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宇文邕:銳意改革,統一北方,卻英年早逝留下莫大遺憾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南北朝以來,天下戰亂不已,無數胸有大志的帝王,都想統一天下,實現一代帝王的最終夢想,然而,無論是高歡,還是宇文泰,都不能實現夙願,直到歷史到了北周皇帝宇文邕這裡,一切似乎都開始朝向統一的步伐前進。


北周武帝宇文邕:銳意改革,統一北方,卻英年早逝留下莫大遺憾

宇文邕,劇照


權臣當道

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個兒子,《周書》中說他: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太祖異之,曰:“成吾志者,必此兒也。”可見宇文泰是非常看重這個小兒子的,但是宇文邕前面還有幾個哥哥,皇位要想落到宇文邕手上,可能性是比較低的。

在宇文泰死之前,曾託孤自己的侄子宇文護,他說自己的兒子還小,希望宇文護能夠盡心輔佐,今後國家之事,都由你決定,你一定要努力完成我的志向。”

宇文泰死的時候,還是西魏政權,宇文護掌權後,擁立宇文泰的三兒子宇文覺上位,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北周就這樣登上了歷史舞臺。

宇文護雖然是宇文泰的託孤大臣,但是他的野心十分大,先後毒殺了宇文泰的三子宇文覺和長子宇文毓,皇位就這樣落到了宇文邕的頭上。

引而不發

宇文邕是個懂得隱忍的皇帝,因為他的兩個哥哥都反對宇文護的專權而遭到迫害,這讓他明白自己實力不濟的時候,是不能主動攻擊的,因此,宇文邕上位後,容忍了宇文護的專權,而他自己,卻

將重心轉移到了收攬人心之上。

北周和北齊都是由最初的北魏演變而來,北周的宇文家族是漢化的鮮卑人,而高歡家族是鮮卑化的漢人,其實,這是在當時胡漢雜糅的過程中,產生的現象。

北齊儘管鮮卑化程度很高,國內矛盾也很多,但是其掌握的河東,河北,山東等地物阜民豐,擁有北魏原北方六鎮的強大軍事力量,可謂國力強盛,反觀北周,幾乎只有關中可以憑為依託,而北周要想增強國力,僅僅依靠關中的少數鮮卑人顯然不行,因此,自宇文泰開始,北周就大力漢化,依靠漢族豪強的關係,吸收兵源,發展經濟,只有這樣,才能與北齊相抗衡。


北周武帝宇文邕:銳意改革,統一北方,卻英年早逝留下莫大遺憾


宇文邕上位後,不能親政,就只好經常在長安城中的太學觀摩,對待大儒也極盡禮遇,這讓他在百姓心中獲得了好名聲,而儒家素來推行仁政,宇文邕的做法實際上就是藉助儒家的力量,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

宇文邕的隱忍絕不是苟且,他在一方面籠絡人心之際,還極盡討好宇文護,以降低宇文護對自己的戒心。宇文護的母親被北齊俘虜,母子分離三十五年,後來北齊將她放回,宇文邕討好其母,賞賜她貴重的禮物。

而在564年,宇文護出兵北周,結果卻失敗而回,這讓宇文護在軍隊中的聲威大減,宇文邕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572年,宇文護從同州返回長安,宇文邕送給他一篇《酒誥》,並對他說,“太后年事已高,但是仍愛喝酒,對身體不好,你拜見太后時,給她念一念這篇《酒誥》”宇文護不知是計,在面見太后時,當場唸了起來,站在身後的宇文邕舉起玉珽砸向了宇文護的腦袋。

之後,

誅大冢宰晉國公護、護子柱國譚國公會、會弟大將軍莒國公至、崇業公靜,並柱國侯伏侯龍恩、龍恩弟大將軍萬壽、大將軍劉勇等。宇文邕將宇文護一黨全部剷除,將北周大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北周武帝宇文邕:銳意改革,統一北方,卻英年早逝留下莫大遺憾


親政

與一般的帝王不同,北周武帝宇文邕不僅在軍事上有所建樹,在政治經濟的治理上同樣出色。而要想振興國家,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經濟問題。

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取得了極大的發展,唐詩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正是其生動的寫照,不僅是在南朝,北方的周和齊國都在大力發展佛教。

然而佛教的大力發展,卻阻礙了當時的國家經濟,以北齊為例,當時全國大約有2000萬人口,佛家興盛時僧尼竟然達到了400萬之多,這些僧尼不僅不生產勞作,還不用上繳賦稅,寺院也佔用了大片土地,因此,種種矛盾都轉嫁到農民身上,農民生活愈加困苦。

1,經濟上“滅佛”,發展農業

宇文邕正是看到這種局面,因此,他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滅佛運動”,史載“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農。”


北周武帝宇文邕:銳意改革,統一北方,卻英年早逝留下莫大遺憾


此次運動導致大批僧尼重新回到務農,寺院變為良田,加之北周大力發展水利,還多次釋放奴婢,“江陵所獲俘虜充官口者,悉免為民”。在攻滅北齊之後,又多次下令“河南諸州之民為齊破掠為奴婢者,不問官私,並宜放免。其住在淮南者,亦即聽還;願住淮北者,可隨便安置。”,這些釋放的奴婢為國家充實了勞動人口,加之耕地的增多,北周的國力因此得到極大的提升。

2,軍事上改革府兵制

北周的軍制沿襲西魏,採用府兵制,國家軍隊基本掌握在“關隴集團”之下的八柱國手中,宇文邕繼位後,“改軍士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縣籍。是後,夏(漢)人半為兵矣”。此種做法是將兵員擴大到百姓之中,因為府兵制下士兵不用繳稅,因此百姓紛紛加入軍隊,而這些軍隊都成為了皇帝的親軍,由此可看出宇文邕是在培養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


北周武帝宇文邕:銳意改革,統一北方,卻英年早逝留下莫大遺憾


3.攻滅北齊,北征突厥

無論是發展經濟,還是加強軍事,宇文邕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完成統一,在575年和577年,宇文邕先後兩次征伐北齊,終於攻破北齊都城鄴城,俘虜北齊後主高緯,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578年,宇文邕出兵突厥,遺憾的是,在出徵不久,因為身患重病,不得不返回長安,不久之後,便因病去世,年僅36歲。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宇文邕是一代傑出帝王,無論是對內發展經濟,還是對外發動戰爭,都能有所建樹,然而他卻英年早逝,這和他多年的積勞成疾不無關係。

宇文邕是一位真正能夠為百姓造福的皇帝,在他“滅佛”事件中,有僧人問他:“佛是救世主,陛下取消佛教,不怕受罰嗎?”,宇文邕說道:“只要百姓幸福,國家幸福,我寧可受盡苦難”,其胸襟可窺一二。然而宇文邕終究沒能完成統一,這不得不是一個遺憾,他的兒子也是無能之輩,最終被外戚楊堅篡權,天下被隋朝統一。

相似的人生

宇文邕的人生充滿挑戰與遺憾,而後周世祖柴榮的人生似乎是宇文邕的“克隆版”,兩人的經歷實在太過相似。

1.生於亂世,有望統一

宇文邕和柴榮都是生於亂世,一個南北朝,一個五代十國,而兩人卻都擁有了統一天下的資本,但是卻在征戰的時候,因為身體原因,暴斃而亡,而幫助他們完成統一的,卻都是自己最信任的人,楊堅和趙匡胤,一個建立了隋,一個建立了宋。


北周武帝宇文邕:銳意改革,統一北方,卻英年早逝留下莫大遺憾


2.年輕有為

宇文邕與柴榮都是年輕有為的君主,兩人繼位之初,都是通過發展經濟與軍事,來增強國力,而且兩人繼位之初都不能服眾,是經過一系列戰爭獲得威信,其結局甚至也如出一轍,都是年紀不滿40歲。

3.兩人所在的朝代都是周

後世為了區分,將宇文邕所在的周成為北周,將柴榮所在的周稱為後周,這也許只是一個巧合,但是歷史,就是這樣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評語

對於宇文邕的評價,國學大師呂思勉的六個字最是恰當“頗能勵精圖治”,但是如果要在這幾個字後面加上一句,我想應該是“頗為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