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友泉读书记丨敬畏,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具体表现

田友泉读书记丨敬畏,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具体表现


当世界以一幅幅风格迥异的画卷,展现出生活的多彩烂漫与斑驳陆离,你就在读这一道道风景……

读懂了,你就漫步在惬意的生活中,享受每一个难得的日子;哪怕是风雨交加的时刻,也不曾畏惧。

【——题记,写在世界读书日 2020年4月23日。田友泉】


田友泉读书记丨敬畏,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具体表现

东莞市袁山贝宝塔(摄影 :田友泉)


清明节祭奠,是一堂经典的国学课


庚子年的春节,人类与自然抗争的一段两个月有余的历史,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

一次疫情,让人们看到、体会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感人场景,也彻底感受到了一个凝心聚气的民族和国家是多么的伟大和自豪!

同时,也让人们对其中显现出来的英雄和勇士们的精神与力量产生了无比的崇敬和钦佩之情——这些情感,都是油然而生的敬畏之心。


田友泉读书记丨敬畏,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具体表现

粤闽沿海祭祀场所——天后宫(摄影:田友泉)


清明节之际,举国祭奠新冠肺炎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与逝者,告慰英烈、致敬勇士、激励国人、振兴中华,成为弘扬传统文明的典范——其时,人们自发或者集体传递的,就是人间最朴素、最真实的敬畏心和知恩图报感……

清明节祭奠,无论是传统形式中的追思怀古,还是倡导新风尚下的敬挽告慰,都是一堂经典而严肃的国学课。

如此代代薪火相传,民族强盛、国家繁荣、华夏振兴,当指日可待矣!


【视频】何晓奎自编自演快板《清明》


敬畏之心,可以当作是一种规矩,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标准,你还可以把它看成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特别是当清明节举国祭奠为疫情牺牲的医护工作者及工作人员等英烈,以及众多逝者的时候,你自然可以在肃穆的氛围中、虔诚的心隅里,与举国自上而下的人们一起,体味到这份源自传统的道德家风、源自民族图腾的力量和信仰……

其实,对逝者的哀悼,就是对生命的赞叹与渴望;对生命的敬畏,就是在唤起对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对英雄的信仰,就是在弘扬对民族精神的未来寄予无限的向往!


田友泉读书记丨敬畏,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具体表现

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胡军岭书法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如同传统祭奠活动一样,经典传统优秀书籍或者是一些信仰领域传颂的经典篇章,也是人们表达虔诚心念、约束思想行为的根本教材,有的可以精读、有的可以广泛传阅,有些甚至可以传世兴家,其中的积极内容与国学精华,足以影响人们的一生呢!

【——2020年4月4日 农历庚子清明起草 田友泉】


敬畏,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具体表现


人的敬畏心源于信仰,而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

《古文观止》中,有记录敬畏的关键字,分别是:仰、拜、尊、子、贵、伏、奉、恭等等,不一而足。

正如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没落的民族!同样,没有信仰,就意味着民族没有希望!

没有敬畏心,也就等于失去了人的信仰、失去了民族的英雄;换言之,就是失去了人之本性!


田友泉读书记丨敬畏,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具体表现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湖印社社员、知名书法篆刻家程汉唐篆刻作品《巍巍钟南山》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演化出许许多多波澜壮阔的景象和涌现出不计其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每一幕感人的事件或场景,都不可或缺的出现了民族精神、民族信仰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这些,更应该无时不刻地牵动亿万人民的心……

徜徉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人类又何其的渺小呢!

面对每一个事件每一群英雄的怦然心动和触景生情,其实都是敬畏心自然而又朴实的表达。

即便是一个平凡的生命,我们也应该具备应有的态度,亲者悼念、朋友戚然……

此刻,不免让人怀想起几日前逝去的亲人来,以《祭舅两首》表达了未能亲往祭拜送行的愧疚:

《舅亲》

(文:田友泉)

舅亲西驾鹤,白酒逆风喝;

桃树垂胭雨,冥钱伴泪河。

《恩念》

(文:田友泉)

晨朝北面点心香,娘舅西归返鹤庄;

芳菲时令亲不舍,清明之后众回望。

千山思泪蒙长袖,万壑心濡挽白禳;

非是愚甥不敢恸,未全恩念亦深藏。

(--俗语云:娘亲有舅;爷亲有叔;至亲远行,心香遥祝:甥思诚祭,福伴永久;平安静好,宁泰一路!)

亲情如是,坦诚以言祭、以心敬;自然之法,又该当如何?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原句为“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虽然对这段文字的解释为历来研究人士和从众者所争论并相持不下,迄今也尚无定论,但其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还是非常明确和坚定的,即人类应该效法天地万物,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体悟发现其中的“自然之道”,并将其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

“道者,万物之奥”(《老子》第六十二章),由此可见,“道”是老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天地万物之本。

《老子》第四十二章又有论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第五十一章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此中的“道”,不仅仅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派生万物的根源,它以自身的尺度——“自然”作用于万物,但它并不牵强,而是顺其自然,表现出“自然无为”的大度与自信。

其中的“道”与“德”,就是值得我们敬畏的“法”与“理”。

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律,人的行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即“道”孕育万物而不主宰万物,有功于万物却不居功自傲。


田友泉读书记丨敬畏,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具体表现

深圳文化墙画(摄影:田友泉)


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学,尚有深刻的追读中的体会,但当结合了《中庸》之“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华育。可以赞天地之华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之后,又偶合了《孟子·尽心上》中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此时,“天人合一”思想观,在肯定了人类的自身价值,又足以表达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

读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好书,就是在弘扬传统文明,既培养了民族精神和信仰,又传承了人对于自然与法则的敬畏。

做一个有敬畏心的人,时常感恩戴德,时常敲震某些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中迷失的精神追求、民族信仰和文明走向,让敬畏心不致于丢失在逐渐老去或者有些快要麻木的内心,也就是在不但激励自己或者后人,继续奋勇前行。

【——2020年4月19日 农历谷雨起草 4月23日整理 田友泉】


温馨提示:

文艺类文稿,除原创作者作品版权之外,评论及其他文字与编辑图文内容权属归“风采世界”所有,任何转载请署作者名并备注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