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線上線下齊晒身邊的小確幸,小康社會的美好就在點滴生活日常中

webwxgetmsgimg (1).jpg

做一做非遺小手工,看一場展覽,聽一場講座,秀一秀自己的旗袍秀,聽一聽絃樂四重奏,沿著濱江走一走……11月28日,市民文化節“我的小康我幸福”社區日活動在線上線下推出,市民紛紛曬出自己身邊的小確幸,這也是他們點點滴滴的生活日常。當天,全市除中風險地區外,200餘社區參與了活動,一千多個活動在市民身邊展開,展現了文化更加繁榮、 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小康社會。

百姓的文化獲得感如何?一個很直觀的標準是文化設施的“可抵達度”。當它們深入城市肌理,隨處可見,文化成果就變得觸手可及。

webwxgetmsgimg (6).jpg

社區日當天,一場“大橋濱江人文行走”吸引了不少市民參與。從網紅打卡點、接待過總書記的人人屋開始,一直到剛剛建成的楊浦濱江第七個也是最大的濱江驛站——電站輔機廠站,這些站點依據上海機器織布局、電站輔機廠等工業遺存舊址著力打造:居民閒暇之餘可以在此喝杯水、歇歇腳;大學生、企業白領來到這裡,通過服務站的平臺開展各類公益志願活動;住在周邊的居民也可以時常來這裡量量血壓,一覽濱江美景。掃掃二維碼還能自動生成明信片,把紅色碼頭的故事帶回家。這些驛站在為居民遊客提供便民服務的同時,也讓大家深入瞭解楊浦百年工業歷史的魅力所在。

2718560350hb.jpg

一對住在濱江附近的金婚夫婦到站點體驗服務後,激動地對志願者說:“我們在楊浦濱江一帶生活了幾十年,過去覺得江邊就在身邊,但事實上看不到江邊。工廠在生產,老百姓走不進去,這些大工廠把黃浦江都擋住了。現在好了,我們能走進來了,這麼美的濱江,這麼好的服務,我為住在楊浦而感到幸福!”

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城市宜居生活。

27185500chlu.jpg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吳淞口炮臺歷來是重要的海防要塞,上世紀60年代初期,因戰備需要,用鋼渣回填形成炮臺山,並在沿江形成了大片鋼渣地。寶山區利用原有的長江灘塗溼地,秉持“環境更新、生態恢復、文化重建”的理念,在鋼渣堆上建起了吳淞炮臺灣溼地森林公園,是人與自然、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和諧發展的新模式,曾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社區日當天,海江二村第一居民區在這裡進行了一場健康走跑活動。當天,寶山區吳淞街道還在這裡舉辦了一場趣味運動,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從鋼渣地到健康宜居地,60年變遷,讓市民走進小康生活。家住寶山吳淞的姚女士帶著8歲的女兒一起來吳淞炮臺灣國家溼地公園參加社區日活動,她向記者介紹,“我自己從小生長在吳淞濱江畔,親眼見證了這裡每一點的變化。這裡和吳淞濱江岸線的其它地方我們帶孩子經常來,文脈地標讓我們瞭解寶山的歷史,新建的服務設施讓我們感受到城市的溫度,我們全家人在這裡休閒漫步、閱江賞綠,參加各種活動,在暢遊暢玩中享受美好生活。”

走進浦東陸家嘴社區活力102,孩子們滑滑梯,自由奔跑;年輕的媽媽和老人在健身;還有非遺文化、社區射箭、林峰國際象棋等各類活動供老、中、青各人群體驗。2018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破舊的老城區,自浦東新區“美麗街區”專項工作實施以來,活力102經過舊城區改造煥然一新,成為融合了體育健身、文化展示、互動體驗、休閒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複合型空間,一攬子滿足全家人的需求。

webwxgetmsgimg (5).jpg

樹影婆娑,落葉盤旋,落葉和手風琴演奏譜寫了一段音畫奇緣。當天,在長寧區黃金城道步行街舉行的手風琴藝術節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大家在金黃的秋葉中聆聽上海手風琴聯盟樂團、Muzika Ensemble室內樂團和Celty's樂隊的優美琴音,還有音樂愛好者走上舞臺在“手風琴開放麥”環節中來一曲自我表達。作為古北新區在上海的第一個大型高標準國際社區的休閒步行街,黃金城道以其優越的生活氛圍和人文環境,早已成為長寧的城區名片。上世紀80年代,古北一帶還是一片蛙聲飄蕩的田野。1982年利用虹橋機場有利地形,長寧區範圍內闢建虹橋開發區,古北新區是作為開發區的配套生活設施建設的,經過兩期的建設,黃金城道2009年開街,為這裡的中外居民創造了更加融合親密的開放式街區生活。它串聯起周邊社區,成為周邊居民的一個樂園、一個港灣。

老城廂被譽為“上海之根”,隨著市政建設和商業佈局的改造,而今的老城廂已經悄悄地換了新顏。黃浦區淮海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內,正在舉辦的“窩心的家”——淮海特色展覽上,從周邊居民手上徵集而來的一張張舊照片、一樁樁老物件,仿若與時光的對話,映照著今天的美好生活。

徐家彙觀象臺舊址內,由徐家彙街道組織的“文明互鑑:上海圖書館徐家彙藏書樓藏珍稀文獻展”策展人分享會如火如荼舉行,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閱覽部副主任徐錦華從該館的“文明互鑑”主題文獻展覽入手,將徐家彙與中西文化交流四百年的關聯娓娓道來。其中,1847年創辦的徐家彙藏書樓是上海現存最早的近代圖書館,也是我國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的縮影,現收藏1477年至1950年出版的外文文獻計32萬冊。

webwxgetmsgimg (2).jpg

分享會後,大家一同參觀了歷史悠久的徐匯觀象臺。該觀象臺初建於1872年,同年12月1日啟動氣象觀測,為中國沿海第一座觀象臺,100多年來從未間斷對上海的氣象觀測。

webwxgetmsgimg.jpg

除了精心配製的文化大餐,上海還為市民提供展示自我的豐富舞臺。當天,高橋社區居民“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攝影展”、五里橋社區“青年管弦樂團展示”、打浦橋社區“女性魅麗館‘我的美好生活——鏡中花世界’活動”、曹家渡社區的“西點製作”、天目西路社區“幸福時光捏麵人”、華涇鎮社區“‘涇彩生活匯’手工布藝活動”、真如社區“中西花藝鑑賞與製作”等眾多活動,主角無一例外都是市民 。

webwxgetmsgimg (4).jpg

殷行社區的一位退休阿姨說,她經常參加社區的一些團隊活動。“退休之後還能參加這樣有趣而特別的活動讓我很驚喜,讓我體會到美好而充實的精神生活。”

除了線下活動,今年的社區日,全市各社區還在雲端曬特色、曬美好、曬幸福。比如,點開“閔行區莘莊鎮”,可以看到閔行夜色之美和非遺之美。莊鎮的文化特色與獨特的魅力勾勒出來。點開 “社區小康我知道”欄目,市民們可從中瞭解小康社會的溯源——這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描繪的誘人的社會理想,中華民族為之奮鬥的腳步從未停歇。主辦方從全市各街鎮製作的200餘張社區小康海報中,精選了100餘張分批展示給大家。從這些分別代表了“都市風尚”、“美麗鄉村”、“活力無限”、“人間煙火”、“文旅美地”、“文脈悠長”特點的展示中,看到我們共同家園的魅力。市民還能參與“社區小康我知道”答題,觀看社區精彩展示,更有“人民城市,幸福聲音”社區居民話小康活動與你拉家常。

圖片:葉辰亮

作者:李婷

編輯:姜方

責任編輯:柳青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