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楊升庵在玉溪的詩歌之旅(澄江篇)

狀元楊升庵在玉溪的詩歌之旅(澄江篇)

升庵先生小像(資料圖)

途經澄江撫仙湖,楊升庵留下了一組膾炙人口的經典詩作,至今仍被人吟誦。楊升庵在澄江的漫遊,當代學者已有論述,多從詩歌藝術方面入手。本文則從詩人遊歷的時間、線路、同行的“驢友”作一些探討。

楊升庵此行留下的最有名的詩篇是組詩《自江川之澄江贈王鈍庵廷表並柬董西泉雲漢三首》,出自《四庫全書》“集部”的《升庵集》:

通海江川湖水清,與君連日鏡中行。孤山一點橫煙小,何羨霞標掛赤城。

澄江色似碧醍醐,萬頃煙波際綠蕪。只少樓臺相掩映,天然圖畫勝西湖。

海螯江蟹四時供,水蓼山花月月紅。自是人生不行樂,蓴鱸何必羨江東。

這組詩的第一首寫的是從通海經江川去澄江的所見景緻,重點寫孤山;第二首,單寫撫仙湖,是澄江山水詩中的名篇;第三首,有勸慰好友回鄉歸隱之意。

關於此次遊澄江的時間,楊升庵在詩歌標題上沒有留下明確的紀年,澄江地方誌也不見記載。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年譜叢刊》收錄了簡紹芳(小傳參見“易門篇”)編訂的《楊文憲升庵先生年譜》,年譜中記錄了楊升庵兩次到臨安府(府治在今建水)的行程:即“嘉靖十三年甲午,除夕在臨安”,則從臨安返回昆明應在第二年——嘉靖十四年;另一次是“嘉靖二十六年丁未,冬十月復之臨安”,到了第二年“嘉靖二十七年戊申,春由臨安至晉寧”。楊升庵在玉溪三湖水鄉的交遊、題詠都不會超出這兩次行程。

有讀者可能不解,明代的古人從昆明到臨安建水,為何必經澄江撫仙湖。其實早在漢、唐兩代,貫穿滇中與滇南,直達越南的步頭路、通海城路都從玉溪的三湖通過,明清至民國時期仍是繁忙的商道、驛道。可以說古人從昆明到建水,走這一段水路是捷徑,也是必經之路。

從組詩第一首來看,這是詩人從通海由南至北的回程,返程的時間有兩種可能:嘉靖十四年或嘉靖二十七年。本文的觀點偏向於嘉靖十四年,理由如下:

據《楊文憲升庵先生年譜》所說,嘉靖十三年歲末,楊升庵“納妾周氏,新喻人”,對於一個觸怒了嘉靖皇帝發配到雲南戍邊的罪人來說,冷清的住所裡有個牽掛他的人了,這是一件大喜事,人逢喜事精神爽,和好友、家眷回程時,正逢初春,詩人滿眼是清澈如鏡的湖水、霞光掩映的孤山,是醍醐、螃蟹,是水蓼、山花……美食、美好的心境與撫仙湖的美景都融合在了一起。嘉靖十四年時,楊升庵四十八歲,還算是壯年吧。十三年後,楊升庵已經年過花甲,嘉靖皇帝還不肯放過他,時常讓雲南地方官報告他的行蹤與身體狀況,生怕他在雲南過得太逍遙。此時由臨安去晉寧,路過撫仙湖,詩人已經無心再去感受撫仙湖的美了。

再說澄江之遊的提及的人物。從楊升庵諸種詩集來看,與他有交往的人大致可以分成四類:一是官員,多是禮節性的酬答、唱和;二是粉絲,如簡紹芳;三是門徒;四是參與嘉靖初年“議大禮”事件的同僚“難友”。

詩題“自江川之澄江贈王鈍庵廷表並柬董西泉雲漢三首”中有兩個人物,頭一個是王廷表,號鈍庵,祖上是通海人,後遷居阿迷州,即今開遠。王廷表的父親王穎斌在新都縣任訓導時,與楊升庵有師生之誼,因而兩家交情很深。與楊升庵在阿迷相遇之後,王廷表成了“楊門七子”之一。

清代吳大勳在《滇南聞見錄》中說“楊門七子”是“張半谷含、楊宏山士雲、王鈍庵廷表、胡在軒廷祿、李中溪元陽、唐池南錡,此六學士也。又有吳高河懋,共為七子。”王廷表官至四川按察使司僉事,嘉靖十四年的時候,他已經辭官回家整整十年。因而有閒暇陪楊升庵在雲南遊歷。“與君連日鏡中行”中的“君”,即王廷表無疑。

當代學者姜曉霞、謝蔚發表於《昆明學院學報》的《王廷表年譜》也將楊升庵和王廷表同遊通海、江川、澄江繫於嘉靖十四年。

另一個人物是董雲漢,號西泉。道光《澄江府志》“鄉賢”部分,有他的小傳:“董雲漢,字倬庵,河陽人,正德甲戌進士。性狷介,讀書尚氣節……”河陽即今澄江的舊稱。《武宗實錄》卷185記載:“正德十五年,授推官董雲漢為山東道監察御史。”到了嘉靖繼位,董雲漢便以御史的身份參與了“議大禮”,和楊升庵成了難兄難弟,生死之交。有學者說,楊升庵到了臨安才結交了董雲漢,顯然有誤。從詩題中“柬董西泉雲漢”的“柬”字來看,楊升庵是以書信的方式將詩寄給董雲漢的,組詩的第三首就是為他而作。

“楊門七子”之一的楊士雲所著的《楊弘山先生存稿》卷八有兩首七絕,題作《升庵寄〈南中續集〉董西泉侍御亦有書至因和升庵集中自江川之澄江柬西泉韻以寄二公》,楊升庵的澄江組詩第三首也正好與這首同韻,即楊士雲所稱的“柬西泉韻”。

除了以上的組詩外,楊升庵寫澄江的詩歌,道光《澄江府志》還收錄了一首署名為“太史楊慎蜀人”的七律,題作《孤山次韻答劉念臺》:

秋動湖頭悵斷鴻,來無握手去匆匆。

釀成新法皆吾黨,卸卻浮名是彼傭。

一水縈盈人自遠,萬山迢遞月相同。

黃冠白衲堪逃世,珍重交情片紙中。

這首七律,楊升庵的諸種詩集均未收錄。詩寫於秋季,但詩人的年譜和詩作,均沒有提及他在秋季到過澄江,或途經撫仙湖。這首詩寫給一個名叫劉念臺的人,查閱楊升庵的相關文獻資料,都找不到這個人。明代晚期確實有一個叫劉念臺的人,即浙江山陰人劉宗周,號念臺,世稱念臺先生。他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抗清殉國的名臣。不過,劉宗周生於萬曆六年,那時楊升庵早已在雲南過世多年。

感覺這首詩更像是明代華寧籍名臣、詩人王元翰的作品。

費了一番周折,記者在《叢書集成續編》找到了王元翰的詩文集《凝翠集》,這個集子收錄了王元翰與劉宗周兩人的唱和的詩作,同時還有劉宗周為王元翰作的墓誌銘,兩人的交情可見一斑。在地方誌中署名“楊慎”的這首詩,《凝翠集》也有收錄,題作《次韻答劉念臺年兄》,且附有劉宗周的詩作。因而道光《澄江府志》刻本、抄本,雲南人民出版社的點校本皆誤。

楊升庵寫撫仙湖的詩,還有一首《海門橋望孤山》,收入《升庵遺集》中:

玉鏡光中兩海分,東西渺渺水連雲。

孤山只尺難乘興,羨爾漁郎入鷺群。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已經很難考證,寫的是詩人從南向北旅行途中在海門橋遠眺撫仙湖和孤山的所見、所感。楊升庵兩次寫到孤山,兩次都與孤山擦肩而過,確實是一種遺憾,但卻不妨礙這首七絕成為題詠撫仙湖的小小佳作。

來源:玉溪日報

原標題:狀元楊升庵在玉溪的詩歌之旅(澄江篇)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胡楠

審核:李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