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合河橋,473年水與城的傳奇

中國是詩詞的國度。詩詞之多,詩詞之古老,詩詞之文化,冠絕寰球。據《全唐詩》和《全宋詞》記載,唐詩宋詞現存世約7萬5千3百多首,就像我們頭頂的蒼穹一樣,燦若星河;中國又是橋的國度。橋之多,橋之古老,橋之文化,舉世無雙。既保留著像趙州橋那樣歷史悠久的古代橋樑,也在不斷地建造著刷新世界紀錄的公路鐵路新橋,總數接近80萬座,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橋樑大國。

就在這浩繁的詩詞和數以萬計的橋樑中,有著這樣一個獨特的存在,它不僅靈動在古人的詩詞中,還融入到當代人的日常裡,成為人民群眾生活的一部分,併成為一條河和一座城的基因組成。

它就是合河石橋

新鄉合河橋,473年水與城的傳奇

2017年修復後的合河石橋

說到這座橋,就不得不先說說合河村的得名。

“河、河,流到一起合成河”。

這是合河當地一個順口溜,形象地說出了村子得名的原因。

據新鄉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副研究館員馮德仁介紹,這其中的清水河指的就是衛河的源頭之一,北魏《水經注》曾記載的源出河內修武縣北之黑山的清水,俗稱小清河;而渾水河則指的是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奪火鎮的大沙河。由於大沙河屬山洪河道,常衝帶沙石,形成石河,所以水質渾濁,迥異於清水。

一小一大,如分明涇渭,在合河村前交織成水的樂章;可惜由於上游來水銳減,如今在合河村前的河道里,再也見不到兩股水流交匯的盛況了。 此外,衛河源頭的、以及後來匯入的、等水源,最終在合河村北衛河嘴處合成一條河,即

據史料記載,唐時就有段姓居住在丹河、小清河、百泉河匯流處南,名合河。明洪武年間(1381—1390年)安姓在河南岸開店,名安家店亦稱合河店(《安氏族譜》序)。郭姓遷居村東北角,名郭莊。永樂中(1410—1417年)朱姓從山東館陶遷此,沿河居住,名臨河、望河、古路溝(清乾隆二十五年《朱氏族譜》序)。後陸續王、馬等姓遷此,向南擴展,分合河東、西、南、北街、朱家窪等村(街)。清乾隆年(1736—1746年)張姓從小宋佛遷此東南,名南張莊(清《張氏族譜》序)。遂成大村,清同治六年(1868年)築寨,統稱合河,亦名合河鎮。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不斷興修水利,合河村旁的衛河也在不斷改變著原有的形態。

1957年,在合河村北的衛河嘴處,建設了合河防洪閘,約束住了曾經多次氾濫的河床;1958年修建共產主義渠時,又將衛河改為暗河從共產主義渠下穿過,從此來自焦作、輝縣等地的山洪再也無法藉助衛河河道危害新鄉城區,只能在共渠大堤前沿著渠道乖乖地折向東北。

有水有河,有人有莊,便少不了橋;於是古人就於是也就有了最初只有3孔的合河橋。

新鄉合河橋,473年水與城的傳奇

由於建橋時間曠遠,這3孔的石橋究竟始於何時已經無法考證。據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新鄉縣重修合河店石橋記》記載:“……朝稽古議制宜民而橋樑未始少廢,況合河者,邑之通衢也,建橋壙遠其原莫記,至嘉靖丙午(1546)縣尹鄒翁,令鄉逸朱恭等重修石橋五竇……”。這成為合河石橋有確切記錄的開始,距今已有473年。

原文點擊https://mp.weixin.qq.com/s/jDBBINfoIb5mbfWnJz8Ax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