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張作霖時期,東北軍打不過直軍?

梅長蘇自媒體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準確,張作霖時期應該叫奉軍,而奉軍一度是能和直系軍隊相抗衡的,並不是一直打不過。

張作霖和直系軍隊打過兩次。在第一次直奉大戰時,奉系遭到慘敗,被直軍打了一個一敗塗地。要不是吳佩孚最後階段有些大意,奉系郭松齡又率領第3、第8兩個旅拼死斷後,加上日本人出面干涉,估計張作霖就要倒臺了。

不過在第二次直奉大戰時,奉軍的表現還是不錯的。雖然這次戰爭奉系能獲勝主要原因是因為馮玉祥發動兵變。不過在初期的戰鬥中,奉軍在熱河、山海關都一度佔據優勢。在直軍主力趕來以後也打了一個不分勝負。可見奉軍此時的戰鬥力已經相當不錯,和直軍差不多了。

奉軍出現這種轉變,主要是因為奉軍將領原本大多出身草莽,講義氣但是不會帶部隊。雖然當上了師長、旅長,卻根本不懂看地圖,制定作戰計劃,部署火力,打仗時只知道一窩蜂,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崩潰。

這樣的部隊遇到曹錕、吳佩孚的虎狼之師自然是難以抵擋,一戰即潰。

戰後張作霖也是痛定思痛,對奉軍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在第一次直奉大戰時,奉軍中郭松齡第3、第8兩個旅和李景林的第7旅表現出色。而郭松齡、李景林都是出自軍校,受過正規教育。張作霖於是重用軍校出身的郭松齡、李景林、姜登選、韓麟春等人訓練部隊,提高部隊戰鬥力。

此外張作霖還注重加強部隊火力。他在俘獲的皖系炮兵基礎上大肆擴充炮兵,通過奉天兵工廠自造和進口火炮,使得奉軍擁有了國內最強的一支炮兵部隊。張作霖還從國外進口了坦克和飛機,加強東北海軍。讓奉軍成為國內少數擁有海陸空軍和裝甲部隊的軍隊。

經過改革以後的奉軍戰鬥力大為增強,所以在第二次直奉大戰時在面對直軍時還能略佔上風。然而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勝利以後,張作霖因為賞罰不公,引起了郭松齡的不滿。最終郭松齡起兵造反。雖然靠著日本人的支出,張作霖最終擊敗了郭松齡。不過此後他對軍校出身的將領有了戒心,繼續重用老兄弟。所以這奉軍的戰鬥力又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有所下降。


不沉的經遠


張作霖奉軍新兵和土匪居多,而直系是北洋新軍為核心!

張作霖在1916年就任“奉天督軍”,麾下僅奉軍三個師兩萬餘人,難以制衡馮德麟、吳俊升等軍閥,直到1918年“秦皇島截械事件”,張作霖擴充軍力至五萬餘,與黑龍江督軍吳俊升、吉林督軍鮑貴卿,共同掌控東北,成為世人所知的“東北王”。

至1922年4月直奉戰爭時,僅四年時間,張作霖名義上擁兵20萬,但透過史料可知,奉軍快速擴張的代價是,多數是新兵和土匪兵,軍紀極差且分屬各個派系,造成各部之間難以形成配合,軍事器械更是極為落後,面對北洋新軍演化的直系,奉軍正面碰撞而全面潰敗。

除軍紀與軍械外,直系佔據著地理上優勢,歸屬遼西朝陽和錦州都在直系手中,遼西走廊自明代中期便扼守東北方向穩定,即便推進至山海關附近,山地天然防禦直系進可攻退可守,加上獲得當地民眾的支持,不用長途輸送戰略物資,而奉系的運輸補給卻難以跟進,張作霖第一次直奉戰爭以失敗告終。

第二次直奉戰爭,奉系兵力並未增長,但東北陸軍講武堂的淬鍊,提升東北軍中下層軍官的能力,東北兵工廠生產的器械加持,使得奉軍實力增強,而直系長期與各派爭鬥,雖然綜合實力仍領先於奉系,但在正面戰場無法形成壓制,以至於馮玉祥倒戈而全面潰敗。


綜述:張作霖1916年僅用兩萬人,便撬動東北局勢,1918年才開始真正崛起成為“東北王”。到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沉澱的時間太短,難以與佔據天時地利與人和的直系抗衡,輸在底蘊仍能知錯就改,終於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扭轉劣勢,所以張作霖無愧為梟雄。


多臻貴


1920年7月,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同以吳佩孚、曹錕為首的直系爆發大戰。由於皖系內部的原因再加之段祺瑞的戰局佈置問題,皖系僅5天時間便全面潰敗。

此役以直系勝利告終,當然了,直系之所以能勝利,這裡面有奉系張作霖的一份功勞。因為早在當年4月,張作霖就與直系秘密結成了反段同盟,而段祺瑞卻一直認為奉系保持中立的狀態,對張作霖沒有放在心上,最終導致皖軍遭到直、奉兩系的聯合進攻。

經此一役,直、奉兩系共同掌握了北京政權。當也為後來的直奉戰爭埋下了伏筆,也為張作霖敗給直軍埋下一顆雷。

掌握政權後,直、奉兩系推出了靳雲鵬組閣。但因為日本方面的原因,張作霖不得不迫使靳雲鵬下臺,支持親日的梁士詒擔任國務總理,引發了直系的不滿。接著又因為雙方在直皖戰爭中分贓不均的原因,直奉兩系矛盾迅速激化,戰爭一觸即發

1922年4月,張作霖首先坐不住,派出12萬奉軍南下對直系發動攻擊,第一次直奉戰爭由此爆發。當然了這場戰爭最終的結果是直系大獲全勝。

那麼問題來了,在我們印象中豐系首領,號稱“東北王”的張作霖又因何潰敗呢?直系的吳佩孚又為何在張作霖潰敗之後放棄追擊呢?要知道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軍閥混戰,吳佩孚的做法有點讓人抓摸不透,武器精良的張作霖卻打不過直軍同樣讓人摸不著頭腦。

其一、戰場在關內,對張作霖的軍隊不友好

首先,第一次直奉戰爭是張作霖主動南下發動的戰爭。因此直奉雙方交戰的戰場主要在天津、河北、直隸一帶。這些地方本就歸直系所有,我們可以理解為只是張作霖發動的一場“入侵”戰爭,吳佩孚的直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入侵的敵人發起的防禦反擊。

針對入侵者,直系自然會奮起反擊。而張作霖屬於關外入侵關內,自然存在地形地勢不熟的情況,面對以逸待勞的直軍,自然免不了要吃虧的。

其二、吳佩孚不具備完全消滅奉軍的實力,不敢追擊

雖說第一次直奉戰爭中12萬的部隊,陣亡、俘虜、逃亡了接近10萬人。但要知道,這12萬人並不是奉軍的全部戰力。

我們從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的第二年,奉軍依舊有多達20萬人的軍隊,便可知道大概,山海關外張作霖還有大批的部隊。如果彼時吳佩孚大舉進攻,面對的是至少還有十幾萬奉軍以逸待勞等著他們。

其次,第一次直奉大戰雖說直系取得了勝利,但此役也讓直系軍隊在戰爭中受到不小的損傷,如果強行對張作霖發動追擊,直系軍隊還能不能全身而退,都還是個問題。

所以直系軍隊在當時並不具備徹底消滅奉系的能力,吳佩孚不敢也不會追擊。

其三、外國勢力的介入,吳佩孚投鼠忌器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免除了張作霖東三省巡閱使的職位。張作霖毫不在乎,直接宣佈東三省獨立。當時吳佩孚與曹錕對張作霖的囂張樣子其實也非常不爽,但無可奈何。

因為此時英國的勢力開始介入,他們希望能繼續保持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這樣他們可以在其中謀求更多利益。在英國的調停下,直奉兩系在停泊再秦皇島的英國克爾留號軍艦上籤訂了停戰條約。奉軍撤回了關外,直軍也回到了以前的佈防區域。

其四、北洋軍閥間的默契

其實,北洋軍閥之間一直有一條不說出口的默契,就是絕不會趕盡殺絕。哪怕是戰敗一方遭到對手全殲,依舊可以在天津租界,安安穩穩的過富足閒的生活。如黎元洪、段祺瑞等等。所以或許一開吳佩孚就沒有打算對張作霖趕盡殺絕。

這其中的緣由說不清、道不明,或許和北洋軍閥們大都曾在清朝同殿稱臣有關。畢竟大家為的無非是搶地盤,對於戰敗者也沒必要趕盡殺絕。說不定哪一天就輪到自己了。給別人留一條路,其實就是給自己留一條路。後來張作霖佔領北京,同樣的也留了曹錕一命。

最後說一句,雖說北洋軍閥時期,彼此之間為了地盤搞得民不聊生,但他們依舊是一群有骨氣的人,特別是在民族大義的問題上,從不馬虎。如張作霖拒絕日本人的合作而被炸死、吳佩孚也是堅持不合作而被害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