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規院院長:中心城市建設尚存軟硬件短板,中西部迎重大利好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周頔

近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佈的《“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全球城市2020年度報告》顯示,“一帶一路”有效地提升了中西部城市的對外開放水平,城市建設不斷加快。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表示,促進全球化需要持續建設貿易節點城市和交通樞紐節點城市,加大城市中心功能的培育,我國目前在此方面還存在著軟硬件雙重短板。與此同時,雙循環發展模式與“一帶一路”倡議為中西部城市發展帶來了重大利好。

全球化不會中斷,需軟硬件結合建設新中心城市

“目前,全球化進入了深刻變革和轉型的新階段,儘管近年來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不斷抬頭,但全球化不會終結。無論是RCEP的簽署,還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都體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在進一步加強,這是全球化的一個新特徵。”王凱稱,無論是全球範圍,還是區域範圍,要素流動都特別需要作為交通、貿易節點的中心城市發揮組織作用。

王凱表示,從全球價值鏈來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價值循環的聯通樞紐,是連接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關鍵節點。在未來,中西部地區的重慶、西安、烏魯木齊等將作為中心城市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在中心城市建設方面還存在著軟硬件領域的雙重短板,要加大中心城市的功能培育,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並提升配套的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

對此,王凱認為應當引進數字新技術來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新技術最該在應用複雜系統管控上,城市是最複雜的系統,經濟、貿易、文化、交通等領域複雜多變,需要一個高效率的大數據支撐管理系統來為它服務。”

主動佈局內循環,持續釋放內需潛力

為了應對全球化的新挑戰,中國正在主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發揮內需潛力和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培育中國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新優勢,努力使當前的全球化更加具有包容性。

王凱表示,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我國經濟就已經開始了主動轉型。近年來,外資依存度逐步降低,而人均收入水平在不斷提高,目前已經具備了以內需驅動經濟內循環的物質基礎條件。

“我們有4億中等收入人群,這是個龐大的消費群體,如果中低收入水平繼續提高的話,能夠釋放的消費能力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王凱稱,相比於此前更為側重外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現在構建的雙循環模式更需通過內需來驅動。我國有大量消費群體集中在中西部,一些中西部城市會成為新的消費中心。

雙循環和“一帶一路”給中西部城市帶來重大利好

王凱表示,雙循環和“一帶一路”的雙加持,給我國中西部地區城市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一帶一路”倡議對中西部發展是最大的利好,也有助於中西部城市擴大內需,拓展外循環。

“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國際客運、貨運航班都取消了,但是中歐班列還在持續運行,對推動復工復產起了很大作用,並且推動了沿線中西部地區從內陸腹地走向對外開放前沿。”王凱表示,在後疫情時代,中西部中心城市將成為中歐經貿往來的樞紐。

“過去我們是外循環為主,大量的經濟資源聚集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明顯滯後於東部。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之下,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會更進一步地向中西部延伸,國內經濟循環和產業合作將適度替代全球產業鏈弱化的負面效應,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王凱稱。

儘管中西部地區地廣人稀、總體城鎮化水平不及東部地區,但在他看來,中西部地區的人口在城市聚集度很高、省會城市的首位度很高,城鎮化水平不會成為制約中西部城市建設發展的限制條件。

“要構建中心城市和樞紐節點,需要繼續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防止高強度、高密度開發過程中出現管理和設施設備不到位的情況,也要防止消費中心形成後,區域間產生過度的不平衡。”為此,王凱建議,中西部省份應在省會以外再培育第二個、第三個中心城市。

“一帶一路”倡議打開了中亞、西亞、歐洲的經濟通道,將會帶來大量的貿易流通、人員往來和信息交換。王凱表示,對中心部城市而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管理水平、社會服務水平等都將面臨著不小考驗,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校對:施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