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

文:駱駝刺

最好的告別

生命、活力、青春、朝陽,這些美麗的字眼總會迸發在作家、詩人的筆下,但鮮有人願意觸及衰老、疾病。然而美國作家阿圖.葛文德卻給我們帶來了對衰老的正確解讀方法,他的新書《最好的告別》(Being Mortal)不僅觸及了這個灰色地帶,而且幫助我們正視這個自然的生命歷程。

阿圖.葛文德與人文情懷

阿圖.葛文德是印度移民的後裔,並非純正的美國佬。1987年畢業於美國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學,之後在牛津大學取得了哲學與經濟學學位,後又在哈佛大學獲得了醫學博士和公共衛生碩士。他是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他是“2010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他是2014年《展望》雜誌年度“全球十大思想家”,他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負責人,是克林頓、奧巴馬兩屆美國民主黨政府的醫改顧問,還是三本暢銷書的作者、多項媒體大獎的斬獲者。

阿圖.葛文德豐富的求學經歷以及工作經驗為他的新書《最好的告別》增加了可讀性與知識性。作者用高度的寫實手法記錄了下許多真實的故事,他從現實出發,融入溫情的關愛,呼喚真正的關懷。書中集醫學、心理學、社會學於一體,不僅幫著迷茫的人們辨明生命的真諦、更好地認識自己,規勸我們善待自己的親人、愛人,而且對於形形色色的醫改、養老等社會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也策略。

最好的告別

阿圖.葛文德從獨立談起,從自己周邊的親人朋友起筆,用近乎白描的寫實手法描繪出美國社會的高齡人口與養老現象。隨著科技、醫療的進步,高齡老人越來越多,但是任誰也抗拒不了自然的衰老過程。如何接受變老這個事實,你對變老做好心理準備了嗎,你能適應從家到老人院的轉變嗎,抗擊養老院的三大瘟疫,什麼時候努力醫治什麼時候放棄治療,當生命來到岔道口你有勇氣嗎,最好的告別是好好活到終點。跟隨者作者娓娓道來的敘述、體驗著生命的最後一段歷程,含著熱淚讀完一個個活生生的小故事,你放佛置身其中。雖然沒有花哨的橋段、華麗的辭藻,但是那些真實的故事好像就發生在你身邊,你也同樣感同身受。阿圖.葛文德的父親、岳父、岳母、朋友、病人都成了真實的案例,他對病人的關心、對親人的愛貫穿整部書。從他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了真實的美國社會,良好的醫療和養老狀況並非作者想要極力讚揚的。阿圖.葛文德認為美國政府和社會在養老以及溫情醫療方面做得還很不到位。鮮有人真正從老人的自身出發,充分照顧他們的所需,讓他們活得舒適、自尊。

人文主義是指在價值取向上傾向於人性關懷,強調對人的尊重。《最好的告別》一書中瀰漫了濃烈的人文情懷。作為一個見慣了生老病死的外科醫生,作者並沒有丟失他本真的善良與悲憫,堅決同麻木與冷漠說不。

這麼一個優秀的醫生、作家、顧問,卻又是一個善良的人道主義者。翻開他的書--《最好的告別》(Being Mortal)我們看到的是汩汩而出的真情實感、是設身處地的關懷、是願意俯下身去傾聽患者與弱者聲音的真正的好醫生的真實心理體現。整部書瀰漫的強烈的人文情懷又使這部略顯悲傷色調的書籍溫暖了許多。

最好的告別

隨著現代科技與醫學的發展,臨床醫學與科技衛生逐步地改變了我們的生命軌跡。世界人均壽命也從20世紀初的不足50歲攀升到60歲。人口比例中的65歲以上人所佔比例也迅速攀升。在美國是14%,德國、日本是20%。而中國卻也成為了世界是第一個老年超過1億的國家。伴隨著人口老齡,越來越多的問題顯現出來。在美國,養老院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那些不能自理、受各種疾病困擾、無依無靠的老人不得已把自己的餘生禁錮在窄小的一張床、一個小桌子、不能再簡單的一些日用品上。沒有人願意去看那一張溝壑縱橫的臉,沒有人會顧及一個不能自理的老人的真正需求。即使在美國這樣一個公共衛生與醫療相對較發達的國家也是差強人意。在作者筆下,你看到了那些無力抗爭、掙扎著活著的老人;你感受到了他們的孤單、寂寞與無聲的抗爭;更體會到了作者發自內心的想要改變這種現狀的呼籲與努力。

不僅是在美國,在中國也是如此。特別是到中國的農村看看,基本上都是留守的老人與小孩,年輕人在外面打拼。國外還有養老院,留守的老人除了自求多福外,還要撐起半個家。如果不幸患上大病,那就更是雪上加霜。兩千多年前,孟子就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可是現在,“老吾老”都快談不上了,何談“及人之老”?每個人都忙忙碌碌,為了生活奔波,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每個人都被驅趕著,成了機械的木偶,麻木地活著,滿眼只剩金錢、房子……

最好的告別

目前老人、病人的困境,其實是整個社會所有問題的縮影。與你、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要想改變這種現狀,首先應當從自我做起,才能慢慢扭轉整個的社會現狀。如何做呢?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來了,那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哲學思想。

《中庸》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的含義包括“親親”和“愛人”。親親,就是親近自己的親人。《論語》所謂“入則孝,出則悌”;愛人,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準則。《論語》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醫者仁心”,阿圖.葛文德及《最好的告別》之所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因為其作品散發了濃厚的人文關懷,也就是“仁”!

文中,作者也非常推崇那些真正願意站在病人的立場同病人一同抉擇的醫生。他們不把自己看作這場戰鬥的總指揮,不僅僅是一名技師,他們是諮詢師顧問。作者本身也就是這樣的一名優秀的醫生。其中有一個案例就深深感染著讀者。在對待一位72歲的卵巢癌轉移患者時,作者不僅顯示了他高超的學術水準,更顯示了溫情的人文情懷。這位高齡卵巢癌轉移患者因為嘔吐入住醫院,被確診為轉移癌細胞導致腸梗阻。作為醫生的他,不是簡單的陳述病情,讓病人決斷,而是站在病人的立場上,充分為病人考慮,儘量的保持病人的尊嚴與舒適度。這種離開了冷冰冰的病歷、問話、器械與手術的醫患處理方式釋放出了無盡的人道主義與人文情懷。讓人們在陰鬱、痛苦、折磨的病榻前感受了溫暖與欣慰。這也何嘗不是我們所謂的“醫者仁心”!

正確的解讀衰老、探究生命的意義

最好的告別

Being Mortal自2014年10月出版以來就在美國引起了轟動,成為當年的十大暢銷書籍之一,斬獲多項獎項。正如普利策獲獎者凱瑟琳.布所說,‘這是一本感人肺腑、貼合大眾需求的著作,不只講述了死亡和醫藥的侷限,也揭示瞭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2015年8月王一方教授主編、彭小華翻譯的《最好的告別》(Being Mortal)同中國讀者見面,並引發了深刻的反思與共鳴。

中國自古就推崇樸素的自然觀與人文關,面對衰老、生死,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是深信天人合一。《論語 ·先進第十一》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瞭解生,怎麼能瞭解死呢?瞭解了生,才能瞭解死。生,就在我們每個人的當下,而死亡,只有在我們臨近死亡的時候才能親身經歷。我們對死亡的迷惑、恐懼,更多是來自於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對死亡的描述,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實際上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同時經歷生和死。據科學研究:人體內每分鐘有3億個細胞死亡。這個數字聽起來好像很多,但實際上它還不足身體每天被取代的細胞總數的

0.0001%,每天體內大約有10萬億到50萬億個細胞被更新。從細胞的視角來看,我們每一秒都在死去,每一秒都在獲得新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生與死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一體的,正如一枚硬幣的正面與反面,你認為其中一面為正面,那另一面就是反面,正所謂“有生必有死”,但從總體來看,它是一枚硬幣,無所謂正、反面,正、反面都是人為想象、規定的。

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萬物皆不能免。如果儘量能從硬幣總體的角度而不是正、反面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那麼我們對衰老、死亡的痛苦、恐懼是不是會減輕呢?而從總體的角度看問題,就是“天人合一”。

最好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一經問世就引來了諸多好評。作者對變老進行了深入與清醒地探索。其嫻熟的寫作手法、娓娓道來的寫作風格、豐滿立體的人物性格刻畫以及深邃的洞察更讓這本書熠熠生輝。更為難得的是,整部書瀰漫了溫情的人文主義情懷,在殘酷的現實背景下,又讓人心中充滿了愛與感動。相信這也正是作者寫作的初衷。

醫者之心在於治病救人、文學之旨在於傳播美與愛。兩者都是世界是最為崇高的事業,也都穿越了千山萬水、逾越了種族文化。《最好的告別》一書融合殘酷的寫實與溫情的關愛,帶給我們諸多啟迪與希望!

參考文獻

[1] Atul Gawande. Being Mortal [M]. Metropolitan Books.2014.10

[2] 彭小華.最好的告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8

最好的告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