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開口求過你,你幫幫我,下不為例! | 關聯的力量

我從來沒開口求過你,你幫幫我,下不為例! | 關聯的力量

我從來沒開口求過你,你幫幫我,下不為例!| 關聯的力量 第

這是桔梗在“談判思維”的第357篇推文。

全文共2619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我從來沒開口求過你,你幫幫我,下不為例! | 關聯的力量

1 引言

場景一

大斌是你的高中同學,他遞過來一支菸,你搖搖頭表示拒絕,可是他說,

怕啥啊?你看周圍,咱們同學不都在抽嘛,沒事的,就一根,你爸媽聞不出來!

場景二

小王是你的同事,他的工作出了點問題,害怕老闆知道,來求你幫忙不要說出去,

我們是多年的同事,也是好友,我從來沒開口求過你什麼事兒,你幫幫我,下不為例!

場景三

小周是你的供應商,這個月他們公司的服務出了紕漏,按照合同應該有罰金,他特地跑來跟你求情,

李總,我這個月是業績考核,關係到我的去留,您大人有大量,幫幫我,別投訴我,求您了!

在上面的三個場景中,為什麼我們心裡想要拒絕對方的要求,但又覺得很難呢?

因為對方正在嘗試把你和他“關聯”起來,建立某種聯結,讓你受到影響。

場景一中的同學,正在嘗試用“同學們”的群體關聯,來讓你近墨者黑;

場景二中的同事,正在嘗試用“多年同事”和“好友”的關聯,來讓你投鼠忌器;

場景三中的銷售,正在嘗試用“私人”問題和“示弱術”來和你建立“關聯”,來讓你產生惻隱之心;

這就是“關聯的力量”。

那麼,該如何抵抗這個力量呢?

2 如何抵抗“關聯的力量”

這是“關聯的力量”系列推文的最後一篇,它的思維方式來自哈佛大學的“超理性談判系統”。

我們已經聊了很多關於“關聯”在談判中發揮的作用;

最後一篇打算聊聊,如果你發現有人用“關聯”來影響你做出決策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沒錯,如果“關聯的力量”可以在談判中影響對方,那麼對方也可以用“關聯的力量”來影響我們;

當我們被人用某種關係關聯起來,我們不自覺的就會“心軟”下來;

哇,老李你也是東北人啊?咱是老鄉啊,下次我請你喝酒你可得來啊!

在不知不覺地被“關聯”之後,你的直覺會告訴你:都是老鄉,還去駁人家的面子,多不好意思啊!

問題就出在這層“直覺”上,但“直覺”並沒有錯;

只是我們在處理這樣的決策的時候,需要一個先“理性思考”,再“感性直覺”的過程。

3 先給理性一點時間

“直覺”屬於感性思維的範疇;

顯然,感性思維的弱點在於缺乏理性;

所以,一個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法,就是引入我們的理性思維來幫助我們。

回到文首的場景二中,同事小王希望你可以不要把他犯的錯誤告訴老闆,

我們是多年的同事,也是好友,我從來沒開口求過你什麼事兒,你幫幫我,下不為例!

一般來說,這個事情你是應該告訴老闆的;

可小王說得沒錯,這麼多年他真的是第一次求你,平常你們的關係也確實不錯;

你的心裡開始感受到了壓力,這是對方正在用“關聯的力量”向你施加的壓力;

而這個“壓力”的受力點,就是你的“直覺”,你的感性思維;

你的感性思維在告訴你,“好同事”或“好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忙,否則以後怎麼相處?

別急,別讓感性思維完全吞沒你;

你需要一些時間,好好權衡利弊,畢竟這個錯誤將來如果成為更大的錯誤,你可能會被牽連進去;

那麼,為了給理性思維一些時間,你完全可以這樣說,

我還在考慮是否要上報,既然你求我了,我會再仔細考慮一下,畢竟這個錯誤還挺嚴重的......

要知道如果你在抵抗“關聯”的壓力的時候,屈服於感性思維而做出錯誤的決策,那麼接下來這個錯誤的決策會糾纏你很久;

比如,你在4S店銷售的慫恿下,一時衝動買了一款車;

然而回家後你發現這車和你家裡的實際需求根本不符;

而且這車開起來也沒覺得有多舒服;

於是,這款車就會成為你接下來的“夢魘”;

你會一直後悔為什麼要買下它,甚至為之寢食難安。

所以在4S店銷售想方設法讓你下單之前,請讓理性思維接管你的決策;

比如,你可以先在網上找找這個型號車的所有相關信息,包括評價、投訴、歷史價格;

你還可以在去店裡之前,想好自己的BATNA,“最佳替換方案”;(這是所有談判理論最基礎的概念,感興趣的可以看這裡

還有什麼別的品牌和型號的車,同樣也可以作為你的候選?

當你能夠理性地思考上面這些問題,並有了自己的想法,你的“直覺”就不會再被人利用;

同樣的道理,是否要保護小王而不去上報,這個決策如果做錯了,也會是你接下來的“夢魘”;

所以,請給自己一點時間,好好想清楚。

4 再用直覺來決定

當然,話要說回來,並不是每一個你遇到的“關聯”都意味著對方想要趁機佔你便宜;

事實上,我鼓勵你在談判中更多的去相信對方,積極建立信任,而不是懷疑一切;

畢竟,好的談判結果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的。

誠然,我們都希望能保護自己;

怎麼分辨來自對方的“關聯”是不是真誠呢?

此時,我們還是要求助於我們的感性思維,也就是我們的“直覺”;

理性思維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有些時候,感性的“直覺”反而是最好的助手;

請留意,這篇文章寫到這裡,並不是在告誡你,感性思維不可靠,而是希望你能綜合感性和理性的優點,為你所用;

為什麼會這麼說?

無論你此時的一個想法來自一個手機廣告,還是來自一個朋友,還是來自一本書,還是來自一個銷售的介紹,你的直覺通常都會給你最大的信息和最可靠的答案;

最後的決策還要靠你的“直覺”來判斷;

就像上面提到的買車的例子,在理性思維幫我們完成了信息收集、價格比較、優劣分析之後,最後決定你下單買一倆車的決定,一定來自你的直覺,來自你感性的力量;

換句話說,只有當你的理性思維在深思熟慮之後,選中了一款車,然後對其付諸了自己的感情,讓你真的愛上它,非它不買之後,你的這個決策才不會讓你後悔;

那些糾結的問題,諸如,

這個車要不要買?這個人要不要辭退?這個錯誤要不要上報?

在完成我們上面的理性分析之後,你最後還要藉助“直覺”,回答自己下面幾個問題:

我如果做出這個決策,我會有什麼感受?是開心還是恐懼?還是欣慰?彆著急回答,花點時間去體會這個感受!

如果我拒絕,我明早醒來會有什麼感覺?放鬆?失望?沮喪?彆著急回答,讓你的直覺深深去把握!

如果我答應,我明早醒來又會是什麼感覺?如釋重負?還是後悔不已?這又是為什麼?

在你回答了這些問題之後,你的決策就會得到力量,我稱之為“直覺賦能”;

5 小結

在完成一個從“理性思考”到“直覺賦能”的過程中,要小心一個誤區;

你應該只是去體會一個決策給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去猜測對方的反應給自己的感受;

比如,你應該認真思考要不要上報這件事給你的感受是什麼,而不是你猜測對方對你的上報會惱羞成怒,從而給你的感受是什麼;

這兩種感受有著極為相似的地方,但後一種是受到“關聯的力量”影響的,不應該被你考慮的部分。

“關聯的力量”系列一共六篇,今天收尾。

談判中,情緒的第二個源頭,來自人性對“附屬和關聯”的需求;

“關聯的力量”可以讓你在談判中如虎添翼;

你也要小心來自對方的“關聯”,影響你理性的決策。

-

我們是“伐木累”!

-

這裡是“談判思維”!

“關聯的力量 第六篇”

--- 桔梗[email protected]


我從來沒開口求過你,你幫幫我,下不為例! | 關聯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