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閱讀改變偏見

□林如敏

昨天是世界讀書日。

設立讀書日,亦近乎一個儀式,呼籲、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寫作。閱讀本來是一種日常行為,當它需要被專門強調時,大概也寓意著這種既個人又大眾的生活習慣日漸消解。

毋庸諱言,網絡時代,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正在一步步弱化。各種各樣的碎片式信息在不知不覺間攻城略地,擠佔了傳統意義上的深閱讀空間,人們明知和它構不成健康有益的閱讀關係,但往往還是於不知不覺間淪陷其中,並由此滋生出不自知的偏見與無知。

有關閱讀的必要性,古往今來,已有無數妙語箴言。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學以致用的經驗;有“三日不讀書,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發人深省的棒喝;有“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的循循善誘的方法論,等等。

一言以蔽之,讀書、讀好書是擺脫平庸、立身立學的不二法門。但是現代人通常樂於向他人抱怨自己的忙碌,因為忙碌意味著重要和成功。久而久之,人們也就真的相信自己很忙碌,時時刻刻刷著手機,在重要和成功的幻象裡,忘卻了閱讀的快樂。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在全球戰疫的時代洪流裡,更需要認真的閱讀和思考,才能避免偏見、免疫流言。

不讀書,跟一條鹹魚有什麼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