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脚楼

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脚楼

为积极满足“停馆不停学”的要求

宜昌博物馆特推出“知行学堂”

线上讲解系列活动

结合三峡民俗、馆藏文物、

自然科普、中国传统节日等

每周推出一次不同主题的音频微课

让大家足不出户了解宜昌民俗

领略地方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周,一起走进土家吊脚楼

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脚楼

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脚楼

主讲人:周晨

家是什么?家,是归宿,是心停泊的港湾。早在20万年前,人类就有了穴居意识进而发展构木为巢。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为抵御猛兽飞禽、风霜雪雨的侵扰,人们开始搭建房屋。基于各地域自然环境因素,中原地区的房屋以窑洞、地窖为主;南方地区则出现了干栏式建筑,也就是吊脚楼的前身。

为什么叫吊脚楼呢?因为房的下方是以木柱作为支撑而搭建的,即,以悬吊在半空中的形式而得名。那又为什么要将房子悬吊起来呢?吊脚楼主要出现在气候氤氲及潮湿的大山里。《旧唐书》中记载:“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意思是说,山里湿气瘴气重,悬空的结构可以使房屋下方的空气充分流通,减少寒湿气侵入人体;另外,高度悬空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蛇虫猛兽的侵袭。

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脚楼

宜昌博物馆《风情三峡》陈列

宜昌地区的吊脚楼分峡江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两种。前者(峡江吊脚楼)主要分布江边码头,建筑结构相对单一。考虑到水流、江风、湿气等因素,所以江边吊脚楼的底柱由坚硬耐腐的岩板石和木柱两部分拼接构成,因此楼下的悬空距离也比较高;而大山里的土家族吊脚楼则相对复杂些,在选址上讲究依山就势,融入环境。因少田少地等自然原因,合理利用空间的理念融入土家吊脚楼的建筑布局中,通常把吊脚楼分上下两部分使用。下半部分即吊空层,用于放置杂物或圈养牲畜,上半部分住人。值得一提的是,吊脚楼正房中(堂屋)一般置有神龛。正房多用于招待来客,或者重大节日方在正房用餐。平常一日三餐则在厨房或边房。正房的左右间住家中长辈,儿子住次房,未出嫁的女儿是要住在厢房里的,也就是紧挨次房最靠里的那一间。

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脚楼

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吊脚楼

木质结构的房屋为何能历经几代居住,关键在于吊脚楼的建筑结构。建造时五大步骤,且缺一不可。第一步,“伐青山”,即备齐木料,一般选椿树或紫树,因为“椿”、“紫”的谐音寓意春常在,子孙旺,这类木材还能很好的防止虫蚁蛀蚀;第二步,“架大码”,寓意“家杰卿运”犹如骑着大马一样一往无前。第三步,排木扇是土家人家庭实力的象征,排的木扇越大越多,房子做得就越大;第四步“竖屋上粱”,主人选个吉祥的日子,点香烛叩拜行礼“祭梁”,然后请众乡邻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用横梁连接,而这只是完成了一个吊脚楼的框架,用咱们现代人的话就是“封顶”。最重要的环节是第五步“上梁”,即屋顶最高一根中梁的搭建,这根梁就是我们常说的“顶梁柱”的梁。上梁仪式由木匠瓦匠合力完成,吉时一到,木匠在东,瓦匠在西,脚蹬爬梯将横梁送到顶点固定,之后再同时下梯,由木匠诵唱:存仓存仓,子孙满堂,六畜兴旺,稻米满仓;我从楼梯走下来,东家匠人都发财”等祝语。至此,一个吊脚楼的搭建才算大功告成。

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脚楼

置横梁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吊脚楼的建造形制也在不断改进变化。如今的吊脚楼: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色古笆。正可谓:

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乡美尽收。

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作梦也风流。

请关注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微信:爱上宜昌

信息来源:宜昌博物馆

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自行联系

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脚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