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子騫拒絕做官是否違背儒家“學而優則仕”的主張?

小仙仙賢


“學而優則仕”看你怎麼看,這也不是儒家的主張,頂多算是建議。學問做的好就去做官,其實也只是說可以考慮去做官、不是必須去做官吧!

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即文章。學而優不一定非得做官,所以是 學而優則仕 不是 學而優必仕。只是說做官能更好的推行理念,因為有權。但是既然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即文章,那麼做其他事一樣可以推行理念。

另外,學而優則仕不算是儒家的主張,如果孔子是以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去辦學,我覺得他應該去辦官學而不是辦民學。學生都去做官的學校,那不是孔子的講學室,那是中央黨校。

入世學派,是以教人做事為目的的,不定指代做官。另外儒的核心理念是仁,若是人主不仁,自己的官位得來不正,你認為儒會去學而優則仕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什麼叫做窮?沒錢只是其一,窮莫過於道窮,你自己的道推行不開,那就獨善其身。若入仕所行之事悖於己道,玩嗎?閔子騫以孝義為心,若是他自己覺得不合適,那也無可厚非。

儒沒有職業選擇上的特定主張,有的只是建議而已。真要說主張,做人做事的倒是有,擇業的主張是沒有的,只要真心在做事,不違仁義,貫之以誠意的話,都行的。

說學而優則仕,是一定要做官,有些著相了。


遁世迷糊人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弄清楚閔子騫拒絕做官的原因,以及踐行孔子“學而優則仕”理念所需要的現實環境。

閔子騫是孔子的高徒,不論是才華還是品行均受到過孔子的高度肯定。孔子曾誇獎閔子騫雖然平時話不多,但一開口總是能說到點子上,即“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孔子還曾將閔子騫和自己最喜愛的顏淵並舉,誇讚他們都是品行高潔的君子,即“任用德行,則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不過如此優秀的閔子騫曾拒絕了去費地做官的機會。他對前來聘請自己做官的人說:“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大意為請來者務必替自己推掉這份差事,如果再有人請他去做官,他就會逃到汶水那邊去。從字面意思上看,閔子騫對進入仕途如此不感興趣,似乎背離儒家“學而優則仕”的主張,但如果對該理念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會發現閔子騫拒絕做官一舉跟“學而優則仕”並不衝突。

首先“學而優則仕”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為:做官是才學優異的人最終極的歸宿。因為在孔子以前做官的確是士這個階層的終極目標,但從孔子開始士的使命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做官不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而只是他們用來踐行“道義”的手段,正如孔子說的“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因此鮑鵬山先生認為,按照孔子本人的經歷來看,“學而優則仕”中的“優”不宜理解為優秀,而應該理解為有餘力,所以這句話應該理解為:在學有餘力的情況下,可以去做做官。

其次,是否選擇做官是有條件的。比如《論語·衛靈公》中就提到什麼情況下可以去做官,即“邦有道則仕”,這是說是否選擇做官取決於天下是否有明君當道。但當時天下大亂,魯國被三桓把握朝政,聘請閔子騫的季氏更是僭越禮樂,多次參與魯國政變,是魯國權臣亦是不折不扣的亂臣賊子。在這樣的國家生態下儒家更主張“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而“學而優則仕”則不適用於這種場合。

綜上,儘管閔子騫拒絕為官,但並不和儒家“學而優則仕”的理念相矛盾,這是由該理念的內涵和特定適用範圍決定的。這也啟發我們在理解一種理念時,不能將其絕對化,而需要結合它特定的條件和情境去看待。


東方國學


萬事孝為先。不違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