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军事建设思想来看北宋军队

如果要说宋朝给人印象最深的标签,重文轻武绝对是其中之一。稍微了解点都知道,后世对这个王朝普遍的评价就是,国家积贫积弱,经济繁荣而军事软弱。宋朝的军队建设具体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战斗力会那么差?本文试着从现代军队建设的角度聊聊这个话题,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从现代军事建设思想来看北宋军队

军队建设与兵役制度

宋朝的军事制度主要是在北宋时期建立的,南宋主要沿袭北宋的制度,本文主要以北宋为例来讨论。宋朝的军队有禁军、厢军、乡兵、蕃兵。禁军是直属国家中央的正规武装力量;厢军是劳役兵,属于后勤部队性质,也作为预备役和治安力量之类军事力量;乡兵算是地方的武装,同时也是地方的治安力量;蕃兵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雇佣军,是在边境或者少数民族地区雇佣的少数民族武装力量。兵种方面,除了马军、步军、水军这样大的分类,还有像弓兵这样细分的军种。兵役制度方面,宋朝主要实行的是募兵制,就是通过发工资招聘人来当兵,并且建立了一套录用标准。

宋朝这种军队建立方式,从现代军事的角度来看,可以概括为军队职业化、专业化。首先从职能上作为主要军事力量的禁军被独立出来,是完全的正规,作为主力作战以外的其他职能被剥离出来,由厢军、乡兵等其他部队来完成。另外,兵源上也有保障的措施,根据《宋史》的记载,宋朝征兵时要进行体检,根据身高、力气大小等身体素质条件划分优劣,最好的士兵编入禁军。兵种的划分上,出现了更加细化的技术性兵种,这样有利于培养士兵的专长,赋予军队更多的技术性。

从现代军事建设思想来看北宋军队

宋朝兵种划分更加细化,那个时代科技含量很高的火箭兵

除了上面这些细化职能化的机制,宋朝的兵役制度也是很符合现代建军习惯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人类社会因群体之间的矛盾开始有战争之后,战争的最初形式是大家一起上,打完之后又回去继续原来的生产生活,这一时期属于全民皆兵。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更加严密,统治者开始挑选部分人作为军事力量,于是就形成了征兵制,但是此时的统治阶层是世袭的,所以军队的控制权和军队上层管理层被世袭贵族把持,这是与后世征兵制本质区别的地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阶层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战争更加频繁,为保证兵源发展出了世兵制,一种基层士兵也世袭的兵役制度。为了临时增加兵源,或是招揽人才而发展出来的募兵制,一种花钱雇人的兵役制度。

征兵制和募兵制是现代国家使用最多的两种兵役制度。现代的征兵制是义务兵役制度,有利于加强公民的全民国防意识,也可以节约国防开支。在军队职业化、专业化方面,募兵制有很多优势。募兵制下,军人是一种职业,并且专注于军事素养的提升。

军队的配套体系

首先来看宋朝军队的日常管理,其具体负责的是三衙,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侍卫部军司,统领禁军和厢军。军政制定、部队征调的权力在枢密院,大致可以类别为现在的军分区或者驻防部队进行日常的管理和训练,战时调兵遣将的最高决策权在中央军委。再说后勤保障体系,前面介绍了厢军其实就是专门的后勤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在正面战场作战,而是物资保障、军事工事修筑这些后勤性质的任务。与以前军事体制相比,宋朝正式把后勤工作独立出来,专门建立编制来承担此项任务。现代国防体系中,和平时期的驻防训练和战时的调遣指挥大多也是分离的,此举有利于防止武装力量为少人掌握危害国家。后勤保障由专门的部门承担,由国家层面进行统一协调,也是有利于强化国家对武装力量的掌控,同时保证更大的军事组织动员能力。

第三点是指挥体系,宋朝的军事指挥历来为人诟病,原因是为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对武将有诸多限制,甚至在战场上的指挥权也有限制,发展出按阵图打战的制度。此做法在当时固然有其弊病,但是从更长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也可以看作一种参谋指挥体系。在军事史上,参谋指挥的出现,是军队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进步。参谋部门要提前制定作战计划,必然要进行大量的情报收集,对己方的战斗力与优劣势也要有清晰的认识。当然,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不可能一个阵图就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提前制定战略战术,并制定多个方案,同时制定预期没有达成情况下的应对方案,是军事指挥方法的一个重大进步。

第四就是武器装备的研制。首先在体制上,在京师有专门负责武器装备研制与保持的南北坊。南北坊设立的初衷是因为各地制作的武器不符合标准,类比现代国家兵工厂,南北坊有质控标准化、规模化分工化生产制作等特点。宋朝军事上的主要对手是北方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优势是骑兵,宋朝应对的策略是发展防御和远程攻击。宋代的科技文化事业发达,武器装备上也有许多改进发明,例如火器在军事上的应用,远程兵器神臂弓、神劲弓,光明细钢甲。南北坊生产的武器装备除了有质量上的控制,产能也很大,史料记载盔甲一年可以造三万多套,要知道宋代的盔甲是铁片覆盖的,意味着要打磨出近八百吨的铁片;此外,有记载弓弩一年可以制造两千多万张。除了成立了专门负责武器研制的南北坊,宋朝还奖励武器装备研制和进献新式武器的人,后来还设立了军器监这个职务,任用武器方面的专业人员负责武器研制的事宜。

从现代军事建设思想来看北宋军队

宋代大量使用的远程武器神臂弓,射程700米以上

从现代军事建设思想来看北宋军队

宋朝科技发达,火器在军事上有很多应用

这里要顺便说一下,宋朝时期就有了这些现代看来有些眼熟的东西不是偶然的,这有其客观的社会经济基础。宋朝有大量的手工艺从业者,就有了以商品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商品经济形式的基础。反过来,当商品经济的体量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又可以支持更多的人依靠商品经济生存,进而有了商业文化滋生和发展的土壤。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会促进分工协作,商贸交换的过程会促进交流。生产方式分化出不同的行业,可以使一部分人脱离出来专攻一个领域,促进更专业更深层次的发展,促进此领域的体系化、全面化,进一步扎实基础。有了基本的商业文化,就有了分门别类,明细化、程序化、标准化思维产生的基础。事实上,史料中记载,南北坊的产生就是提议者借鉴了民间作坊生产的思路。

军事思想理论与军人荣誉

中国作为历史文化传承悠久的文明古国,军事文明发展的历史也十分久远,历史积淀深厚,宋朝以前就有大量军事方面的研究和著作。宋代军事技术方面有不少新的发明改进,但是受宋朝重文抑武的大方针影响,军事思想的成就乏善可陈。具体到当时军队的思想建设方面,就是行伍出身的人要被刺印标记,做官升迁受到限制,军人不被社会尊重和认可,当时盛行"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主要靠的就是忠君为国思想,这本就是容易让人怀疑的愚民思想,何况所忠的君还不看重军人,军人的精神就更没有寄托。军人没有了荣誉感,也就没有了责任心与使命感,于是临阵脱逃,一触即溃的记载屡见于史料。忠君爱国得到的并不是表彰,换来的是猜忌和打压,武将不得不自废武功,抑郁而终,狄青就是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宋朝可以说少有名将,是大环境所决定的。

最后总结

由于宋朝的治国策略重文轻武,不重视军人,虽然军制、军械有了系统的发展,但是军队的思想建设被打压,这样的军队,不利于激发军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军队很重要的是要有军魂,士兵要知道为何而战才会有战斗力,要有军人的荣誉感,才会有战斗的精神,才不会临阵脱逃。军人不以逃跑为耻,不以投降认怂为耻,肯定不会有战斗力。军人要有军人的血性,要有拼死保家卫国的精神捍卫军人的荣誉。"夫战,勇气也"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临战时精神与士气的重要性。

纵观宋朝的军队建设,人员上开始有了明确的分工体系,军械装备的研制和军需保障也处于时代的领先地位,这样优秀的人员和物质基础,并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战斗力。宋军败多胜少,甚至闻风而逃,根本原因是宋朝偏安一隅和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军人不被尊重,没有荣誉感,军队没有精神。宋朝军队有分工无协作,有组织无气势,有制度无精神,空有其形,不具其神,战斗力差也是理所当然。

从现代军事建设思想来看北宋军队

参考文献

脱脱等《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