾大草原最早的居民,應該就是尚未完全開化的扎賚諾爾人。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北方草原的黃昏,總能帶給生活在盆地的我們極大的震撼,圓圓的,落日的光芒,毫無阻礙地穿透清澈的空氣,燦爛的,金色的光華如水銀般浸漫在天地之中,草原公路漫不經心地向遠方伸展,車行其間,一種孤獨而溫暖的感動充盈在我們心中。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越過一個小山,廣袤的草原上,滿洲里市區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那些尖尖的,閃亮的屋頂,鮮亮的色彩,異域風情的建築。在金色的夕陽中,近在咫尺,又讓人感到別樣的遙遠,彷彿天邊的一座海市蜃樓,又像一個孩子,把他心愛的積木玩具散落一地,再精心的拼接起來。

這片草原最開始的名字叫“霍勒津布拉格”,蒙語的意思是“旺盛的泉水”。位於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1959年,在滿洲里市扎賚諾爾礦區以南7.5公里處的達蘭鄂羅木河東岸坡地,首次發現了拓跋鮮卑古墓群,這些墓葬遺址,為東漢初年拓跋鮮卑部落從大興安嶺東南麓的原始森林中來到水草豐美的扎賚諾爾地區,在這裡生活了一百多年間留下的遺蹟。同樣也就留下了滿洲里地區最早的確切歷史記載。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滿洲里市區比我們想象的更小,更乾淨整潔,縱橫交錯的街道把市區分割成塊塊方陣,各種建築掩映在綠蔭之中,紅、黃、藍、紫色的牆體顏色讓人目不暇接。我們在五道街中俄步行街附近找了一家酒店住下,放行李時發現房間的傢俱陳設極具歐式,花花綠綠的牆紙也與國內的其他酒店的大白牆大相意趣。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收拾好出門,已是夜幕降臨,滿城的燈火突然亮起,宛如節日裡天空中綻放的花火。璀璨的燈光沿著那些異域風情建築輪廓綿延攀升,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勾勒出一座熠熠生輝的金色夢幻世界,誰能想到這偏遠的邊境城市的夜晚,竟如此繁華璀璨?

道路兩邊是鱗次櫛比的商店,招牌都印有中、俄、蒙三種文字,主要售賣各種俄羅斯產巧克力,糖果,伏特加酒,奶酪,套娃,還有些蒙古國的奶粉,烈酒,羊毛製品等。除此之外,那些印著原蘇聯紅星標識的手錶,打火機,望遠鏡等,就不知是不是義烏出品了。看樣子購物的客人大都是我們這樣的遊客。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走在街上,到處都是成群結隊的俄羅斯人、還有俄羅斯牌照的汽車。一個俄羅斯小夥來看我拍的夜景,沒帶三腳架,所以很多照片都“糊”了,語言不通,我們只能比比劃劃,相互“呵呵”傻笑。回去時,又碰上一群俄國大媽大叔興高采烈的走出酒店,每個人手裡都提著啤酒,也不知道哪裡“嗨皮”去。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第二天上午,我們來到市區向西8公里處中俄邊界的國門。同額濟納北面的策克口岸一樣,它也被開設成一個收費景區。滿洲里第五代國門,是一座雄偉的青灰色的花崗石“門”字形建築,這裡是中俄兩國鐵路連接點。由此出去,就是俄羅斯小城後貝加爾斯克。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站在廊橋上,可以清晰看到對面不遠處的俄羅斯國門。相比之下,俄國的國門則顯得有些簡陋。一條筆直的鐵軌將中俄兩國國門連在一起,每天,從北京前往莫斯科的國際列車——更多是貨運列車都會在國門下經過。同一片天空,相似的風景,如果不是對面建築上的俄文字母,你甚至都會忘記那是在另一個國家。

縱觀中國近三百年來的歷史,很難找到另一個國家像俄羅斯那樣,與中國的關係如此的深遠與複雜,而滿洲里,就是這種關係的最直觀的濃縮與呈現。18世紀中期之前,該地區一直隸屬於黑龍江將軍呼倫貝爾副都統銜總管,境內僅有少數鄂博(巡防點)以作軍事用途。後來。隨著中俄《尼布楚條約》及《布里連奇-恰克圖條約》的簽訂,劃定了額爾古納河以西的中俄邊界,恰好位在這條中段邊界線南側的滿洲里,就此成為了中俄之間的邊城。

上世紀20年代,蒙古國在前蘇聯的控制下宣佈獨立,滿洲里也就成為了中蒙俄三國交界之地。這一獨特的政治地理區位,也為它後來成為交通樞紐與通衢之地奠定了歷史基礎。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19世紀末,為牢固掌控廣袤的西伯利亞,進一步蠶食東北亞地區,沙俄動工修建貫通西伯利亞全境的大鐵路,與此同時,吞併中國北方的“黃俄羅斯計劃”也浮出水面,為遂行這一計劃,俄國人力求將鐵路幹線伸進中國東北地區。1896年,沙俄以“共同抵禦日本”為誘餌,與清廷特使李鴻章簽訂了《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取得了在中國東北修建東清鐵路(後稱中東鐵路)的權力。

中東鐵路以哈爾濱為中心,呈T型分佈,全長2522公里。北線從滿洲里入境,到綏芬河出境,通達海參崴。南線貫穿吉林、遼寧兩省,直抵大連旅順口。1900年4月,俄國工程隊在此鋪設鐵軌,修建車站。因為這是西伯利亞大鐵路進入中國東北的第一站,且俄國人慣稱東北為“滿洲里亞”,便以此作為站名。漢語音譯時,將“亞”字省略,便成了滿洲里。

1901年底,這條在中國土地上,利用中國的勞動力和資源修建而成的鐵路全線通車。俄國人對東北的滲透也隨之深入。1902年10月6日,沙皇公然宣稱:“滿洲將來必須歸併俄國,至少要成為完全依附於俄國的附屬國”。接下來的50年裡,日、俄、美、英、法以及後來的蘇聯和北洋軍閥為爭奪在東北的利益,圍繞著中東鐵路展開角逐,甚至不惜發動戰爭來強佔鐵路的控制權。直到1952年12月31日,中國才完全收回中東鐵路的所有權。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如今,中國機車使用的鐵路窄軌和俄羅斯機車專用的寬軌,將滿洲里與毗鄰的俄羅斯後貝加爾邊疆區連在一起,使滿洲里不但成歐亞第一大陸橋的重要戰略節點和最重要、最快捷的國際大通道,還成為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承擔著中俄貿易

65%以上的陸路運輸任務。隨著中俄蒙合作交往的深入推進,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加快實施,處在三國通衢樞紐的滿洲里已成為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支點。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國門景區附近的樹林中,有幾間清幽的院子,是當年中共與蘇共,共產國際的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遺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為加強與共產國際和蘇聯的聯繫,中共開闢了多條通往蘇聯和共產國際的秘密交通線,其中一條就是從上海乘輪船到大連,然後乘火車到哈爾濱,經滿洲里去蘇聯的線路。這條線路也是形成時間較早、持續時間較長、發揮作用較大的一條秘密交通線。

為支持中國革命,共產國際向中國派出大批代表和軍事顧問,其中大多數人也從滿洲里進入中國。當時,從滿洲里出入境的我黨早期領導人有李大釗、劉少奇、瞿秋白、周恩來、李立三等。我想,當時滿洲里這個作為進入紅色蘇聯橋頭堡的邊境小城,給這些偉人們留下的印象,也許要遠比今天走馬觀花的我們更為深刻吧。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離國門不遠是著名的套娃廣場,滿洲里人把“套娃”這種俄羅斯民間木製玩具,變成了一種唯美的童話般的建築形式。特別是套娃廣場上的套娃酒店,具有歐式風格的建築底座、套娃造型的外觀形象、中心通透的內部結構,外觀萌態十足,內飾精美別緻,堪稱世界最大的套娃主題建築。此外,套娃廣場上還有200個描繪世界名人和代表不同國家形象的小套娃,以及30個表達友誼、關愛和祝願的俄羅斯復活節彩蛋,令我們不禁流連忘返。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套娃(матрёшка)是俄羅斯特有的木製玩具,一般由多個一樣圖案的空心木娃娃一個套一個組成,最多可達十多個,通常為圓柱形,可以直立。顏色有紅色,藍色,綠色,紫色等。最普通的圖案是一個穿著俄羅斯民族服裝的姑娘,叫做“瑪特羅什卡”(mate),這也成為這種娃娃的通稱。“mater”,在拉丁語中是母親的意思,舊時俄羅斯大戶人家的母親,通常是一個健壯能幹、略有肥胖、生了許多孩子的俄羅斯婦女,套娃胖嘟嘟的肚子裡藏著許多小木娃娃,象徵著人丁興旺。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國家與國家的交界處,往往更是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滿洲里體現出來的,好像更多是俄羅斯文化單方面的影響,也許這座城市建成之初,對方所處的強勢地位就決定了這種影響的走向。滿洲里的新舊房屋,建築風格呈現了鮮明的俄羅斯特色,外形自由,色彩強烈,裝飾和雕刻富麗堂皇,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的巴洛克建築風格;突出軸線,講究對稱,精緻的細部與質樸的整體相得益彰的新古典建築風格;尖塔,窗戶巨大,輪廓筆直,神秘而莊重哥特式城堡建築風格... ...

對我來說,除了好奇,那些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在這裡根本派不上用場,無從分辨,也許是幾種建築風格的混合,也許什麼都不是,只是設計師們天馬行空的想象而已。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除了這些建築,滿洲里迥異於它相鄰的海拉爾等城市的,還有它特有的異國情調,上世紀初以來,定居於滿洲里的俄羅斯人很多,他們當中有生於滿洲里的中東鐵路工人後代,有做進出口生意的商人,也有不少是舉家喬遷而來的新移民。在街上閒逛,很容易看到在路邊玩耍的俄羅斯小孩,除了外貌和語言,同周圍的中國孩子沒有其他更多的區別。

另外,更多的俄羅斯人是為採購而來,一家三口。四口或幾家人,他們開著國內比較少見的麵包車,滿載服裝,家電,日常用具等中國商品。除了在車廂塞得滿滿當當外,車頂也同樣裝滿了大大小小的包裹,甚至自行車、嬰兒車等也被打包上架,一派繁忙景象。

滿洲里,東亞之窗,俄羅斯風情中的魅力邊城

我們就要離開滿洲里了,這座美麗的草原邊城,在夏日光影的渲染下,更顯色彩斑斕、美輪美奐。當年它被央視評為“中國魅力城市”的評語是:“它是一座小城,卻磅礴大氣,它是一座邊城,卻充滿朝氣,它是一座富裕的城市,卻沒有浮躁之氣... ...它是“雞鳴三國”的口岸城市,融三國文化風情,聞名中外的東亞之窗——滿洲里”。此時看來,恰如其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