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泗洪:告別“水上漂”上岸漁民走上小康路

江蘇泗洪:告別“水上漂”上岸漁民走上小康路

洪安現代漁業示範基地“安置”了許多當地上岸漁民。 劉林 攝

中新網宿遷5月6日電 (記者 劉林 通訊員 顧佩佩 孫茹芳)5月5日上午,像往常一樣,江蘇省泗洪縣洪安村養殖戶李成勤起床後徑直來到塘口,查看螃蟹攝食情況,觀察蟹塘水質。“昨天傍晚投餵的飼料基本都吃完了,今天上午可以正常投餵。”李成勤說,養好螃蟹,每天的巡塘工作必不可少。

在李成玉的背後,一望無際的養殖塘口整齊排列,有養殖戶趁著陽光在給塘口消毒,也有塘口忙著灌水準備投苗。養殖基地的北側,則是一排排嶄新的徽派平房,青磚黛瓦,路面整潔。

今年50歲的李成勤,原本是洪澤湖上一個普通漁民。“以前在湖上圍網養殖,全靠天收,雖然付出很多,但一旦碰上大水,幾乎血本無歸。”2017年,李成勤響應政府號召,拆除圍網,到岸上生活。

上岸後,李成勤繼續幹起了老本行。他在本村承包了15畝塘口養殖螃蟹,老兩口住進了塘口旁邊的看護房。“現在一年光養殖純收入就四五萬,我們還參與村裡的水生植物種植合作社分紅,一年也有四五萬的收入。”李成勤說,現在一家人不僅結束了“水上漂”,還在縣城購買了商品房。“聽說村裡要規劃蓋小區,到時候我也去買一套,城裡的房子給兒子住,村裡的留給自己養老。”

泗洪縣半城鎮洪安村毗鄰洪澤湖,該村村民多在湖中從事圍網養殖,近年來,為響應“退網還湖”,眾多像李成勤一樣的漁民,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漁船,帶著家人來到岸上安居。

漁民“上岸”後的生活怎麼辦?收入從哪來?洪安村有效利用退漁還溼水面,種植菱角、芡實等水生植物,成立水生植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吸收45戶上岸漁民和低收入戶參與。此外,該村支部書記劉長玉以自己的100畝塘口為基礎,聯合周邊村民的120畝塘口,創建長玉大閘蟹、青蝦高效養殖基地,基地共有20戶養殖戶加入,畝均增收2000元。

據瞭解,洪安村是“十三五”期間的江蘇省定經濟薄弱村,2016年村集體收入不到15萬元。“貧窮並不可怕,我們積極探尋致富的道路。”劉長玉說,該村借力省海洋漁業局幫扶,在雙溝鎮園區投資購置444.44平方米的廠房作為村集體固定資產,年租金3.2萬。不僅如此,該村利用扶貧資金,新建了150噸的冷庫,每年可獲得租金3萬元,加上水上牧場、村集體塘口租金等收益,2017年,村集體收入達到26萬元,成功脫貧。

村富還要帶動民富,只有實現村民共富,才是最終目標。劉長玉分析說,全村共有587戶,2275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61戶。村民中從事水產養殖的佔30%,從事水上運輸的佔20%,外出打工的佔15%,剩餘人員大多無固定工作。“關鍵是這部分人一輩子只會養殖捕撈,無技術,上岸後如沒活幹,那就富不起來。”

如何幫助這些村民找到了活幹,村幹們動了一番腦筋。

本村的一些養殖大戶,季節性用工時找工難;與該村僅一路之隔的洪澤湖農場,常年有農活需要找人幹。基於這些狀況,2018年,村裡成立泗洪縣長勝勞務信息諮詢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兩名老黨員牽頭,把全村的富餘勞動力登記在冊,根據本地種養大戶及周邊的用工需求,隨時隨地“調配”勞動力。

僅去年,勞務信息諮詢農民專業合作社就帶動了近100個村民就業,年齡多為40至60歲。當年年底,該村實現整村脫貧。(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