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VS簡·愛:愛情路上,同一時代下的兩種不同人生結局

《紅樓夢》和《簡·愛》是近代中西方文學史上的文學鉅著,主人公林黛玉和簡·愛,兩位身世相似的"孤女",從小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同時都性格高潔,學識淵博,敢愛敢恨。但她們又有著明顯的差異:面對愛情,因時代背景、生活環境、個人性格等原因,兩人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走向了不同的結局。黛玉最終滿腹哀怨,魂歸恨離天,簡·愛則歷經坎坷,有情人終成眷屬。

林黛玉VS簡·愛:愛情路上,同一時代下的兩種不同人生結局

一、同中有異的"孤女"身份

林黛玉和簡·愛自幼父母雙亡,一個被寄養在外祖母家,一個被寄養在舅舅家。同是寄人籬下,待遇卻天差地別。一個是鐘鳴鼎食的無憂,一個是忍辱負重地苟活。正是這不同的成長環境造就了她們截然不同的性格,影響了截然不同的愛情結局。

林黛玉出身公侯世家,書香門第,母親過世後,父親因公務繁忙,照顧不來年幼體弱的黛玉,便讓黛玉投靠了賈家。外祖母對她呵護備至,疼愛的程度甚至超過賈家的嫡親孫女。林黛玉的生活富足,有親情呵護、有青梅竹馬、有兄弟姐妹,每天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她的敏感、精神壓力來源於"長大"。

在林黛玉眼中,長大就意味著婚嫁,兄弟姐妹的分離,而在封建社會,婚嫁是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而她,一位對"金玉良緣"深惡痛絕,渴求"木石前盟"的"孤女"因無人替她主張,被迫與理想愛情失之交臂,含恨而終。

林黛玉VS簡·愛:愛情路上,同一時代下的兩種不同人生結局

簡·愛出生於清貧的牧師家庭,父母早亡,經歷輾轉後,最終被寄養在舅舅家。舅舅去世後,舅媽和表兄妹便嫌棄她、冷落他、欺辱她。這使得簡·愛從小就有超乎常人的強烈的反抗精神,對平等、自由的極度渴望。因此,在羅沃德學校期間,她不滿學校的做法,更不滿海倫選擇忍受責罵和鞭打,曾勸說海倫要狠狠反擊才不會受欺負。在羅沃德生活八年後,她決定去做家庭教師,尋求獨立,渴望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在桑菲爾德認識羅切斯特,以不卑不亢、自尊自信贏得他的尊重,收穫了愛情。

林黛玉VS簡·愛:愛情路上,同一時代下的兩種不同人生結局

二、 對比林黛玉和簡·愛的生活背景

(1)林黛玉的生活背景

曹雪芹的《紅樓夢》著於十八世紀中葉,處於中國封建制度的末期,資本主義萌芽階段。這一時期,不少中國人思想開始轉變,試圖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平等與自由,這股新鮮的血液試圖對抗千年的封建舊傳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誕生了《紅樓夢》。《紅樓夢》的主角雖是一群王公貴族子弟,久居深宅的公子小姐,但是他們也不是完全與世隔絕的。

黛玉是一名封建家族的小姐,但和傳統的封建家族的小姐不同。傳統的封建家族的小姐大多是知書達理,溫婉和善的,但千人一面,缺乏個性;黛玉身上有貴族小姐的氣性,如耍小性子,矜持驕傲,但又具有不同於傳統小姐的熱情真誠。她渴望純粹的愛情,當與寶玉情投意合之時,她視寶玉為終身知己和愛人。她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又超凡脫俗,淡泊名利,視功名為俗物,堅定維護自由理想,這種精神是封建時代所沒有的。

林黛玉VS簡·愛:愛情路上,同一時代下的兩種不同人生結局

但她又無法擺脫封建腐朽思想的束縛,只能通過悲泣憐嘆和冷嘲熱諷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只能通過孤高自傲、尖酸刻薄、自憐自艾的性格來反襯社會的黑暗,只能通過魂歸恨離天來維護心中美好的憧憬與尊嚴。黛玉的一生是單打獨鬥的,微弱的"小草"般的力量難以抗衡封建這座"大山",她的"叛逆"只能側面去對抗封建禮教。

(2)簡·愛的生活背景

《簡·愛》這部小說是夏洛蒂·勃朗特寫於 19 世紀初期,這一時期處於西方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時期,西方女權運動興起。簡·愛這一形象,正表明了當時女性渴求男女平等、捍衛人格獨立與尊嚴、情緒自由的強烈意願。簡·愛渴望平等,追求自由,她痛惡家庭和學校的凌辱與折磨,選擇成為家庭教師,自食其力地勞動尋求獨立。她敢於追求自由的愛情,不懼財富、身份的差距,義無反顧地愛上羅切斯特,在得知對方已有妻子時,又毅然離開。遇到聖約翰,也沒有因為感激之情而屈從,她選擇遵從內心,重新回到羅切斯特的身邊。簡·愛是當時女性追求人格尊嚴的生動寫照。

林黛玉VS簡·愛:愛情路上,同一時代下的兩種不同人生結局

簡·愛的"叛逆"在於她的理想與傳統社會的對立,不僅僅是在愛情方面敢於衝破階級鴻溝和蔑視舊社會習俗,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還有其他方面:她敢於反抗寄養家庭的凌辱與虐待,敢於反抗寄宿學校的非人待遇,敢於質疑傳統教育和宗教信仰,這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背景下尋求人格獨立的新型女性和傳統社會的矛盾與衝突,同時也表現出強烈、勇敢無畏的反抗精神。

相較於簡·愛的果敢激進,黛玉的反抗顯得軟弱無力。出身於封建貴族的黛玉沒有出身貧苦的簡·愛巨大的決心和毅力,最後只能以悲劇收場。寄人籬下的黛玉雖然心有不滿,卻只是暗自神傷,冷嘲熱諷,不像簡·愛那樣奮起抵抗、鬥爭到底。黛玉渴求的愛情是自由的、靈魂的,但不敵家長的干預,只能屈從現實,折磨自己,含恨而終。她的性格顛覆傳統封建女性的性格,但僅僅開了頭,在封建的"大山"之下無法發揮,更得不到認可。

林黛玉VS簡·愛:愛情路上,同一時代下的兩種不同人生結局

在封建大家長的眼中,溫柔端莊、行事得體的寶釵才是寶玉的良配,才是封建社會女性的典範。黛玉這樣遺憾的命運一方面是自身的軟弱,另一方面是她無法擺脫大家族,獲得經濟獨立,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而簡·愛,毅然擺脫了家庭的束縛,自力更生,使得她獲得經濟和愛情的主動權,贏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尊重。歷經重重磨難,收穫愛情、贏得尊重。

三、對比林黛玉和簡·愛的愛情觀

雖然林黛玉和簡·愛身處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面對生活的沉重的枷鎖,對待愛情的態度上都選擇追求自由平等、兩情相悅,站在愛情抉擇"分岔口"時,都選擇堅持自己的愛情觀,不屈不撓地鬥爭著。

(1)林黛玉的愛情觀

黛玉是因愛而生,為愛而亡的。"習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止同息。真是言合意順,如膠似漆。"林黛玉和賈寶玉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從小一起長大的熟悉和前世情緣是他們愛情的基礎。可在封建大家長的眼中,"金玉良緣"才是正確的選擇。面對東方封建社會講究的"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的婚姻理念,黛玉註定只能得到愛情的"花苗",得不到婚姻"甜果"。

即便如此,深受封建思想影響的弱女子仍選擇飛蛾撲火,尋求自由平等、互尊互敬的"木石前盟",這個勢單力薄、無權無財、寄人籬下的"孤女"面對無法抗衡的封建制度,依然選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叛逆"的愛情觀,在賈寶玉和薛寶釵的洞房花燭夜焚稿斷痴情,魂歸恨離天,用血淚和生命捍衛自己的愛情,用悲劇的結局袒露內心火熱的愛情。黛玉的愛情理想註定是一場悲劇,但她不顧一切地追求自由愛情的觀念,至今依舊光彩奪目,令人讚歎。

林黛玉VS簡·愛:愛情路上,同一時代下的兩種不同人生結局

(2)簡·愛的愛情觀

"你以為,因為我貧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和你一樣,我的心跟你完全一樣!我現在跟你說話,不是通過習俗慣例,甚至不是通過血肉之軀,而是我的心靈在同你心靈說話;就像兩個人都經過死亡,將同樣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因為我們生來就是平等的。"這段堅決、鏗鏘的愛情宣言明確地將簡·愛的愛情觀展現在我們眼前。

她和黛玉相比,沒有美麗的容顏,沒有顯赫的家世,面對擁有財富和地位羅切斯特,"孤女"簡·愛以自尊為前提、靠行動來取勝,以平等為導向、靠心靈來取勝,在同樣講究門當戶對、看重社會和經濟地位的西方社會,簡·愛並沒有因為自己地位低微而自卑,也沒有因為貧窮而放棄追求理想愛情,而是選擇"平等相待強烈支持經濟獨立",即使雙方差距很大,她仍大膽追求、坦誠面對;即使後來她和羅切斯特的財富、地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甚至羅切斯特殘疾,她依舊堅守平等的愛情理念。

林黛玉VS簡·愛:愛情路上,同一時代下的兩種不同人生結局

無論是前期貧窮低微的簡·愛,還是後來變得富有的簡·愛,她的愛情理念都挑戰西方文化傳統。即使愛情道路崎嶇坎坷,但她從未改變對愛情的追求,她依靠自己"叛逆"的堅持收穫了愛情,擁有了幸福生活。

林黛玉的理想是遠離封建社會的壓迫,擺脫功名利祿等世俗,追求與寶玉的"木石前盟";簡·愛的理想是追求獨立自尊的生活,擁有平等自由的愛情。雖然二人結局迥異,但她們都忠於理想、追求理想,堅持自己內心的信仰,不屈不撓地為之奮鬥。她們都是精神的勝利者,她們堅守理想的故事也生動地傳達出她們的"叛逆"精神。

林黛玉VS簡·愛:愛情路上,同一時代下的兩種不同人生結局

四、結語

在追求自由愛情、維護女性權利的過程中,林黛玉和簡·愛兩位"孤女"以弱小的身軀衝擊封建禮教,以心靈的強大捍衛女性的尊嚴,在追求自由理想的道路上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輝,在文學長河中她們的"叛逆"精神、"叛逆"形象深入人心,永遠留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