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友泉讀書記丨敬畏,是中華傳統文明的具體表現

田友泉讀書記丨敬畏,是中華傳統文明的具體表現


當世界以一幅幅風格迥異的畫卷,展現出生活的多彩爛漫與斑駁陸離,你就在讀這一道道風景……

讀懂了,你就漫步在愜意的生活中,享受每一個難得的日子;哪怕是風雨交加的時刻,也不曾畏懼。

【——題記,寫在世界讀書日 2020年4月23日。田友泉】


田友泉讀書記丨敬畏,是中華傳統文明的具體表現

東莞市袁山貝寶塔(攝影 :田友泉)


清明節祭奠,是一堂經典的國學課


庚子年的春節,人類與自然抗爭的一段兩個月有餘的歷史,載入了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

一次疫情,讓人們看到、體會了許多聞所未聞的感人場景,也徹底感受到了一個凝心聚氣的民族和國家是多麼的偉大和自豪!

同時,也讓人們對其中顯現出來的英雄和勇士們的精神與力量產生了無比的崇敬和欽佩之情——這些情感,都是油然而生的敬畏之心。


田友泉讀書記丨敬畏,是中華傳統文明的具體表現

粵閩沿海祭祀場所——天后宮(攝影:田友泉)


清明節之際,舉國祭奠新冠肺炎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與逝者,告慰英烈、致敬勇士、激勵國人、振興中華,成為弘揚傳統文明的典範——其時,人們自發或者集體傳遞的,就是人間最樸素、最真實的敬畏心和知恩圖報感……

清明節祭奠,無論是傳統形式中的追思懷古,還是倡導新風尚下的敬輓告慰,都是一堂經典而嚴肅的國學課。

如此代代薪火相傳,民族強盛、國家繁榮、華夏振興,當指日可待矣!


【視頻】何曉奎自編自演快板《清明》


敬畏之心,可以當作是一種規矩,也可以理解為一種道德標準,你還可以把它看成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特別是當清明節舉國祭奠為疫情犧牲的醫護工作者及工作人員等英烈,以及眾多逝者的時候,你自然可以在肅穆的氛圍中、虔誠的心隅裡,與舉國自上而下的人們一起,體味到這份源自傳統的道德家風、源自民族圖騰的力量和信仰……

其實,對逝者的哀悼,就是對生命的讚歎與渴望;對生命的敬畏,就是在喚起對民族和國家的希望;對英雄的信仰,就是在弘揚對民族精神的未來寄予無限的嚮往!


田友泉讀書記丨敬畏,是中華傳統文明的具體表現

深圳市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胡軍嶺書法作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如同傳統祭奠活動一樣,經典傳統優秀書籍或者是一些信仰領域傳頌的經典篇章,也是人們表達虔誠心念、約束思想行為的根本教材,有的可以精讀、有的可以廣泛傳閱,有些甚至可以傳世興家,其中的積極內容與國學精華,足以影響人們的一生呢!

【——2020年4月4日 農曆庚子清明起草 田友泉】


敬畏,是中華傳統文明的具體表現


人的敬畏心源於信仰,而信仰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所在。

《古文觀止》中,有記錄敬畏的關鍵字,分別是:仰、拜、尊、子、貴、伏、奉、恭等等,不一而足。

正如有句話說得好: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沒落的民族!同樣,沒有信仰,就意味著民族沒有希望!

沒有敬畏心,也就等於失去了人的信仰、失去了民族的英雄;換言之,就是失去了人之本性!


田友泉讀書記丨敬畏,是中華傳統文明的具體表現

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東湖印社社員、知名書法篆刻家程漢唐篆刻作品《巍巍鍾南山》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已經演化出許許多多波瀾壯闊的景象和湧現出不計其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每一幕感人的事件或場景,都不可或缺的出現了民族精神、民族信仰和偉大的人格力量!

這些,更應該無時不刻地牽動億萬人民的心……

徜徉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人類又何其的渺小呢!

面對每一個事件每一群英雄的怦然心動和觸景生情,其實都是敬畏心自然而又樸實的表達。

即便是一個平凡的生命,我們也應該具備應有的態度,親者悼念、朋友戚然……

此刻,不免讓人懷想起幾日前逝去的親人來,以《祭舅兩首》表達了未能親往祭拜送行的愧疚:

《舅親》

(文:田友泉)

舅親西駕鶴,白酒逆風喝;

桃樹垂胭雨,冥錢伴淚河。

《恩念》

(文:田友泉)

晨朝北面點心香,孃舅西歸返鶴莊;

芳菲時令親不捨,清明之後眾回望。

千山思淚蒙長袖,萬壑心濡挽白禳;

非是愚甥不敢慟,未全恩念亦深藏。

(--俗語云:孃親有舅;爺親有叔;至親遠行,心香遙祝:甥思誠祭,福伴永久;平安靜好,寧泰一路!)

親情如是,坦誠以言祭、以心敬;自然之法,又該當如何?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原句為“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雖然對這段文字的解釋為歷來研究人士和從眾者所爭論並相持不下,迄今也尚無定論,但其中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還是非常明確和堅定的,即人類應該效法天地萬物,通過對天地萬物的觀察和體悟發現其中的“自然之道”,並將其作為指導人類行為的基本準則。

“道者,萬物之奧”(《老子》第六十二章),由此可見,“道”是老莊哲學思想的核心,是天地萬物之本。

《老子》第四十二章又有論斷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到第五十一章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此中的“道”,不僅僅是萬物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派生萬物的根源,它以自身的尺度——“自然”作用於萬物,但它並不牽強,而是順其自然,表現出“自然無為”的大度與自信。

其中的“道”與“德”,就是值得我們敬畏的“法”與“理”。

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科學、系統的發展規律,人的行為只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做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三十七章),即“道”孕育萬物而不主宰萬物,有功於萬物卻不居功自傲。


田友泉讀書記丨敬畏,是中華傳統文明的具體表現

深圳文化牆畫(攝影:田友泉)


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學,尚有深刻的追讀中的體會,但當結合了《中庸》之“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華育。可以贊天地之華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之後,又偶合了《孟子·盡心上》中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此時,“天人合一”思想觀,在肯定了人類的自身價值,又足以表達了古人對天地的敬畏。

讀一些中華傳統文化的好書,就是在弘揚傳統文明,既培養了民族精神和信仰,又傳承了人對於自然與法則的敬畏。

做一個有敬畏心的人,時常感恩戴德,時常敲震某些在商品經濟大潮衝擊中迷失的精神追求、民族信仰和文明走向,讓敬畏心不致於丟失在逐漸老去或者有些快要麻木的內心,也就是在不但激勵自己或者後人,繼續奮勇前行。

【——2020年4月19日 農曆穀雨起草 4月23日整理 田友泉】


溫馨提示:

文藝類文稿,除原創作者作品版權之外,評論及其他文字與編輯圖文內容權屬歸“風采世界”所有,任何轉載請署作者名並備註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