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歲的小孩喜歡打人怎麼辦?

加菲貓喜歡小安安


三四歲孩子打人的現象在每一個父母眼裡可以說都是常態了。但很多時候也會讓父母深陷尷尬狀態。

有時幾個孩子在玩遊戲時,某小朋友輸了可能就會不由自主地憤怒起來舉起小拳頭砸向對方,然後就聽見哇哇孩子大哭;有時幾個孩子在分吃一塊麵包時,因誰分得多分得少產生不愉快時,也會勃然大怒動手起來撕扯;有時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發生衝突時,也會動手互相打起來。如果你是父母或幼兒園老師,我堅信這些現象對你來說並不陌生。



在孩子出現愛打人情況時,我們都希望有一些好的方法去幫助孩子。糖媽給了以下建議,我不敢保證這是最好的方法,但至少是值得一試的。



建議:

1. 理解孩子

三四歲的孩子打人,很多時候因為他們語言能力不足為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孩子們會通過肢體語言或情緒與他人交流,他們除了選擇動手不知道該怎麼和對方交流。



2.原生家庭教育的影響

根據一些研究,孩子90%以上的行為都來自原生家庭教育的影響,如果孩子總是呈現一副焦躁的情緒,喜歡動手,父母可以反思下自己是不是經常情緒暴動喜歡對孩子動手呢?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和學習者。

3.轉移注意力法

如果孩子特別喜歡打人,在短時間內教育有阻礙話,可以轉移注意力,讓孩子打家裡的沙袋或沙發抱枕,來發洩自己不滿的情緒,然後再耐心引導。



4.故事育兒

《手不是用來打人的》這套兒童好品德系列書籍推給父母們。我一直喜歡那句話:“一萬次空洞的說教,不如講好一個故事。”

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故事對他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通過過圖文結合溫和方式,孩子從中不僅能獲得更多的啟發還能培養孩子好習慣、語言和想象力的學習。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歡迎關注@糖媽媽育兒日記,我們共同探討育兒問題,歡迎在留言區討論。

糖媽:80後男寶媽媽,資深兒童閱讀指導師、閱讀推廣人、童書發燒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關注我,一起交流共同成長喲!


自然聊家庭教育


在回答您的問題之前,我還是希望能夠明確一下孩子的年齡到底是3歲還是4歲。

此時您可能會問:有那麼重要嗎?

真的非常有!

心智發育正常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以支持他可以向上發展。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問題,也請您對號入座:

3歲“自我意識”敏感期建構

通常2歲是普遍家長認同的——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所謂的“叛逆期”,蒙特梭利定義為“自我意識”敏感期。

“自我意識”的萌生到建構需要1-2年左右的時間,如果家長在養育過程中能夠正確引導,孩子會比較順利的在這時間段內建構完成。

若家長的方法不當,並且也不理解什麼是“自我意識”的話,這個時間可能就更長。成年人沒有“自我意識”的也大有人在。

  • 什麼是“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

此時孩子知道世界上有“我”的存在,孩子透過各種語言、行為、情緒……來表達“我”的存在。

比較普遍的就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常常會說:“我不…”、“我不要…”、“我不想…”、“不行…”。

行為上會存在“咬人”、“打人”等攻擊性強的行為。

其背後的心理都是透過“他人”來認識“我”!

4歲“交往”敏感期萌發、“規則意識”敏感期

  • “交往”敏感期

兒童通常在這個年齡段非常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願意認識新朋友,願意去和朋友做集體活動。

其背後的原因是“自我意識”建構完成,向上發展就更需要互動性、團體性、和社會性。

簡單一點說,就是“自我”已經長好了,可以走出去檢驗一下了。

但此階段可能由於家庭教育存在疏忽,兒童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也不善於使用語言向他人表達自己的需要,所以只能透過肢體接觸來試探完成孩子心裡想要的互動。

這一點男孩表現尤為明顯。為什麼?因為男孩和女孩腦部發育的差異性,男孩對語言表達部分較女孩來說,是弱一些的。這是自然的生理結構導致的,與孩子成長是否健康無關。

孩子可能只是想和朋友或者家長玩,或者是希望獲得朋友或家長的關注,但是不會使用正確的表達方法,所以就使用“打人”這個行為,來試探,這種方法的信息傳遞是否有效。

  • 規則意識”敏感期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給兒童建構相應的規則,並且在家裡,孩子與人相處的時候必須執行規則。

規則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即家裡無論大人、孩子都要遵守的約定就是家庭規則。

最最忌諱的就是家長給孩子建立規則,自己卻不遵守,這就不是有效的規則。

每個人在違反規則的情況下都要接受相應的處罰,比如在指定的位置上靜坐5分鐘,不能隨意走動,等非暴力懲罰。

此年齡段如果要求孩子接受懲罰,需要有一個家長持續陪同,不可僅留孩子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在一個空間裡,這也是一種冷暴力。

陪同時家長表情嚴肅,嚴格執行規則,並在孩子接受完懲罰後擁抱和表示欣賞孩子“能夠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任。”“媽媽可以接受你的情緒,但不能接受你打人的行為!媽媽非常愛你。”

期間比較難處理的是孩子的情緒問題。是否能夠接的住孩子的情緒,還能完成執行規則這就考驗家長的功力。

家長需要反思以往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否也打孩子?

  • 如果你不想孩子打別人,你就不能打孩子。以暴制暴的方法不可取,“打人”這個行為,孩子是如何越來越熟練的?家長是不是要反思一下是否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得當呢?

關注孩子“情緒”表達

  • 孩子愛打人,也可能是內在積壓的“情緒”過多,所以需要找個出口向外宣洩。
  • 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是否太專橫?對孩子控制過多?
  • 與孩子自身的性格有關,有些孩子就是喜歡透過肢體衝撞來獲得存在感的。

解決方案

  1. 允許、接納孩子說“不”,教會孩子認識情緒,控制情緒。
  2. 告訴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例如: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說“寶貝,請你對他說'我想和你一起玩好嗎?'
  3. 支持孩子學會“拒絕”,也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被拒絕”。
  4. 建構平等的家庭規則,並全家嚴格執行規則。如:“傷害別人的事情不能做!”、“傷害自己的事情不能做!”等。
  5. 家長停止暴力教育,可以接納孩子的壞情緒,但不能接收孩子的壞行為!

希望以上內容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兒童觀察員佳霖


第一時間予以制止,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這種攻擊行為都是不被接受的;

第二,家長要引導孩子主動向被打的孩子道歉,這樣也能讓孩子練習用語言來解決問題,可以讓兩個小朋友牽牽手來表示歉意或者諒解。

慢慢引導幾次後,就會有改善的。孩子的世界簡單、純潔,我們家長做到言傳身教比什麼都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