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味本草——第39期(白芍)你抓住過春天的尾巴嗎?


芝味本草——第39期(白芍)你抓住過春天的尾巴嗎?


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

中藥白芍的植株就是芍藥。芍藥花大色繁,美豔喜人,僅次於牡丹。宋朝詩人陸佃在《埤雅》中寫道:“今群芳中牡丹品評為第一,芍藥第二,故世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


戀人離別相贈定情

芍藥有“將離”、“可離”、“離草”之稱,是古人尤其是男女間惜別相贈之花。《詩經·鄭風·溱洧[zhēn wěi]》雲:“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意思是說,少男少女們,互相調笑戲謔,臨別時送一支芍藥訂約。古代的勺通芍,有約的意思,而藥字,去掉草頭就是約,有邀約的意思。短短几句,呈現出一幅淳美的古代風俗畫,讓我們彷彿能聽到芍藥花瓣間傳來愛情的動聽聲音。


春天的尾巴

唐宋文人稱芍藥為“婪尾春”,婪尾是最後之杯,芍藥花開於春末,意為春天最後的一杯美酒,芍藥花開也代表春天即將離去。由此我們也可以猜想,古代戀人離別相贈以芍藥,豈不是因為它代表“春天的尾巴”,彼此要好好珍惜大好的青春呢?


牡丹芍藥,本非凡種

芝味本草——第39期(白芍)你抓住過春天的尾巴嗎?

古代民間傳說,牡丹、芍藥都不是凡花種,由於人間瘟疫盛行,玉女或者花神為救世人盜了王母仙丹撒下人間,結果一些變成木本的牡丹,另一些變成草本的芍藥。

芍藥是中國古代的著名觀賞花卉,又因為其容易成活,大江南北都有廣泛栽培,但是花色品級千差萬別,開花絕好的品種成為貴族士大夫們附庸風雅的競逐之物。


講一個“四相簪花宴”的故事

北宋年間,韓琦鎮守揚州時,禪智寺的芍藥圃中,忽有一株芍藥開了四朵大花,花瓣深紅,腰有金線,便是叫金帶緯的芍藥了。這種芍藥前所未有,極是珍異。下屬稟報上去,韓琦駕臨觀賞,十分喜歡,見花有四朵,便想再請三位客人,一同賞花。那時揚州有兩位名人,一是王珪,一是王安石。韓琦心想,花有四朵,人只有三個,未免美中不足,另外請一個人吧,名望卻又配不上。正在躊躇,忽有一人來拜,卻是陳昇之,這也是一位大名士,不期巧在揚州。韓琦大喜,次日在芍藥圃前大宴,將四朵金帶緯摘了下來,每人頭上簪了一朵。這故事叫做“四相簪花宴”,這四人後來都做了宰相。


白芍赤芍,同根異性

芝味本草——第39期(白芍)你抓住過春天的尾巴嗎?

講到中藥白芍,不得不提到它的同種姐妹——赤芍。其實它們古代沒有區分,《神農本草經》中就統稱芍藥。赤芍、白芍都是毛茛科植物芍藥的乾燥根,根據培植資源類型和加工方法的不同而區分。白芍多為栽培種,根除去頭尾及鬚根,颳去外皮,置沸水中煮至透心,立即撈出放入冷水中浸泡,取出曬乾。赤芍則多為野生種,除去跟頭、鬚根及泥土,曬乾後直接入藥。

隨著對白芍、赤芍藥用功效不同的深入認識,南北朝陶弘景開始將芍藥分為白芍、赤芍兩種。

《本草經疏》中記載“赤者利小便散血,白者止痛下氣,赤行血,白補血,白補而赤洩,白收而赤散”,就非常清楚地道出了兩者的性效。白芍長於養血調經,斂陰止汗,平抑肝陽;赤芍則長於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清洩肝火。兩者皆能止痛。


入藥名方一:逍遙丸

白芍可養血柔肝止痛,適用於婦女肝血不足、衝任虧虛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及胎產諸病,有“調經要藥”之稱。中醫認為婦女以血為本,血常不足氣或有餘,若情志不遂,肝失條達,則肝氣橫逆,出現脅痛、抑鬱等症狀。著名的中成藥——逍遙丸,方中就以白芍、柴胡二者為君藥,白芍養血以柔肝之體,柴胡疏洩以順肝之性,達到疏柔並用的效果,再配以其他藥味,成為疏肝健脾,養血調經的經典名方。


入藥名方二:烏雞白鳳丸

當然白芍最早出名,是在名方“四物湯”中。其中白芍與熟地、當歸、川芎四味同用,構成補血的要方,用於治療血虛諸證,無論寒熱皆可以加減應用。烏雞白鳳丸就把四物湯中四味藥全囊括進去了,成為慈禧太后最喜歡的,填精益髓、氣血雙補、調經止帶的御藥。


白芍(植物藥)

芝味本草——第39期(白芍)你抓住過春天的尾巴嗎?

01【藥用來源】

為毛莨科植物芍藥的乾燥根。主產於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切薄片,生用,或炒用、酒炙用。


02【方劑應用】

烏雞白鳳丸、逍遙丸等。


03【性味歸經】

苦、酸,微寒。歸肝、脾經。


04【功 效】

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


05【性能特點】

本品苦酸甘,微寒,入肝、脾經。功善平肝止痛,養血痛經,斂陰止汗。主治血虛陰虧,肝陽偏亢諸證。又白芍長於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對肝陰不足,血虛肝旺,肝氣不舒所致的脅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攣作痛,治之有良效。且能斂陰和營而止汗,治陰虛盜汗及營衛不和之表虛自汗。


06【主要應用】

1.用於頭痛眩暈,肋痛腹痛,四肢攣痛。本品有養肝陰,調肝氣,平肝陽,緩急止痛之效。治肝陽上亢的頭痛眩暈,常與生地黃、牛膝、石決明等同用;治肝鬱脅肋疼痛,常與當歸、白朮、柴胡等同用,如逍遙丸;治肝脾不和,腹痛洩瀉,常與防風、白芷同用;治脘腹手足攣急疼痛,常與甘草同用。

2.用於肝血虧虛,月經不調。治肝血虧虛,面色萎黃,或月經不調,崩漏等,常與當歸、熟地黃等同用;若陰虛有熱,月經先期、量多,或崩漏不止,常與阿膠、地骨皮等同用。

3.用於陰虛盜汗,表虛自汗。治陰虛盜汗,常與生地黃、牡蠣、浮小麥等同用,以斂陰而止汗;治營衛不和,表虛自汗,常與桂枝同用,以調和營衛而止汗。


07【使用注意】

不宜與藜蘆同用。陽衰虛寒之證忌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