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相比,誰更強?

北漂楊楊


周總理曾經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育是一個民族振興的基石,是決定國際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標誌,我們必須予以重視。

中美兩國文化歷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異。西方是以生存技能為本,強調自然性、社會性、應用性;中國是以知識為本,強調知識積累和應試教育。

一般來說中國的教育更偏向應試,而非現實.所以與社會真正掛鉤的內容常常是有限的,以至很多人進入社會需要從頭開始學習。所以很多的大學生畢業出去工作的時候還是缺少動手能力,實踐經驗不足,以至於又要重新開始適應社會生活,就給人一種印象就是---讀書好像沒什麼用,不如早點出社會積累經驗。所以很多人都早早輟學,因為現在的社會需要的是動手能力強,有經驗的人才。而西方注重實踐的教育雖然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證人人所學的都能很好溶入於社會,但相對於東方來說還是較為先進.畢竟學歷只是敲門磚,能力才是最後的驗金石。

中美兩國的教育有著極為不同的傳統,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和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相比較,美國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注重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這兩種教育表達了對待知識的不同的態度,中國的教育表達的是對知識的靜態接受,美國的教育則表達的是對知識的動態改變。

從對成功的定義上看,中國的父母,認為孩子成績優異、特長突出,在比賽中獲取各類獎項,出人頭地,這就是成功。而且中國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較少有發言權、參與權,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就是守規矩,服勸導,不能對父母的要求提出異議。而美國父母認為遵從了孩子的意願,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事感興趣的職業,孩子幸福了,這才是教育的成功。而且美國的孩子在家中有充分的發言權和參與權,父母不會要求孩子服從某些規矩。

美國人重在開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認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但是中國的學生視學習為功利,因而習慣於應付,學習是家長、老師的事情,是為升官發財找工作而學,學得被動、教條、無奈。從考試內容來看,美國的考試大多都是主觀題,而中國的則多為選擇題。由此可見,美國更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讓學生多思考,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中國的教育則為固定的模板,學習基礎知識。講求識記,而不是運用。簡單的說就是“背多分”。美國教育則是重視閱讀而不要求背誦,因為廣泛閱讀可增加寬廣的背景知識,開拓視野,豐富想象力;而背誦可能被前人思維所束縛而難有創新。

中國的教育多為填鴨式,而美國的則是啟蒙式的教育方式。中式教育多以應試為目的,強調背誦和記憶,僅在考試範圍內反覆練習,達到熟能生巧。中國的教育多數為灌輸式教育,講究基礎知識的學習,缺乏動手能力。而美國教育則鼓勵孩子自己探索發現。通常是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而是教育他們如何自己學習,自己探索。西方人講求獨立,鼓勵孩子較早脫離父母,他們鼓勵孩子自己探索發現。而中國文化注重人際關係,強調互助和依靠,所以很多孩子都依賴父母做決定。中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總結,把學生教到無問題就好;美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啟發,把學生教到能不斷提出新問題。

中國的學生面對新事物總有畏縮心理,與美國學生比起來,創新意識較差。美國的教育注重廣而博,中國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嚴格、嚴密、嚴謹精神。從發展創新能力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學生容易偏於自我約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錯而習慣於固守規範。美國的大學教育很注意個人能力的培養,善於調動個人學習研究的潛能,利於人才的發展和脫穎而出。

中國的教育看重的是結果,而美國重視的是過程。就拿高考來說吧,高考就是一個典型的只重視結果的表現,“一考定終身”就很好的說明了中國教育重視結果。而美國教育則重視過程,通過考試不斷檢驗自己的錯誤。從教育上看,西方的評價體系是多元的,學生只要某個領域表現突出,就會得到肯定,而中國教育體制是用幾乎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注重學習成績。在中國,考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淘汰;而美國的考試目的在於尋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補缺,以利於今後的發展。

我認為最適合中國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給予孩子尊重,維護孩子的個體獨立性;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懲罰是很必要的;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嘗試想做的事情。過分溺愛孩子的方式不可取。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在玩中學習。

對於中國學生,應該讓他們多創新 ,他們覺得進入21世紀後,人們所要面對的是科技創新和紛繁龐雜的信息更替,只有培養一個人終身學習的能力,才是最大的生存保障。閱讀是最直接有效的學習途徑,人類80%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獲得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從兒童早期開始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說閱讀是學習的基石,教育的根本,那麼,兒童閱讀就是基石的核心。因此,早期閱讀更被稱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美國總統布什在“教育改革藍圖”中說:我們太多的孩子不會閱讀,閱讀是建築的基石,它必須是我們教育改革的基礎。

在我看來,並沒有誰更強,我們應該把中國注重基礎教育跟美國的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相結合起來,既要打好基礎,又要學會創新,在教學過程中,借鑑外國的教育方式,鼓勵孩子創新,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且,從今天來看,中國的教育體制在不斷的完善,比如高考制度的改革等,都體現了中國在進步。還有就是要注重個人能力的培養,激發潛能,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中國教育跟美國教育各有利弊,我們要做到汲取精華去其糟粕。作為一個學生,我們更應該自覺的為提高自己而努力,勇於實踐,積極參與有益於發展的社會活動,同時兼顧學習。


長安歸故里geo


誰更i強?個人不是崇洋媚外,但作為老師,我真的認為國外的教育比國內的好。

第一:我們的教育模式亟待改革。

小學生都在刷題,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合格的教育。但現在我國就是。

對學生只用分數評價,也是最不合理的,看看疫情期間,跳樓自殺的孩子有多少,這真的是不科學的。

還有我們的學歷歧視,如果那麼多學歷都沒什麼用,幹嘛要辦那些大學?孩子們花了好多錢浪費了四年光陰,學出來了,誰知道很多單位不認可?既然如此,何必辦這些大學呢?

第二:我們底層人民太多了,他們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太難了。

或許有人說中國人多,但再多人不都是中國的孩子嗎?現在城鄉教育差距如此的大,對他們真的公平嗎?

我們要選拔人才,但也不能放棄很多孩子。農村孩子,很多真的沒有出路,這不是最好的教育。

第三:教育是最需要公平的,如果連教育都不公平,人民將沒有任何希望。

我們需要做的:

1、關注農村教育,農村孩子,這些與發達國家比遠遠不夠。

2、興辦職業教育,給差生一條出路。

3、照顧高考大省,這些省份的孩子太可憐了。

4、改革目前的刷題模式,這種模式就算培養再多學生,也不會是是什麼一流人才。

當然,儘管教育有很多問題,我們也要有信心,相信未來一定會改變的,唯有改變,才能救教育。

大家說呢?


人生如夢LLH


近年來,國人對於國內外教育的差異是吵的不可開交,國內的應試教育與國外的開放教育幾乎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兩者各有優缺點。然而當列舉世界名校的時候,我們卻會發現,佔據榜單的,大多數都是一些外國名校。

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一個值得人深思的問題,在網上閱讀了大量的相關文章,希望能找出一個答案,而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網上的大多數言論都十分的偏激,不是一邊向國外教育傾斜,就是一邊為國內教育捧吹。鼓吹中國教育的人用“某國商店中國店員心算/口算結賬找零,驚呆外國人”、“英國引入中國教育方式,聘請中國老師”這一類的新聞咄咄逼人,而支持國外教育的網友則拿中外名校數量與中外名人數量作為後盾堅守陣地。長久以來,二者誰也無法說服誰。

一位工作原因,所以對國外的事相對了解的多一點,國外的教育方式趨向於放養,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讓學生各自發展自己的優勢與天分,再為其中的佼佼者提供足夠的資源讓他們能更加深入的學習發展,然後才在這樣一些“精英”中提出高標準高要求,以此激勵鞭策他奮發向上。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得學生的個性能得到很好的發展,並且相對全面,人才不止是學術方面的,還有許多文化藝術類的人才也得以被挖掘。

然而這樣教育的弊端在於,這個世界上天才、怪才都是少數,更多的還是普通人,在這樣自由放養的環境下,普通人如果沒有某一方面的興趣就很難主動去學習知識,這就導致了大部分學生雖然有個性,可是知識能力薄弱。曾有網友列舉美國高中考試題目是我國中小學生就在學習的多元一次方程等等,也反應了這方面問題:優秀的固然優秀,但是卻存在大範圍的知識能力薄弱。

國內的傳統教育方式則是有一些硬塞的味道——把知識硬塞給學生,學生需要接受吸納大量老師傳授給他們的知識,這些知識用一個比恰當的比喻來說,是一些更機械化的東西,數學、物理、化學的公式,英語語文的詞彙、語法,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腦袋靈活機敏更像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情,是需要在死記硬背下來的前提下才有發揮的餘地。

這樣的教育方式會消耗掉學生大量的時間,大量的思路都被用來解一道又一道的複雜的數學題,推敲一段英文句子的語法結構或是研究一篇文章中某處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的個性受到了極大的壓抑,思維方式會漸漸變得死板,尤其是和中國教育中與“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不相關的天分與興趣,可以稱的上是抹殺。細數世界上的名人,除開文化藝術類的名人,大多數科學技術類的名人都是因為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上做出了“新”與“變”的貢獻而著名。而中國教育恰恰遏止對“新”與“變”的培養,故而兩種教育方式的對比中,中國的名人總是不如外國的名人多。不過這種情況在近年來有所好轉,許多家長開始給自己的孩子報名興趣班,可是又有多少孩子參加的興趣班,真的是自己的興趣呢?

中國教育的優點在於,大眾知識水平的高度。就像期末考試的試題,每天回家完成的作業,中國教育對待學生是無差別的,也就是一視同仁。這就讓中國學生的總體“硬”知識水平都維持在一個較高的層次,而這種大眾水平的差異,也是“某國商店中國店員心算/口算結賬找零,驚呆外國人”這類新聞產生的原因。

細觀兩種教育方式,二者的差異就像“最大值”和“平均數”,比“平均數”,中國教育勝出;比“最大數”,外國教育勝出。

兩種教育之間各有優缺點,不是哪一方就真的不如哪一方。

真知灼見,來於實踐。讀萬卷書,還要走萬里路,學習增長的是知識,走出去提升的是眼界與胸懷,成功的路上,二者缺一不可。

教育亦是如此,各有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