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維時間管理的底層邏輯

人生就像一盤圍棋,每個棋子都一樣,只因為放的位置和順序不同,價值和效力就不同。所以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努力,人生的結果卻差異巨大,有人成了億萬富豪,有人流落街頭。

時間管理的終極目標就是用同樣的時間拿到最大的成果。

時間從本質是無法管理的,你沒有辦法讓它增一分減一秒。

怎樣讓時間的成果最大化呢?

時間要依託人的行為才能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時間最終結果也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價值。

因此時間管理是由一個時間和具體行為構成的系統。系統由三個要素構成,我簡化成一個可操作的模型:

目標成果=價值x效能x時間

首先價值決定做什麼,是否值得做,這是個戰略問題;效能決定怎樣做結果最大化,內外部可整合的資源;最後決定做多久投入多少時間和具體計劃。這樣以結果導向(效能導向)的時間管理本質上就區別於效率導向的時間管理了。

時間具體有3個可控指標:長短(佔用時間的長短,暗時間等)

質量(時機,精力等),密度(單位時間強度)

價值也有3個可控指標:價值大小,價值週期長短,價值內外(價值區域)

效能的3個可控指標:動力(意義),效力(系統或平臺外部資源等),能力。動力是由內外部反饋決定的,效力是有內外部資源或平臺系統決定的,能力也分大小。

大多數時間管理的書籍都是從提升時間效率的角度出發的,可是效率意味著單位時間強度的增大,可能會讓人很痛苦,還有可能因為方向錯誤導致最終無效。比如,很多時間管理都是在宣傳把一天活成25小時,把一天當成兩天用等等,這樣不問結果的提升效率,無異於殺雞取卵。

把最終成果和具體行為與時間割裂開來的時間管理都是片面的,都是單一維度的時間管理,沒有實際意義,價值也不大。

比如早睡早起是很好的行為習慣,也是時間管理提倡的行為。可是你早起幹什麼呢?早起所做的事情的價值和效能大小決定了該行為的成果差異巨大。

真正的時間管理需要至少三個維度,需要以成果為終點,從管理具體行為的時間、價值和效能著手,從三個維度去完成一件事情。這就相當於用時間、價值和效能三個維度在做乘法,自然比單一時間維度成果更大,過程更可控。

這就是三維時間管理的底層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