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擦亮小康社会生态底色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群众的期盼,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着绿色发展的实践不断向前迈进。

时间飞逝,唯有绿色不变。四年来,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生态文明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坚持保护优先,强化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注重依法监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快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当好生态卫士,怎么干?

3月30日,把最后一批樱花树苗放进土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禹会分局副局长周德龙松了一口气,今年千亩石质山春季造林任务圆满画上句号。

这个春天,再来大洪山,山体复绿,花开遍野。很难想象,五年前这里曾是一片遍体鳞伤的矿山,破坏性开采屡禁不止,生态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绿色重回就是春天。大洪山改变源于2015年开始的大洪山生态环境保卫战。几年来,我市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实际行动,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做好治山治水治污大文章,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给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席家沟是淮河右岸一级支流,自南向北纵穿城市西部,在宋家滩以下入淮河,分为上、中、下三段,其中东海大道以上段为迎河,东海大道至涂山路段为张公湖,涂山路至入淮口段为席家沟。由于流域面积小,水体自净能力低,席家沟水质水量均不能满足生态环境需要,迫切需要补水,增加水体循环,改善水体水质。

围绕席家沟水环境整治,一场综合治水的突围行动开始了。市水利部门通过开展天公河等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及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通过截污控源、开挖疏浚河道、水生态修复、水源补给、景观绿化等工程技术手段,跨越丘陵,提天河水补给,有效改善迎河乃至张公湖、席家沟水生态环境。

当设想变成现实,沿着席家沟堤坝一路向南,家住迎河边的高先生惊喜地发现,水清、岸绿成为现实,黑臭水体变成可调可控的一渠清水,生态欠账补了回来。“目前,‘一河三湖’连通工程建设和北淝河上段洼地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快推进,龙子湖截污、净水清淤、绿化等综合治理工程已全面启动。”市水利局局长施永坚表示。

蓝天、碧水、净土,是全面小康的硬指标。回顾2019年污染防治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市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推进生态保护屏障建设,坚持“整改、问责、处罚”同步,建立“发现、锁定、交办、查处”大气网格化监管机制,铁腕治理建筑施工、城市扬尘、车辆尾气、“散乱污”企业等重点领域;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皖北第一;实现污水处理能力工业园区全覆盖,7个国考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高在哪?

对传统产业而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生产力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新时代的风口,来一场产业革命,蚌埠又该怎么干?

去年11月,首届中国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前夕,丰原集团聚乳酸产业化示范线试车投产成功,首批聚乳酸产品正式下线,标志着国内首条从葡萄糖发酵开始的聚乳酸全产业链生产线正式实现产业化。

“聚乳酸原料来源十分丰富,玉米、木薯、高粱等都可以生产聚乳酸。”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向与会嘉宾介绍时掷地有声,聚乳酸就是真正可降解生物基材料的典型代表,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撼动石油基塑料和石油基化纤传统地位的新材料。

绿色发展是一场发展的革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四年来,全市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硅基、生物基新材料双轮驱动战略,全力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产业发展优势正在集聚。在生物基新材料方面,我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依托丰原集团等骨干企业,按照上游原材料→关键单体→生物基新材料→终端制品的产业链条,推进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链条向上下游两端延伸,目前以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呋喃聚酯、塑木复合材料为代表的“三聚一塑”产业发展链条基本形成。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奠定我市聚乳酸产业地位开局之年。”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陶广生表示,年内丰原集团将建成年产15万吨乳酸、10万吨聚乳酸、2万吨聚乳酸聚酯、1万吨聚乳酸纤维等项目。项目投产后,我市将成为产能规模国内最大、产业链条最为完整的聚乳酸生产基地。

推进绿色转型升级样板,我市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工程建设,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平台,坚持“高新集”的产业发展方向,编制《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蚌埠片区发展规划》,硅基材料安徽省实验室落户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193家。引导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落实制造强市政策、市机器人政策等,新增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7个、国家绿色工厂(产品)5个,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129台。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2018年10月《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我市再迎“国字号”区域战略发展平台。为此,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乘势而为,奋力蹚路,精准对接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着力打造区域生态文明样板,印发实施《淮河流域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蚌埠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通过实施6大行动计划29项工程,着力打造辐射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的国家综合交通1大枢纽,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商贸物流、医疗康养和文旅服务等5大中心,在自主创新、生态文明、淮河文化传承形成3大示范效益,谋划提出100个重大交通项目,总投资2000亿元,高质量发展再度扬帆起航。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怎么建?

跨越多个行政区划,一直是河流生态治理的难题。位于五河县的沱湖和天井湖都曾因上游污染引发水污染问题。

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四年前,我市与宿州市签署《关于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此后,我市又先后与亳州、淮南、滁州签订了联防联控协议,率先在全省建立水污染跨行政区域联防联控体系。

“平衡上游和下游关系,需要善用机制之手,构建水污染联防联控新格局。”市生态和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可靠保障。”

守护碧水,河长湖长全面发力。建立完善河湖档案和“一河(湖)一策”,实施《蚌埠市河湖长制规定》,建设“河道卫士”“智慧河长”系统,全市共确定四级河湖长2806名,设立河湖长公示牌1354块,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5.5万余人次。

聚焦“五绿”,以林长制改革为牵引,我市强化领导、科学谋划、压实责任、落实措施、注重实效,大力开展林业增绿增效和“四旁四边四创”行动,积极推进“创绿创湿”工作,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圆满完成了各项林业任务,去年共完成成片植树造林3.56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完成率全省排名第六。

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问题。2019年,全市适用新《环保法》及配套办法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36件,其中行政处罚案件180件,累计处罚金额787.3867万元;实施查封扣押148件;行政拘留2件;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6件。

巩固形成秸秆利用的蚌埠模式。围绕“一主五辅”利用模式,积极打通秸秆利用产业链条,形成秸秆多渠道综合利用格局。通过秸秆产业化利用奖补、新建项目财政奖补等方式,大力培育“五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500吨以上利用企业68家,年利用秸秆能力170万吨以上,秸秆产业化利用率达48%,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有法可依,《蚌埠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批准,将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