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相比,谁更强?

北漂杨杨


周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决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中美两国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西方是以生存技能为本,强调自然性、社会性、应用性;中国是以知识为本,强调知识积累和应试教育。

一般来说中国的教育更偏向应试,而非现实.所以与社会真正挂钩的内容常常是有限的,以至很多人进入社会需要从头开始学习。所以很多的大学生毕业出去工作的时候还是缺少动手能力,实践经验不足,以至于又要重新开始适应社会生活,就给人一种印象就是---读书好像没什么用,不如早点出社会积累经验。所以很多人都早早辍学,因为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有经验的人才。而西方注重实践的教育虽然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人人所学的都能很好溶入于社会,但相对于东方来说还是较为先进.毕竟学历只是敲门砖,能力才是最后的验金石。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

从对成功的定义上看,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成绩优异、特长突出,在比赛中获取各类奖项,出人头地,这就是成功。而且中国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发言权、参与权,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守规矩,服劝导,不能对父母的要求提出异议。而美国父母认为遵从了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事感兴趣的职业,孩子幸福了,这才是教育的成功。而且美国的孩子在家中有充分的发言权和参与权,父母不会要求孩子服从某些规矩。

美国人重在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是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从考试内容来看,美国的考试大多都是主观题,而中国的则多为选择题。由此可见,美国更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让学生多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中国的教育则为固定的模板,学习基础知识。讲求识记,而不是运用。简单的说就是“背多分”。美国教育则是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因为广泛阅读可增加宽广的背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而背诵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

中国的教育多为填鸭式,而美国的则是启蒙式的教育方式。中式教育多以应试为目的,强调背诵和记忆,仅在考试范围内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中国的教育多数为灌输式教育,讲究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动手能力。而美国教育则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发现。通常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教育他们如何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西方人讲求独立,鼓励孩子较早脱离父母,他们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发现。而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互助和依靠,所以很多孩子都依赖父母做决定。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

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美国的大学教育很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

中国的教育看重的是结果,而美国重视的是过程。就拿高考来说吧,高考就是一个典型的只重视结果的表现,“一考定终身”就很好的说明了中国教育重视结果。而美国教育则重视过程,通过考试不断检验自己的错误。从教育上看,西方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学生只要某个领域表现突出,就会得到肯定,而中国教育体制是用几乎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注重学习成绩。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我认为最适合中国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给予孩子尊重,维护孩子的个体独立性;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惩罚是很必要的;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尝试想做的事情。过分溺爱孩子的方式不可取。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玩中学习。

对于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 ,他们觉得进入21世纪后,人们所要面对的是科技创新和纷繁庞杂的信息更替,只有培养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最大的生存保障。阅读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途径,人类80%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儿童早期开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说阅读是学习的基石,教育的根本,那么,儿童阅读就是基石的核心。因此,早期阅读更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美国总统布什在“教育改革蓝图”中说:我们太多的孩子不会阅读,阅读是建筑的基石,它必须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基础。

在我看来,并没有谁更强,我们应该把中国注重基础教育跟美国的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起来,既要打好基础,又要学会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外国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创新,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且,从今天来看,中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的完善,比如高考制度的改革等,都体现了中国在进步。还有就是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激发潜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国教育跟美国教育各有利弊,我们要做到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作为一个学生,我们更应该自觉的为提高自己而努力,勇于实践,积极参与有益于发展的社会活动,同时兼顾学习。


长安归故里geo


谁更i强?个人不是崇洋媚外,但作为老师,我真的认为国外的教育比国内的好。

第一:我们的教育模式亟待改革。

小学生都在刷题,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合格的教育。但现在我国就是。

对学生只用分数评价,也是最不合理的,看看疫情期间,跳楼自杀的孩子有多少,这真的是不科学的。

还有我们的学历歧视,如果那么多学历都没什么用,干嘛要办那些大学?孩子们花了好多钱浪费了四年光阴,学出来了,谁知道很多单位不认可?既然如此,何必办这些大学呢?

第二:我们底层人民太多了,他们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太难了。

或许有人说中国人多,但再多人不都是中国的孩子吗?现在城乡教育差距如此的大,对他们真的公平吗?

我们要选拔人才,但也不能放弃很多孩子。农村孩子,很多真的没有出路,这不是最好的教育。

第三:教育是最需要公平的,如果连教育都不公平,人民将没有任何希望。

我们需要做的:

1、关注农村教育,农村孩子,这些与发达国家比远远不够。

2、兴办职业教育,给差生一条出路。

3、照顾高考大省,这些省份的孩子太可怜了。

4、改革目前的刷题模式,这种模式就算培养再多学生,也不会是是什么一流人才。

当然,尽管教育有很多问题,我们也要有信心,相信未来一定会改变的,唯有改变,才能救教育。

大家说呢?


人生如梦LLH


近年来,国人对于国内外教育的差异是吵的不可开交,国内的应试教育与国外的开放教育几乎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两者各有优缺点。然而当列举世界名校的时候,我们却会发现,占据榜单的,大多数都是一些外国名校。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一个值得人深思的问题,在网上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章,希望能找出一个答案,而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网上的大多数言论都十分的偏激,不是一边向国外教育倾斜,就是一边为国内教育捧吹。鼓吹中国教育的人用“某国商店中国店员心算/口算结账找零,惊呆外国人”、“英国引入中国教育方式,聘请中国老师”这一类的新闻咄咄逼人,而支持国外教育的网友则拿中外名校数量与中外名人数量作为后盾坚守阵地。长久以来,二者谁也无法说服谁。

一位工作原因,所以对国外的事相对了解的多一点,国外的教育方式趋向于放养,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让学生各自发展自己的优势与天分,再为其中的佼佼者提供足够的资源让他们能更加深入的学习发展,然后才在这样一些“精英”中提出高标准高要求,以此激励鞭策他奋发向上。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相对全面,人才不止是学术方面的,还有许多文化艺术类的人才也得以被挖掘。

然而这样教育的弊端在于,这个世界上天才、怪才都是少数,更多的还是普通人,在这样自由放养的环境下,普通人如果没有某一方面的兴趣就很难主动去学习知识,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虽然有个性,可是知识能力薄弱。曾有网友列举美国高中考试题目是我国中小学生就在学习的多元一次方程等等,也反应了这方面问题:优秀的固然优秀,但是却存在大范围的知识能力薄弱。

国内的传统教育方式则是有一些硬塞的味道——把知识硬塞给学生,学生需要接受吸纳大量老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这些知识用一个比恰当的比喻来说,是一些更机械化的东西,数学、物理、化学的公式,英语语文的词汇、语法,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脑袋灵活机敏更像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是需要在死记硬背下来的前提下才有发挥的余地。

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消耗掉学生大量的时间,大量的思路都被用来解一道又一道的复杂的数学题,推敲一段英文句子的语法结构或是研究一篇文章中某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的个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思维方式会渐渐变得死板,尤其是和中国教育中与“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不相关的天分与兴趣,可以称的上是抹杀。细数世界上的名人,除开文化艺术类的名人,大多数科学技术类的名人都是因为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做出了“新”与“变”的贡献而著名。而中国教育恰恰遏止对“新”与“变”的培养,故而两种教育方式的对比中,中国的名人总是不如外国的名人多。不过这种情况在近年来有所好转,许多家长开始给自己的孩子报名兴趣班,可是又有多少孩子参加的兴趣班,真的是自己的兴趣呢?

中国教育的优点在于,大众知识水平的高度。就像期末考试的试题,每天回家完成的作业,中国教育对待学生是无差别的,也就是一视同仁。这就让中国学生的总体“硬”知识水平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层次,而这种大众水平的差异,也是“某国商店中国店员心算/口算结账找零,惊呆外国人”这类新闻产生的原因。

细观两种教育方式,二者的差异就像“最大值”和“平均数”,比“平均数”,中国教育胜出;比“最大数”,外国教育胜出。

两种教育之间各有优缺点,不是哪一方就真的不如哪一方。

真知灼见,来于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走万里路,学习增长的是知识,走出去提升的是眼界与胸怀,成功的路上,二者缺一不可。

教育亦是如此,各有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