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视频」50年前世界国术擂台赛视频!蔡李佛VS国术馆传人

50年前国术擂台赛:蔡李佛传人对战国术馆系统传人。


「比武视频」50年前世界国术擂台赛视频!蔡李佛VS国术馆传人


发了很多各门各派的民间比武,大都评论不高,觉得在实战中都打不出中华武术的特色,从掌门比武到普通传人,想象中奥妙的招式和绚丽的功夫技术都没有体现,尤其是神奇的内功,更是看不到了。


特色真的是一个哲学问题,从民国期间霍元甲摆擂台邀请天下英豪打擂再到28年国术国考再到50年代开始的各种国术擂台赛包括台湾香港天津新加坡,评论都是不看好,都觉得打不出中国国术的特点来,台湾比赛时间比较长,规则更改几次,每次都不被评论家们认可,常见的词汇不是流氓打架、流氓摔跤就是西洋拳蹦跳,评论家们很少创造适宜适合的词汇来解释这种情况,可能是文化水平低,也可能是完全不懂行,并且懒的懂行吧。


但是国术特色是什么呢?


首先是人们的想象,主要是打的和想象的不契合,打不出自己想象的武术来,挨骂多数是因为这种情况。我深有体会,我自己好歹也算武术世家,自由习练各种拳法,打过各种架。但是第一次父亲带我看“沧州擂”的散打擂台比赛时候的情况也是感到深深的收到了伤害,感觉那个不是武术,为啥两个人打两下就搂跤。因为落差巨大,以至于成了那个下午,那个时刻深深的刻在了脑子里。父亲说,功夫差不多,打起来就是那个样,想打的好看也行,功夫比对方厉害很多就行了。


但是想象是从哪里来的呢?


想象是从哪里来的呢,以至于从来没有见过擂台赛,见到了擂台赛却说这是错的,那显然是心中已经有了标准。不然咋说对错?


那标准哪里来的呢?


国术擂台这个经验肯定是来不了,并且如果有长时间的擂台赛经验,就不回执着于打的有没有特色了,比如国术擂台赛全盛时期的香港和新加坡。都知道怎么打,天天看到,也不会说和想象的不一样了,因为不用想象,想知道咋回事直接去看就行了。


那就是来源于日常的媒体信息了,民国时期觉得打的不像心中标准,或许是因为打的和评书里的讲解不一样,打不了几百回合,没有招式的破解与化解,也来不了铁砂掌那样的神功和暗器。打起来功夫再打也是抱着摔咕噜跤。


开明之后,感觉打的不像,主要是开明之后,几十年都没有见过擂台赛了,见到了肯定感觉不像呀。不但没有见到过擂台赛,见到的更多的是武术家的推广演示,各个掌门的硬气功,讲手摔人,再到化劲发放,电视台里都是在教育和引导这是武术正宗,这是武术主流,所以人们慢慢的都把这种表演性质的当成了真实的对抗和搏斗的原来面目。看惯了这些看到了武术家真上擂台搏击,自然是感受到受到了伤害。


当然还有各种影视作品,打的不想影视剧里的男女主角,那怎么好意思说打出了武术特色。也因为影视作品的渲染,除了影响了人们对于国术搏击的认知以外,还都本能的感觉,西洋人的拳击东洋人的空手道都弱爆了,因为总在大结局时习练这些夷狄武艺的武术家被国术家暴揍。当然不光中国这样,日本也这样,《姿三四郎》电影里也是先打西洋拳再殴空手道。


可不就打不出武术特色来呗。


看一看早年中华国术擂台赛的视频吧,看看能不能打出国术特色。是南拳蔡李佛,对战国术馆系统的学员。国术馆系统比较全面,在国内延伸成了武术散打,在台湾就还是叫做国术,踢打摔技术全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