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豐潤高麗鋪生活了1000多年的高麗人,後來去哪了?


曾在豐潤高麗鋪生活了1000多年的高麗人,後來去哪了?


高麗鋪位於豐潤城區西北7.5公里處,京哈公路穿村而過,其得名和高麗(今朝鮮半島)人有關,也曾有眾多的高麗人在此生活。


高麗鋪原名黃草坨、謊糧坨。從村西現存的殷商遺址發掘證實,該地早在殷商時期便曾有人定居,而較確切記載建村的則是在唐代。據《豐潤縣誌》古蹟篇記載:“謊糧坨,在縣西北十五里,相傳唐太宗設,以誑高麗”。


高麗人何時來豐潤區的呢?據史書記載,高麗人最早居住在長白山區,與扶余人(今松花江流域、長白山區)語言相通,生活習俗、社會狀況接近,他們生活在朝鮮半島上。中國東北毗鄰朝鮮半島,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往來,戰國時期,齊國和燕國都與朝鮮有密切的商業貿易。


西漢初年,燕人衛滿率領1000多人到朝鮮,後來做了朝鮮國王,都王險城(今平壤)。衛氏朝鮮國與西漢保持友好關係,為漢朝的“藩屬國”。漢武帝時,曾在高麗置縣。據《北史》記載:“漢武帝元封四年,滅朝鮮,置玄菟郡,以高句麗為縣以屬之(玄菟郡在今遼寧省新賓縣)。”西漢政府在衛氏朝鮮設置了真番、臨屯、樂浪等四郡,由西漢中央政府直接管轄。西漢末年,王莽削去了高麗王的封號。東漢初期,光武帝恢復了高麗王的封號。“漢末,有扶余人高氏據其地,改國號曰高麗,又曰高句麗。居平壤,即樂浪也”。


後來,高麗國力大增,公元49年,高麗王乘鮮卑進攻東漢軍隊之時,率大軍兵馬進犯右北平(郡治在今河北豐潤東)、漁陽(郡治在今北京密雲西)等郡。後因見到遼東太守祭肜順利處理了鮮卑問題,力量較強,乃撤兵。公元121年,東漢軍擊敗了高麗軍的進攻。東漢後期,高麗改屬遼東郡管理。由此可見,早在漢代,高麗人就曾到了豐潤區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鮮半島上的三個國家新羅、高麗、百濟與中國關係良好。據《北史》記載:百濟“自晉、宋、齊、梁據江左,亦遣使稱藩兼受拜封,亦與魏不絕”。《宋書》記載,百濟國王莊遣使上表曰:“臣國累葉,偏受殊恩,文武良輔,世榮朝爵。”可見兩國關係之密切。


唐太宗時期,高麗、百濟、新羅三國都與中國關係密切。《新唐書》記載,新羅“貞觀五年……因請改章服,從中國製,內出珍服賜之……帝賜所制《晉書》”後唐高宗幫助新羅統一了朝鮮。《舊五代史》記載:“高宗命李績率軍徵之,遂拔其城。”城即平壤。


新羅統一朝鮮後,同唐關係更加密切,許多制度多仿於唐。新羅派到唐朝的留學生為數很多。公元840年(唐文宗開成五年),學成歸國的學生一次就有105人。留學生在吸收、傳播唐文化上起了很大作用。


唐將新羅視為君子之國,雙方往來日益增多。新羅人不僅來唐貿易的客商逐年增加,且每年都派官吏前來拜訪中國。這些使者、商人每年往返的線路有兩個:一是水路,一是陸路。水路從山東半島,主要由登州(煙臺)、萊州(蓬萊)、楚州(威海)登岸入境。陸路則從遼寧進山海關,然後沿大榆路(今山海關至北京)馳道向京城進發。唐時,有不少朝鮮人在中國定居。


高麗人為什麼選謊糧坨作為落腳之地呢?據瞭解主要有三點:一是豐潤地理位置重要。縣誌雲:“豐潤之為邑也,幽冀之門戶,遼海之襟喉,而神京之肘腋也。”二是這裡位於山海關與大都之間(今北京),使者、商賈來時上下接送比較方便,能為來客提供一個落腳的地方。三是這裡自然條件好。北靠山,南是一片沼澤,且靠近冀東重要河流之一——還鄉河,可謂依山傍水。村南有一眼泉水名曰“黃泉”,湍急的泉水噴射而出。有了充足的水源,就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方便。據村中老人介紹,在大唐年代,朝廷便在此地劃定了區域,供高麗人使用,直至清朝前期,高麗鋪還曾有高麗軍隊把守。這些高麗人在朝廷劃定的區域內種植五穀,建築房屋。解放前,該村尚有兩處高麗房子,雖經風雨多年,依然結實。


那麼,高麗鋪此名是何時確定下來的呢?有的說起於唐朝,有的說起於宋朝,經查有關書籍為元朝。元朝建成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政府加強了與各地的聯繫。據《元史》記載:“元制,設急遞鋪,以達四書之往來”。從村名不難看出,該村此時已有許多高麗人了。


到了明朝,兩國友好相處,人民往來不斷。朝鮮向中國輸出馬、牛、紙張、藥材和薴麻布,從中國則販回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還特許朝鮮購買嚴禁輸出的火藥和弓角等物品。此時,陸路驛道繁忙,高麗鋪已成為兩國聯繫的重要樞紐了。

至明末清初,豐潤縣城開始繁華,但高麗使者來往仍住在高麗鋪驛站。據《柳邊紀略》卷五記載:“豐潤縣逢高麗使者。豐潤城西曉月開,方袍一隊逐龍媒。道人說高麗使者,薦得先朝舊服來。”《豐潤縣誌》記載的清初題於南關牆壁上的“朝鮮國人”詩《題豐潤驛站》:“柝聲傳永巷,新月掛西樓。千里東歸客,寒窗一夜愁。”深刻表達了這些使者思鄉之情。


高麗人的到來,為開發建設高麗鋪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帶來了農業種植技術,在此栽種了水稻。高麗人在村南栽種水稻的地方至今仍栽種水稻,村民稱之為“老稻田”。據《豐潤縣誌》記載:“舊志雲,自縣西渡浭水十五里高麗鋪,浭水高下塍畦,涓涓細流,時雜車塵馬足間。北望則山雲變態,頃刻萬狀,可以忘暑。其近而可挹者,又莫如天宮寺。西達王家樓。曲折淡蕩,稻氣與荷香相間,顧而樂之,恍若置身蘇公堤畔也。”可見,經過千年的開發,高麗人同當地人一起,把高麗鋪建成了北國江南。

高麗人曾在高麗鋪生活了1000多年,那麼後來高麗人都到哪裡去了呢?甲午戰爭後,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日本佔領了朝鮮,中國也被迫割地賠款,高麗鋪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原住高麗鋪的高麗人絕大多數輾轉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有的流亡外地,有的則留下來,部分人甚至還與當地人通了婚。20世紀20年代,高麗鋪尚有兩名高麗婦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