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记忆(55):黑龙江双鸭山矿务局百年纪实——岭东煤矿

主编:于耀森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张恩璞

1947年初,解放战争进入了紧要关头,解放区人民肩负着发展经济、支援前线、保障人民生活的重任。而天寒地冻的“北大荒”却燃料奇缺,没有煤,没有焦炭,工业生产不能恢复,交通运输受到影响,人们为取暖保命,有时不得不痛心地烧大豆。形势是十分严峻。合江省委、省政府为把三江平原建设成为支援人解放战争的巩固后方,一手抓发动群众进行民主改革,一手紧紧抓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这个重要环节。为从根本上解决燃料问题,省政府决定立即着手开发双鸭山煤矿,并决定成立双鸭山矿务局,任命万鹏为局长,我为副局长,力争早出煤、多出煤,当年见效。

经过三个月的调查研究和组织准备,决定万鹏留在佳木斯建立双鸭山矿务局驻佳办事处,负责联系修复双佳输电线路和建矿工作。

1947年6月9日,我和段宝堃、袁世安、薛鸿超、刘尚林、李仲乘坐孔庆财赶的大马车,开进了双鸭山岭东煤矿。我们安顿下来以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战斗。我们首先派人寻找散居在周围农村里的煤矿工人,动员他们回矿生产。在这方面,老矿工赵万德立下了汗马功劳。赵万德带领一批新老矿工抢先修复了“老三号”平洞。没有多久,又黑又亮的“乌金”便一车一车地从洞里推出来了,紧接着又开始了土法炼焦。双鸭山七月出煤,八月出焦的喜讯极大地鼓舞了合江人民。佳木斯、富锦以至千里以外的哈尔滨等地的工交企业,犹如久旱逢甘雨似的云集双鸭山,争购煤、焦。运煤拉焦的马车昼夜奔驰。本来行人稀少的佳木斯至双鸭山的土公路上,顿时热闹起来了。合江省政府也决定加速修建佳木斯至富安(岭东)的铁路。我们在岭东、岭西同时展开建设。开平洞、打斜井、修道路、建栈桥、伐坑木、盖工棚以及种菜、养猪等等,几乎无所不是自己动手。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果。5个井口出煤,当年产煤5万多吨;1947年11月19日铁路通车了,第一次拉走了两车皮焦炭,1947年12月29日输电线路通了电,照亮了岭东、岭西(那时还没有尖山),井上、井下呈现出一片欢欣鼓舞的景象。双鸭山的开拓者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

就岭东煤矿本身来说,我们除了利用日伪留下的部分器材以外,没有用国家一分钱的资金,完全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那时的全员效率是一吨以上,综合成本不及焦价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岭东煤矿不仅为国家生产了煤、焦,支援了战争,而且为国家积累了资金、培养了人才,为大规模开发双鸭山煤田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在这方面,岭东煤矿是有特殊贡献的。

我们一辆马车7个人到了双鸭山就住在岭东“老三号”洞口前的工棚里。工棚相当陈旧,又脏又乱,尤其可怕的是蚊子、臭虫成灾,而臭虫对我们又特别感兴趣。蚊子可用蚊帐抵挡,可什么也抵挡不住臭虫对我们的袭击。有时夜里一翻身就能压死几个臭虫,所以,有的同志的床单往往就像用血染过的花布。可是由于夜以继日地艰苦工作,所以这些并不能影响我们的睡眠。当时吃的是苞米碴子和盐拌炸黄豆,没有蔬菜,米面鱼肉极少,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是大家的工作热情都很高。一心想的是多做工作。当时工人的生产工具就是镐锹、油灯。靠手创、肩挑、油灯照明。我们矿务局的领导、工程师和一般干部,都要坚持星期六义务劳动制。大家都到井下抢搞掘进,用土筐挑煤,一干就是八小时。那时,不分领导、一般干部还是工人,大家确实是同甘共苦的战友。所以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没有一个人想离开矿山,也没有一个人怠工。大家一条心,就是为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多出煤、出好煤。

今年是人民开发双鸭山煤矿40周年。我去年有幸参加了双鸭山市建市30周年活动。看看今天、想想过去,双鸭山煤矿的确发生了鼓舞人心的巨大变化。虽然我离开双鸭山,离开岭东矿近40年了,但我永远忘不了“老三号”前的工棚,忘不了热情淳朴的矿工。

挥之不去的记忆(55):黑龙江双鸭山矿务局百年纪实——岭东煤矿

1987年6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