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改編最大的敗筆——完全改變的顧廷燁

寫劇評一月有餘,遙想當時寫第一篇《知否》劇評,真的是疫情期間,在家閒得無聊,看完電視,有感而發,想把裡面的人物一一分解,表達一些自己的觀點與大家分享,所以先從配角寫起,本想把最愛的主角們,放到最後,可惜本是因愛屋及烏之下,我去找的原著,但看完原著後,卻猶豫不決,越來越不知道怎麼寫這部劇的人物了,所以後期才越來越難產,寫的也越來越少,最重要的是對電視劇的觀感越來越差,甚至在寫完明蘭後,不忍下筆去寫顧二,只因他原先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可改的是面目全非,加之復工復產,所以停了很久,但想了想,還是要有始有終,乘著清明假期,談談顧二。


知否改編最大的敗筆——完全改變的顧廷燁

現在的電視劇主角,不知是審批問題,還是道德問題,大多數都是高光偉正的角色,好不容易知否出了個不那麼主流思想的主角,開始我是很喜歡的,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顧二此人,手握重兵,權勢顯赫卻又不屑於門第高低貴賤,對一庶女,一往情深,這樣的人設,是多少女孩的夢中情人,又是多少男孩的心中偶像?


知否改編最大的敗筆——完全改變的顧廷燁

但在我看完原著以後,不但喜歡不起來了,還討厭的很,連帶著整部劇都吃不下了,當然這跟演員無關,其實很多人說馮紹峰的表演怎樣怎樣,但我個人認為這個選角非常的合適。需要說明一下,是非常適合原著,顧二此人,幼時懵懂紈絝,少時生活坎坷,青年時又顛沛流離,及至成家,又遭奇恥大辱,才漸漸成長,機緣巧合下,得新皇重用,方能一展所長,所以他的深情中帶有陰鷙,溫柔中帶有霸道,寵愛裡還夾雜著幾份防備,馮紹峰的外形,經歷,包括以前所演繹的角色,甚至他從小出身富裕之家的家庭背景,都算是不二人選。但具體到電視劇裡,卻那麼的彆扭。


知否改編最大的敗筆——完全改變的顧廷燁

最近一直在想我為什麼越來越不喜歡電視劇知否的男女主。劇本邏輯,表演什麼的其實都不是重點,今天忽然想明白了,其實還是人設的問題,顧二的確不是傳統意義上高光偉正的男主,就像編劇採訪裡說的:人,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還是當初的那些人,人是沒有變的。我覺得她想傳達的應該是人性的東西,人性的確是一樣的,從古至今沒有變的。但她把人性看的太單一了,從顧二的人設看,她贊同的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利己天誅地滅。但是絕對利己者不等於現實,更不等於人性,它只是人性的一部分,並且是很小的一部分。電視裡的顧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他的人設裡缺少“真”的東西,這點“真”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人性裡的真有千萬種,歸根結底無外乎三大類:真心,真情,真性。 說真心,比如愛情,比如親情,比如友情顧二沒有愛情,如果單純從他的出發點講,跟他有關係的女人,他最初都不愛。


知否改編最大的敗筆——完全改變的顧廷燁

他不愛曼娘,如果他愛她,就不會想著求娶餘大姑娘,讓曼娘做妾室,在他眼裡,他的正房夫人必須是配得上他的,曼孃的身份是不配的,當然,原著裡他也不愛,但原著裡他對自己的父親有一種複雜的感情,換句話說,他所有的叛逆都是為了能讓父親多愛自己一點,所以他始終謹記父親的底限,但劇裡沒有看到一點他對父親的感情,大郎臨終前給他看父親的信,他還問是大哥所寫還是父親親筆,證明他的意識裡就認為父親是涼薄的,是對不起自己的,他不願意承認父親其實是為他計過的,心裡只有自己所受的委屈,卻沒想過父親的難處。這也是我認為改編最失敗的地方,完全沒有能體現出顧二和父親的那種血脈相連,以及隱晦的傳承。(一樣的桀驁不馴,一樣的一往情深)


知否改編最大的敗筆——完全改變的顧廷燁

電視裡你感覺 他也不愛明蘭, 至少一開始沒那麼愛,但他為什麼娶明蘭?不過是因為這個女人能幫他處理他那一大攤子家裡的爛事兒(他看到了明蘭忠厚外表下的精明)換個人扛不住,他需要的是她的這種能力,至於她是誰不重要。明蘭在勤王救駕時立下了不世之功,顧二卻一句不提,理由是為了她的名節,他自己那麼爛的名聲,在救下兩任皇帝后都沒人敢說什麼(華蘭原話),別說沒什麼事,就是真有,跟救駕相比,也無人敢說什麼,再者說,他既已下定決心要娶明蘭,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新婚夜大搖大擺出去買吃的,恨不得全世界知道他寵愛極了這位新婚娘子,然後呢,從平寧郡主嘴裡看到了他所作所為的後果,盛明蘭成了攛掇他分府的罪魁禍首,名聲爛透了,婚前注重她的名節,婚後就不注重了?非也,婚前用女兒名節壓情敵罷了,他可能開始很寵她,但那不是愛,他沒有像自己說的那樣,真正的處處從明蘭角度考慮,某種意義上是他把盛明蘭推上風口浪尖替他擋刀子,把這樣的情節放在一個後來處處計較妻子是否真情真意的人身上,不是很矛盾?


知否改編最大的敗筆——完全改變的顧廷燁

說回原著,同樣的意思,書裡他開始也沒有付出全部的真心,但他壞的很坦蕩,他自小受人陷害,所以長大後,對人只有七分,而同時他又非常渴望真情,所以他計較妻子,明蘭同樣在他第一次處理曼孃的事情上看到了他沒有付出全部,他們的感情是隨著生活的點點滴滴,和逐漸放開的心扉而增長的,但是劇裡的情節卻時時告訴大家,感覺顧二要麼是個初涉情場的愣頭青,要麼就是被美色迷得顛三倒四的糊塗蛋。一點沒有感情慢慢滋長的感覺。

知否改編最大的敗筆——完全改變的顧廷燁

再說友情,就不提他和齊衡這對叔侄,我前面的文章中說過的,齊衡參他時說的,我也信你甚深,物件託你帶過,心事與你說過,可我最後是個什麼結果?就朋友妻這一點,怎麼譴責顧二都不為過,再說顧二和長柏,在電視劇裡,長柏待他如親兄弟,但他算計他妹妹如蘭的時候可想過他這個兄弟,別說什麼算準了長柏不會跟他翻臉,會不會翻臉是主觀的,他造成的傷害是客觀的,不能因為這一刀你捅不死我,你就可以捅,況且作為朝堂新貴,聖寵優渥,他是算準了長柏哪怕知道真相也不敢跟他翻臉,不敢跟不會,不是一個意思。他跟盛家淵源頗深,為達成目的,不顧盛家所有女眷的聲譽,所作所為,與墨蘭何異?(原著明蘭和齊衡之間只是齊衡的單相思,而且顧二和長柏也不是自小的兄弟)


知否改編最大的敗筆——完全改變的顧廷燁

說真性,比如利己,扒去臺詞表演這些外在因素,顧二人設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投機者,但編劇又試圖通過臺詞來給人傳達他正的一面,試圖用所謂的英雄,敢作敢為,甚至耿直等等這類設定來掩蓋他利己的本性,也導致連“真性”這點都沒了。類似的比如韋小寶,同樣外在表現不拘世俗,浪蕩,但作者並沒有試圖通過別人的嘴來強行洗白,掩蓋他的浪蕩,真小人顯得可愛,而劇裡的顧二,他為了自己,處心積慮把曹家表妹帶到賀弘文身邊(別說什麼曹家本身就要來,盛老太太說了,犯官即便大赦,也不得回京的,沒有他,曹家未必就能進京),真真的害了賀弘文一生,卻還說的冠冕堂皇,有點偽君子之嫌。


知否改編最大的敗筆——完全改變的顧廷燁

當然再次重申這不是演員的問題,也不是作者的問題,原著裡的顧二本不是這樣的,僅從能力上講,原著裡顧二是東征西討,戰功赫赫,而且腹黑精明,後期的報復也大多是以他為主導,而編劇為了突出女主,把很多情節加在了女主身上,甚至她都能影響朝局,顧二則變得更像是一個投機成功的江湖客,油腔滑調,連出的點子都是下三濫的市井招數,電視裡沒能把顧二的能力顯現出來,包括混江湖,都像是沾了自己小廝石頭哥哥的光,而不是他帶領和指導石頭兄弟兩打拼上位。

知否編劇在採訪裡說自古至今,人是沒有變的,她試圖揭示這種不變,但卻她塑造出了這樣一個顧廷燁。其實在我看來人性一直是沒變的,但人是一直在變的,非但在變,還變得越來越現實了, 古人的道德標準,他們的理想,他們得堅持,很多我們現在無法理解,但他們是真的將清高活成了風骨。


知否改編最大的敗筆——完全改變的顧廷燁

我欣賞正直的君子,欣賞理想主義者,哪怕最後他們失敗了,也敗的光明磊落。我不排斥利己主義的人,畢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我無法容忍利己主義者卻披著理想主義者的外衣唱高調,這是對理想主義的嘲諷和蔑視,我對現實屈服,妥協,偏愛類似謝玉,夏江,這一類亦正亦邪的真小人,我承認現實裡他們跟韋小寶一樣或許能活的更長久,更能取得成功。但我依然羨慕那些看上去單純,甚至天真的理想主義者,並且相信,這樣的人能創造奇蹟,比如梅長蘇,所以我是真的大愛《琅琊榜》。

看利己主義者毀滅,看理想主義者黑化,都很有趣,前者滿足人善惡有報的情結,後者滿足人逆襲的心理。但 如果利己主義披上了理想主義的外衣,又會迷惑多少人?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裡的人生何嘗不是處處映照著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