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給孩子把尿或者提醒孩子大小便麼,該怎麼教育比較好?

君媽陪娃記


我女兒三週歲,沒有經歷過把尿,一週兩個月會走,然後學習蹲下尿尿。沒有給她把過尿,因為育兒專家說,一週前把尿容易導致羅圈腿。等她懂事會提醒她,要不要尿尿,如果尿她會給反應。現在大了,她一天小便的次數特少,但是每一次尿量都很大;相反如果把尿次數頻繁的,小孩子的膀胱就會小,頻繁尿尿,量卻很少


恐龍先生M


隨著“贏在起跑線”概念的風靡,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上都是焦慮到不行,甚至連上廁所這件事都要拿出來一比高下。

女兒2歲的時候正值盛夏,有很多家長看到女兒還打著尿不溼,都會用很驚奇的語氣好心提醒我:“孩子都這麼大了,該學著用馬桶了,不會?不願意?那你要教她呀!”

於是被“群攻”的我也是心虛了,就嘗試著給戒尿不溼,結果可想而知,才剛滿2歲的女兒不是來不及去廁所尿褲子上,就是玩的太開心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已經尿了,總之那個夏天我就在洗她尿褲中過來了,

到了9月天氣涼起來後,我就急吼吼的又把尿不溼給打上了,誰再跟我說訓練我就懟:“教什麼教,孩子才多大,你見過長大了不會上廁所的孩子嗎?”

放棄訓練後,女兒也活潑了很多,再也不用擔心尿褲子被訓,不用時刻關注褲子溼了沒有,玩的一心一意,結果到了3歲的夏天,很自然的就把尿不溼脫了,不用再提醒也再沒有尿過褲子。

如廁需不需要教?

在育兒方面,不可否認有很多專家都會呼籲如廁訓練,還振振有詞什麼時間訓練最好,不訓練會怎麼樣,太晚訓練會怎麼樣。

但作為一個媽媽,經歷了女兒的成長,我發現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不需要教的就是上廁所,這是一種生理本能,隨著孩子長大,自己知道了尿褲子難受,自己有能力控制括約肌之後,他自然就會學著去上廁所,這是最不需要教的一件事。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他自己的規律,我也不否認有的孩子一歲半就能學會自己上廁所脫離尿不溼,但有的孩子則需要到3、4歲才能徹底脫離,但這個時間的早晚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任何優勢。

尿不溼的發明原本就是為了減輕為人父母的工作量,作為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心無旁騖的玩,為什麼要早早把心思放在括約肌還難以控制的上廁所這件事上呢?

排尿的過程是一個由膀胱—括約肌—肛門組織—神經系統等一系列身體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有一項還未成熟,把尿如廁訓練就只是家長的一廂情願。

還有的家長總喜歡吹噓自己花十幾分鍾給孩子把尿,看到孩子尿出來那一刻以為自己成功了,殊不知只是因為這時候孩子恰巧想尿了。

什麼是如廁訓練?

對於老一輩來說,如廁訓練就是把尿,但是把尿的危害被越來越多醫生所關注,也引起了家長的注意,這一陋習至今越來越被摒棄。

如今我們所說的如廁訓練,多數只是給孩子明確如廁規則而已。

準確來說,把尿是控制孩子排尿的時間和時長,家長想讓孩子什麼時候拉就什麼時候拉,家長覺得你什麼時候能拉乾淨,就能給孩子把多長時間。

而現在我們所說的如廁訓練,多數是讓孩子自己去上廁所,是讓孩子把從尿排在尿不溼裡到拉到馬桶裡這一個過程,主權還是在孩子手上。

如何引導如廁訓練?

  • 時間:

在西爾斯的《親密育兒》中提到:1歲寶寶尿道及控制膀胱的肌肉、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不宜進行如廁訓練。

在《天哪,孩子上廁所也需要訓練》書中說到:20個月到30個月的時候是最好的訓練時機,其中24個月的時候最佳。

儘管如此,但依據個人經驗,這並不是強制性的時間,還跟孩子的個性發展、能力水平和季節有關,2歲有個著名的叛逆期,如果家長非要在這個叛逆期訓練孩子上廁所,相信家長會被打臉打的很慘。

另外到了3歲時,孩子需要上幼兒園,因此對於我來說,只要在3歲之前進行訓練,時間都不算晚,同時在季節方面來說,春夏季畢竟天氣比較溫和,尿褲子也不容易生病,是比較好的訓練季節。

儘管女兒在3歲時白天已經很順利脫掉尿不溼,但是對於夜晚的尿不溼我依舊給她用到3歲半,並不是因為孩子半夜會尿床,相反,在白天戒尿不溼之後的半年裡,孩子只有一次不自覺尿在尿不溼裡,其他幾次都是自己起夜要求上廁所,這樣做主要因為我懶……

  • 表現:

對尿不溼的反應:年齡只是一方面,比年齡更重要的是孩子對於如廁的反應,比如女兒在2歲的時候就很不喜歡馬桶,因為會耽誤她玩的時間,另一方面還會擔心我的責備,對於括約肌和神經系統發育都不成熟的她來說,尿不溼比馬桶更親切的多,因此訓練起來事倍功半。

對外界的反應:女兒在2歲的時候只會一個人在家瞎玩,但是在快3歲時,為了適應幼兒園生活我帶她提前體驗了一把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場景之後,她就嚮往群體生活了。

有了期盼,就更有了動力,當我告訴她上幼兒園是不能打尿不溼時,她就果斷的不要尿不溼了,也因此順理成章的戒掉了尿不溼。

對馬桶的反應:在2歲訓練時我就買了2個小馬桶準備,可惜當時太小,她根本不理解馬桶的用處,用到的次數也不多,後來買了繪本,也經常性帶她參觀我上廁所,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讓她在脫掉尿不溼後很快就適應了馬桶。

最後,在孩子如廁訓練中有一個很關鍵的事情就是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如廁不順利就責備,這對於如廁訓練的順利進行只會起到反作用,而且還會讓如廁能力倒退,家長始終要相信,上廁所這種事,是孩子自己的事,從本質上來講,根本不需要教!

相信孩子,就是最好的如廁訓練。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更愛研究兒童心理

——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


小皮育兒經


大家好,我是家有四仙女,四個孩子的媽媽。對於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目前來說,並沒有什麼確切的研究數據表明孩子把尿有什麼危害,也沒有什麼證據表明把尿有什麼好處。

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總會給我們把屎把尿。那個時候沒有紙尿褲,用的最多的就是純棉的手工尿片。尿片用起來真的很不方便,溼了就得換掉。父母為了少洗一塊尿片,通常在孩子有尿意的時候。提前把孩子抱起來,雙手拖著孩子的大腿,將孩子的兩腿分開。嘴裡發出噓噓的聲音,不一會兒孩子就會尿出來。

如今時代不同,紙尿褲的普及給許多年輕的父母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不會再像以前那樣,需要時刻注意孩子要不要大小便。於是在很多年輕父母當中,流傳著一個錯誤觀念:不能給孩子把屎把尿,會引起痔瘡、便秘、直腸脫垂、尿床……

有研究數據表明,以前國內把便如此普遍,但兒童便秘的比例,並沒有比不把便國家兒童高。

意大利也有一項對286個家庭的問卷調查,對年齡在6個月以下的孩子進行“把便”練習,他們發現這些孩子比晚“把便”的孩子更早學會自主大小便。而且沒有發現後期有什麼副作用。

我們父母要做的,並不是強行要求孩子必須“把便”。看到孩子有如廁的徵兆,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坐到小馬桶上。讓他們學會坐著大小便,如果在外面,可以抱著他們去附近的衛生間。不建議孩子隨地大小便,這樣不文明。有的時候他們不小心尿褲子了,我們可以問孩子:“褲子溼了是不是很難受?下次記得提前脫掉褲子,坐到小馬桶上哦。”

如果說了很多次,孩子依然尿褲子。家長也不要批評孩子說他笨,孩子需要一個過程,讓他們慢慢來。如果經常批評孩子,孩子會缺乏自信,更加學不會。不管怎樣,在家裡尿溼褲子總比幼兒園要好。

給孩子一點時間,多鼓勵,少指責,不久他就會給你帶來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