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本質是“衝突”

TED節目——《愛情的樣子》

在這個十幾分鐘的演講裡中,講演者根據自己的愛情經歷分享了她對愛情的不斷昇華的認識。

但是呈現給大家的卻不是關於“愛情的斷想”,而是試圖告訴大家,生活中,即或是如愛情甘美的神色中,也會充滿衝突和不和諧,在愛情之初雙方都呈現的是自己最理想的狀態,但是這終究不是“我們”,我們是現實的、不完美的,這是人性的真諦,衝突是現實無法逃避的命運。

生活中的本質是“衝突”

接著我給大家說一個發生在美國的波及面,曾經非常廣的事件:

整個事件的起因大致是:美國當時處於金融危機10%的人口沒工作,所以大夥抱怨華爾街的金融家把國家給坑了,導致政府揹負鉅額負債,這才導致美國全行業衰退,大夥沒工作,所以呢,大夥兒覺得,要抗議就得直接找金融家去抗議去,就要端了華爾街的老巢

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社會衝突事件,不是“個人衝突”,因為涉及的人群是大範圍的,帶有強烈的“社會集體的訴求”

經濟制度解決“生產力”相關的問題,解決一個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流動和分配,也就是說我們有了第一種權利,但是我們的“生產力”如果達不到,也是分配不了的


比如普遍的“貧窮”現象,反而言之,如果,“生產力”本身達到了,但是第一種權力分配有問題,那麼分配也是有問題的,比如“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現象。

社會矛盾主要針對的是結構性問題,如果是因為物質財富本身不豐富的問題,解決貧困就只能靠發展生產力,但是如果像“佔領華爾街”事件,物質財富足夠豐富,但是是分配製度出現了的問題,那麼解決貧困的問題只能靠改革政治制度。

生活中的本質是“衝突”

“不管在物質財富方面的平等取得多大的進展,它都不能消除地位的不平等。……問題的核心都是在於區分一方面是經濟因素,另一方面是社會因素或政治因素。

“如果涉及應得權利的改變,市場就不靈,而如果提高供給,則政府就失靈,然而,倘若讓市場和國家對按其本質無法承擔的事情承擔責任,那就錯了。”

社會才是一個真正的支撐實體,只有社會成員達成共識並在行動中真正內化了前兩種分配邏輯,並在日常生活中將其變為現實,生存機會及生活方式的平衡才能真正實現。

“公民社會概念有其立足之處,應得權利和供給的世界,即政治和經濟的世界,他們自身是不可能存在的;兩者必須紮根於一個社會的世界。

生活中的本質是“衝突”

最後,在達倫多夫看來:理想社會只能在他的“世界公民社會里”才能得以徹底實現。“衝突是邁向文明和最後邁向“世界公民社會里”的進步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