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敖:小川東道上的一個文化重鎮

中敖:小川東道上的一個文化重鎮


大足區民間火龍協會顧問 楊魁榮


一、概述

在大足作為州昌州州府有400年發展史的黃金時期就有兩條連接成渝兩地的川東道。一條東大路,有500公里,叫“大川東道”,而魚貫我們大足境內的即是“小川東道”。

小川東道是成都到重慶最近的一條通道。它是從成都經簡陽,又從簡陽分道途經樂至、安嶽、大足、銅梁、璧山到重慶,全長400多公里。


小川東道在大足是由四川省安嶽縣石羊鎮孔雀鋪入境高坪再經中敖、龍崗、棠香、智鳳(米糧方向),再到金山、回龍、國樑,從雍溪出境過銅梁,最後從璧山抵達重慶。

小川東道上的無數古道驛站是成渝兩地用於傳遞文書,運輸物資,官員、客商往來的駐地;這條古道也是歷史上昌州(即大足)地區對外經濟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據悉,大足境內的高坪鄉青郵鋪及中敖場永安鋪就是川西進入川東的兩個特別重要的古驛站。

舊時的中敖場雖然僅有一條石板街道,但足有2、3華里長。然而這條石板街道卻是上達成都下至重慶的必經之地,曾被譽為小川東道上的一個“重鎮”。


從中敖場的老場口外的永安鋪西行,沿著一條崎嶇曲折的石板山路登望鄉臺,過三道拐,就到了三尊佛、高峰寺,下了寬大的三百石梯後,再過九墩橋,穿過瓦店子,順冠頂坡而下,就是昌州府(大足)的邊陲之地——青郵鋪(即青龍場)了。青郵鋪便是進入小川東道的首站,與川西之尾的安嶽縣雙龍(孔雀)鋪毗鄰接壤。

當時,有一首高峰山鄉民的歌謠,就足以反映出時代的氣息:

人來人往川東道,客商坐騎樂逍遙。

挑夫累得汗水淌,滑竿轎子嘰嘎叫。

騾馬負重埋頭走,山夫肩背彎著腰。

過了冠頂瓦店子,再過九眼九磴橋。

登上石基三百梯,又朝巖碑三聖廟。

高峰寺裡拜菩薩,三尊佛前把香燒。

望鄉臺下三道拐,中敖歇腳永安到。


中敖:小川東道上的一個文化重鎮

二、古鎮中敖

古鎮中敖是小川東道的第二站。中敖的永安鋪就是一個古驛站。

中敖至青郵鋪約有30華里,是當時的商賈雲集和商貿的集散之地。其市井繁榮,人流量大。場鎮上開設的幫派寺廟“禹王宮”“南華宮”等多達6個,還有當鋪、錢莊、賭場、煙館、客棧、布店等。

中敖的莫家大染坊,申家水煙鋪也是當時響噹噹的商行名鋪。中敖的市場門類很多,除了形形色色的門面店鋪外,還有豬市壩、雞市壩、牛市口、糧食市場、竹木市場、雜貨市場和商貿市場,就連茶館酒店都是商家出沒和交易的場所。

中敖的小手業非常發達,其土特產遠銷雲貴川,甚至全國各地。特別是竹筘(織布用)、木梳、竹篦、算盤、雨傘、水煙杆、木奈盒與棉紗土布等土特產品,吸引著外來的客商紛紛慕名而來,批量採購。他們有的是肩挑背磨,有的是僱傭挑夫,有的是趕著騾隊或馬幫,且多有住店等候貨源的客商,因此中敖的夜市也很熱鬧。

中敖的火龍文化特別民俗,也特別濃厚。並且幫派之爭也很突出。

中敖舊時以雙貴橋(今回龍橋)為界分老場和新場。在民國時期,老場的富商唐頌之、蔣南真結成的“仁字幫”與新場大地主朱豐田結成的“禮字幫”各自成立了一個“龍燈會”。

每年元宵之夜,老場“仁字幫”的火龍開進新場,讓新場“禮字幫”組織鄉親們用鐵水、自制的煙花“燒龍”;新場“禮字幫”的火龍開進老場,讓老場“仁字幫”組織其幫民用鐵水、煙花“燒龍”,看誰的龍經得起火的洗禮,不會燒成光架架,誰的龍就為“公龍”,反之就是“母龍”。為此,往往為公母之爭發生“火罐”、打鬥。因此,雙方燒龍時,就逐漸形成了不僅煙花噴龍、更有煙花噴射赤膊上陣之舞龍人的習俗。之後,“燒龍”同時“燒人”,就成了中敖火龍的一大特色,且一直延續至今。只是這種“燒龍燒人”的特色場面與舊時的“燒龍燒人”有著本質的不同。舊時為幫派惡鬥,有傷痛;而今燒龍是嚴禁“火罐”,純屬高尚娛樂,開心一刻;全民參與,富有特色。

因為鬧元宵而興起的“萬人空巷火燒龍,全民同樂在其中”的民俗文化活動,已成了川東渝西眾多地區的地方民間民俗傳統文化。

為了避免紛爭,發生傷亡,後來在官府的干預下,每年元宵節的火燒龍活動就由各幫派在各自的地盤上自娛自樂了。儘管如此,避免了兩個幫派直接的衝突,但兩派仍然都想壓倒對方。於是老場的“仁字幫”就在“雙貴橋”(今回龍橋)西側修了一座“回龍閣”,以示回龍,將龍的靈氣完全請回自己的地盤,寓意“仁字幫”興旺發達,吉祥如意。叫新場的“禮字幫”的龍沒有回天之力,失去神靈之氣;新場的“禮字幫”見狀,憤憤不平,更不服氣。於是,就在雙貴橋的東側修了一座“王爺亭”,以鎮江王爺之勢鎮住對方,有降魔驅邪之意,暗喻鎮住異邦異己,讓其永世不得翻身,唯我興旺發達。

直到解放,人民政府解散了幫派,中敖的這種幫派之爭才得以平息。為了迎接解放,歡慶新中國和重大的節慶、喜慶日,中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每年的元宵節都延續了傳統,開展了扭秧歌、燒火龍的文化活動。


中敖:小川東道上的一個文化重鎮

三、中敖火龍和寶頂香會

中敖火龍源於為紀念中敖籍的南宋民族英雄趙昴發而興起的一種地方民間民俗文化。

中敖火龍是一種忠孝和祈福求安相兼顧的民俗文化。從中敖火龍出行時在廟宇、祠堂、幫會的“開光點相”盛典中的祭壇用語內容上看,中敖火龍是值得傳承的“非遺”先進文化。

給中敖火龍開光點相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主持盛典者點燭燃香,燒錢化紙,之後用一枝燃香,作揖請神,點相禱告:一點龍頭,壓倒邪念,氣宇軒昂;二點龍眼,靈光四射,龍鳳呈祥;三點龍喉,吼聲如雷,威震四方;四點龍身,豪光萬丈,光照滄桑;五點龍甲,金光燦爛,神龍坦蕩;六點龍尾,雄風萬里,振興家鄉。並求諸神保佑:為官者,清正嚴明,步步高昇;經商者,心無邪念,財源滾滾;讀書者,勤學苦練,錦繡前程;行藝者,技精藝絕,千家請,萬家迎;從軍者,赤膽忠心,報國為民;務農者,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川東渝西的大足中敖火龍與世界文化遺產“寶頂香會”、“大足石刻”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95’大足石刻藝術節”中的一臺大型龍舞節目——“九龍浴太子”,就是中敖火龍的傑作。

大足石刻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譽滿天下,因之衍生出來的“寶頂香會”也非同凡響,引譽古今,別具一格。

中敖火龍是大足的一種民間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

中敖火龍其實也是一種“忠孝”文化的傳承。而在1179年至1254年間,高僧趙智鳳集中刻造大足寶頂石窟,“刻石追孝”,無疑對中敖火龍有著相當的影響;以後的明代鬍子昭“兩間正氣歸泉壤,一點丹心在帝鄉”的“忠孝”精神對中敖火龍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上朝峨嵋,下朝寶頂”的二月香會中,中敖火龍都要在寶頂香會中游廟朝拜,名曰:“中敖火龍朝寶頂”,時有“寶頂的佛,中敖的龍”之說,併成為歷史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中敖:小川東道上的一個文化重鎮


四、中敖火龍已成市級“非遺”

為了傳承中敖火龍文化,2008年成立了火龍協會。無私奉獻的中敖人十分熱愛家鄉的火龍文化,積極傳承,不計報酬地展示、展演中敖火龍,博得了社會廣泛的好評和讚賞;火龍協會的一群熱心人,將中敖火龍引進了校園,成功地打造了中敖小學和中敖中學火龍文化傳承教育基地,還讓中敖火龍走進了大足中學、大足職教中心。

2001年,中敖火龍申報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次性成功,龍運光(已辭世)、蔣祖壽二位先生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敖火龍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家津貼。2018年,中敖火龍兩次進京,參加大足區競演團隊在央視開展的“魅力中國城”的競演活動,讓中敖火龍再次走進了全球的視野。

川東道上的中敖鎮是一個富有底蘊的文化重鎮,中敖火龍是這個重鎮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大足電視臺為“國慶70週年”獻禮的系列紀錄片《重走川東道》的首站就是高坪鎮和中敖鎮,並著力推出了中敖火龍。

大家都知道地處川東渝西的大足有一條中敖火龍,但中敖火龍卻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民間故事。比如何為中敖火龍的來歷?它又有怎樣的內涵呢?

中敖火龍就是為了紀念中敖籍的宋代民族英雄趙昴發而興起的一種文化活動,彰顯了趙昴發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形象。

趙昴發,字漢卿,宋代大足永安裡(今中敖)人。其在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以太學士資格入任。歷任遂寧府司戶、潼川府籤判、宜城宰;鹹淳七年(1271年)任彭澤縣令。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年)升任池州(今安徽貴池縣)通判。當年9月,元兵10萬,戰船800渡江圍城,知州王啟宗聞風而逃。趙昴發以通判代行州事,繕壁聚糧,固守禦敵。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池州周邊的城池先後降元。同僚勸降,均被趙昴發嚴詞拒絕。同年2月元軍壓境,強攻破城,火光沖天。趙昴發深知城不可保,勸其妻雍氏曰:“城將破矣,我為守臣,不可去,汝應出走。”其妻也視死如歸。趙昴發大義凜然,揮毫狂書:“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節義成雙!”書畢,夫妻盛裝,同縊於“從容堂”。趙昴發的“從容堂”含有“慷慨殺身易,從容就義難”之意,但他夫妻雙雙慷慨就義了。足見趙昴發的民族氣節非同一般。元軍統帥入城見狀,大罵池州叛將張林,傳令將其賜死。之後,宋廷旌表趙昴發忠節,賜封華文閣待制,並賜諡號“文節”。池州百姓備置衣衾棺木,將其夫妻倆合葬於齊山之上,年節祭奠不絕。今在中敖的永興寺(關聖殿),存有昴發及雍氏後人之碑文。

家鄉永安裡的百姓為其在關聖殿下的一棵黃葛樹下建有衣冠冢。只是幾經變遷,其衣冠冢現已蕩然無存。

家鄉百姓為了緬懷、悼念這位本土的民族英雄趙昴發,組織了龍燈會。並根據趙昴發殉國的時間是正月至二月,決定於每年元宵開展火燒龍活動,以鞭炮聲象徵敵軍攻城的炮火聲,以煙花、鐵水象徵戰場上一片火海,以赤膊上陣的舞龍彪漢象徵趙昴發率領的宋兵敢闖火海,英勇奮戰,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中敖火龍的“之”字造型全國罕見,別具一格,有著非常豐富的想象和內涵,足見當時的智者在民間。為何中敖火龍的龍頭、龍尾呈“之”字形,而又顯得非常威武雄偉,高大壯觀呢?就是為了彰顯趙昴發的民族精神和高大的英雄形象!

由於“湖廣填四川”,中敖火龍的“忠孝文化”又增添了“祈福求安“的文化元素。而中敖火龍的這一形象依舊,一直延續、傳承至今,深受社會各界親睞。

現在的中敖火龍文化仍有祭奠英烈及“開光點相“的“忠孝”文化元素,更有“萬人空巷火燒龍,全民同樂在其中”的娛樂及“祈福求安“的文化要素。

中敖,是小川東道上的一個富有特色的小手工業古鎮;中敖火龍,是小川東道上的一個十分耀眼的亮點,更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重走川東道,追溯歷史,講述故事,繼承和發揚前人勤勞勇敢、艱苦樸素和大無畏的創業精神,愛黨愛國愛家鄉,鼓足精氣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民謀幸福,為國謀復興!

中敖:小川東道上的一個文化重鎮

中敖:小川東道上的一個文化重鎮

《龍崗逸韻》編委會

主 管:大足區詩詞學會

主 辦:大足區詩詞學會龍崗分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