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名人-杨秀峰


迁安名人-杨秀峰

“文臣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杨兼而有之。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杨秀峰的高度评价。

杨秀峰(1897—1983) 又名杨峰、杨秀林。河北迁安人。1916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19年在北平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起,先后在江西、河北、北平等地中学任教。1929年赴法国留学。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领导法国华侨反帝同盟并做党的工作。1932年到苏联学习,后去德国、英国从事党的工作。1934年回国后,在河北法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以大学教授身份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参加发起组织华北各界救国会,是华北文化界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冀西抗日游击队司令员,河北抗战学院院长、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委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主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边区行政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委员,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委会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党组书记。1952年后任

国家高等教育部部长,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政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1965年后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8年后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名誉会长。1980年8月至1983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杨秀峰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迁安名人-杨秀峰

1936年,面对华北危机,他参加发起、组织和领导北平文化界救国会,进行抗日救亡,结果被北平师大解聘,军警多次对他进行追捕,他都一一躲过,活跃在师生之中。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杨秀峰已41岁了,毅然脱下长衫,带领一批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奔赴河北西部山区抗日。他靠着自己在社会上的威望,拉起一支队伍,自任总司令,人称“师生游击队”。


别看杨秀峰是一介书生,抗日却是铁骨铮铮。

一次,内丘县有一个打着抗日旗号的自卫团团总暗中勾结日军,企图投敌。杨秀峰知道后,先去与他谈判,要求他坚持抗日。第一次,对方虚与委蛇,谈判后,转身就悄悄溜进内丘城,答应日本人做伪县长。杨秀峰知道后,当机立断,第二次邀他谈判。团总见他是个文弱书生,只带几个警卫员前去“赴会”。

在会场,他仍坚持反动立场,拒不抗日。杨秀峰突然桌子一拍,宣布:“把这个汉奸逮捕!”随即,亲自和警卫员解了对方的枪,把他押到村中当众处决,并张贴出布告。

此举震动了冀西,老百姓纷纷说:“这个教书的杨教授杀起汉奸来,毫不手软。”

杨秀峰孤身锄奸,声威大震,青年们闻声而来,人马一夜之间发展到2000多人。

迁安名人-杨秀峰

1939年,杨秀峰率部开进冀南,当选为冀南行政公署主任,领导冀南50余县,范围比国民党一个省长管辖的还大。

杨秀峰带兵行政。大学教授、游击司令,两种身份截然不同,差别很大,然而他却集二者于一身,完美融合——129师政委邓小平总结他说:“文官不要钱,武臣不怕死——杨兼而有之。”——这是对杨秀峰带兵和行政最准确的概括。

1941年7月1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正式成立,杨秀峰当选为边区主席。边区下设冀南、太行、太岳、冀鲁豫四大行政区,辖21个专署,计149个县。1948年秋,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他又当选为副主席,协助董必武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日常政务。1949年8月,杨秀峰被任命为河北省主席。人们笑着说:“杨教授是三任主席。”(标题由于字数限制,杨秀峰三次当主席都相当于省级行政长官,简称”三次当省长“)

教授从政,别有一番特色。

作为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和这里所有的人一样穿一身棉制服,但他的鞋子已磨坏了大半,补着皮子。尽管他年龄才50岁上下,耳朵有些聋,问他话很费劲,但他操一口清晰的京音,许多老百姓说:“听他说话,很愉快的。”

边区政府管辖149个县,政府机关却在一个小村子里。对此,杨秀峰却很满意,说:“我打游击那阵子,还以为政府最好是设在大衙门里。现在我感到,住在这座简陋的房子里办事,更便当,因为这样更接近人民。”——当官就要接地气,多好的官啊!

迁安名人-杨秀峰


他当主席,不是天天“在家办公”,而是经常不在家。多数时间,他骑上驴,翻山越岭,到各个县访贫问苦。他的鞋子就是这样走路磨坏的。但是,杨秀峰还是说:“我觉得我在领导工作中的最大缺点是接近人民不够,我有时还犯官僚主义哩。”

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主要缘于一件事。

杨秀峰读书出身,又是教授,自然明白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基于这个思想,1941年边区政府推行“强迫教育”,希望孩子都能去上学读书。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个做法行不通。

这里的人们都太穷了,无法送孩子去上学,而且还要孩子在地里干活呢。边区政府只好把这个命令撤销,一方面设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取消了学费。这样,读书上学的孩子才多了起来。对此,杨秀峰后来多次谈起此事说:

“这是一种书生气的、官僚主义的办法。”

迁安名人-杨秀峰


杨秀峰身为河北省主席,有着知识分子的勤奋、认真和平易近人的作风。

河北是个大省,上任伊始,各种事务繁杂,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几乎都是在工作。但是,他不忘下去体察民情。

1950年夏,杨秀峰带领秘书、警卫员和公安厅干部乘坐一只小船,到白洋淀下游各地巡视防汛工作。为了避免沿途各县、区的招待,每天,他们都是自带馒头,在小船上吃。

一次,他们还在赵北口镇的一家小饭铺吃了晚饭,才去找防汛指挥部住宿。对此,杨秀峰说,“当地防汛很忙,这样就不增加他们的麻烦了。”

他年纪大,身体又弱,沿途吃睡又不方便,结果到达杨柳青时,就病倒了。天津专署炊事员打算给他单独做点较好的饭菜,他坚决不肯,并且声明说:

“千万不要做,做了也不吃。”

他的脾气众人都知道,炊事员也只好作罢,问他:“那你想吃些什么?”

谁知杨主席幽默地回答:

“大家吃的,就是我想吃的。我的要求有三条:一是有稀的,二是较软的,三是热乎的,这就可以了。”

在杨秀峰主政河北期间,他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共和国第一贪"的刘青山、张子善案。其惩治腐败的严厉,不亚于当年处决投降日本人的汉奸。杀了”第一贪"后,他还觉得自己工作没做好,还在人民日报上写了检查。

迁安名人-杨秀峰


在杨秀峰任省主席期间,河北省的工作,曾受到毛泽东的表扬。

1952年11月,杨秀峰调离河北,担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开始了他人生中难忘的四任教育部长生涯。1965年1月,在三届一次人大会上,他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又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教育部。在“文革”中,杨秀峰受到冲击。1978年,他出席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后任法制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9月当选为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6年11月10日,杨秀峰病逝于北京,终年86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