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 | 禁燒秸稈以防汙染空氣?變廢為寶更是良策

當人們願意付出的補貼高到秸稈處理產業能夠盈利,農民和整個產業鏈都能夠從秸稈的環保處理中獲得更多收益,秸稈自然就不會被一燒了之了。

快評 | 禁燒秸稈以防汙染空氣?變廢為寶更是良策

2019年10月15日,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草坪鎮的一家合作社飼料廠內,工人將秸稈與其他草料配比加工成飼料(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 陳思汗/圖)

據新華社報道,近日,東北地區持續發生大氣重汙染,個別城市PM2.5小時濃度甚至一度達到每立方米上千微克。專家分析認為,東北近日大氣汙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是秸稈集中露天焚燒。而這背後,是環保效益與農民以及秸稈處理產業鏈的博弈,只有在秸稈處理與環境保護之間達成平衡,才能避免秸稈焚燒造成大氣汙染的結果。

東北地區是中國非常重要的農業主產區,在生產大量糧食的同時,也不可避免會產生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在小農經濟的時代,由於農業生產規模不大,秸稈量較少,而且部分秸稈會用作家畜的飼料,用作燃料的部分也是分散在全年慢慢燒掉的,造成的空氣汙染尚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但在現代化農業生產條件下,農業生產規模大大提高,產生的秸稈量也同樣大增,加上農業普遍實現了機械化,農民已經極少餵養家畜,農民也基本上不再使用秸稈作為生活燃料,秸稈的處理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過去,為了不影響耕種,農民大多選擇在開春之前將秸稈焚燒。但是,大量秸稈集中焚燒,會帶來嚴重的大氣汙染問題。大氣汙染防治法規定,在劃定區域禁止露天焚燒秸稈。各地也不斷加大對秸稈焚燒的管控和懲治力度,在很多地方,一旦有人被發現露天焚燒秸稈,就會被處以行政處罰、治安處罰,造成嚴重後果的甚至可能被刑事處罰。但是,解決秸稈焚燒問題,只靠高壓打擊,難以奏效。每年仍然有很多地方出現焚燒秸稈的現象,因為對農民來說,這是最方便快捷的處理辦法,而且在半夜點火,有關部門也難以確定到底是誰點燃了秸稈,無從處罰。

要解決秸稈問題,還需要通過市場化的綜合利用,使其變廢為寶,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農民自然就不會再將其一燒了之。

農作物秸稈作為有機質,可利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秸稈可以燃燒發電,可以堆肥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可以高壓壓緊作為建築板材,玉米等一些作物的秸稈還可以用作飼料,可以作為生產酒精的原料,等等。農業部2017年推出的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方案,就提出發展秸稈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飼料替代飼草、秸稈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秸稈板材替代木材等綜合利用辦法。以發電為例,秸稈等生物質發電,可以減少對煤炭的消耗,還可以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農作物秸稈含硫量通常為煤炭的1/10)。丹麥作為最早利用秸稈發電的國家,其以農林廢棄物為燃料的生物質電廠可以提供全國5%的電力供應。

但在中國,當前的秸稈利用方法幾乎都存在著成本效益問題。同樣以秸稈發電為例,2005年前後,中國曾掀起了一陣建設生物質電廠的熱潮,然而,由於秸稈收集、加工、儲運成本較高,儘管政府為生物質電廠設定了電價補貼,多數生物質電廠仍然難以為繼。對農民來說,秸稈收集的收益如果不夠高,他們就不願意去費時費力收集秸稈,寧可一把火燒掉。

要想讓農民不燒秸稈,就要使農民能夠從秸稈的環保處理中獲得足夠的收益,這就需要加大對秸稈處理的補貼力度。而這些補貼,需要財政來負擔。這就要在環境保護的社會效益和農民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如果秸稈環保處理所需要的補貼超過大氣不受汙染的社會效益,人們寧可忍受汙染也不願意花錢補貼秸稈處理,那靠嚴刑峻法也難以杜絕農民焚燒秸稈。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願意為清潔的空氣付出更多的代價。當人們願意付出的補貼高到秸稈處理產業能夠盈利,農民和整個產業鏈都能夠從秸稈的環保處理中獲得更多收益,秸稈自然就不會被一燒了之了。

辛省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