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旭东:浅薄者乐 流俗者得 ——与孙氏武学格格不入者


童旭东:浅薄者乐 流俗者得 ——与孙氏武学格格不入者

孙禄堂武学是迄今为止中国武学成就的巅峰,这并非吹嘘,通观并透见近500年来的各派武学后,自是这个结论。对于无通观透见之力者,自然不知孙禄堂武学之高绝,故他们心里没底,所见难免从俗,并反映在他们对武艺的审美价值上。

1929年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出了第四版,该版与前三版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三体式换成下面这张拳照——

童旭东:浅薄者乐 流俗者得 ——与孙氏武学格格不入者

孙禄堂先生示范三体式

这一下引出了今人的诸多议论,有人说这是孙禄堂最终定型的三体式,是从宋世荣那里学来的。也有人说孙禄堂最终还是体会到双重三体式的优越,回归双重……

有人问我看法。

我说,今人浅薄如斯,他们之所以要如此解读,其实是他们心中的那点根苗在作崇,他们不过就是要借此矮化孙禄堂先生而已,那就让他们这么想想挺好,看来他们需要借此自慰一下。

我之所以要这么回答,是因为这些人本来也不练孙氏拳。

但有一些练孙氏拳者也跟着犯晕,竟然开始质疑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关于单重与双重的论述,并问及于我。

我对他们讲,别人晕也就罢了,你们也跟着晕,说明第一你们不会站孙氏单重三体式,所以才会心中打鼓、脑袋犯晕。第二你们也不相信多年来我对孙氏三体式的讲述。所以即使我告诉你们实情,你们会相信吗?

问我的人见我如此回答,故而悻悻而退。

不久,见某同门在公园里给其弟子们讲拳时,对如何站三体式也含糊其辞。于是我不得不直言相告,否则会耽误那些跟他学的人。于是我告之:

孙禄堂先生之所以在1929年《形意拳学》第四版要用这张三体式拳照,是为了给那些体弱多病、身体素质差和没有功夫基础的人站三体式时参照的,因为他们站不了单重三体式。

同门愕然,诘曰:老先生那时执教国术馆,怎么会为体弱多病、身体素质差和没有功夫基础人拍这张拳照?

于是我又告之,当时江苏省国术馆开办民众班,半年一期毕业,民众班里的学员很多没有武术基础,而且体弱者多。另外,在此之前孙禄堂先生还在上海俭德储蓄会教学,那里多是一些文化人和银行家,很多人更是没有武术基础,而且不乏体弱多病者。所以,一方面得让他们能够练的下来,另一方面还要有锻炼的效果,于是孙禄堂先生就将他的单重三体式的难度大幅度降低并简化,就有了这张拳照,放入《形意拳学》第四版。作为普及一般民众,章启东先生还按此拳照画了形意拳的挂图,我在上海图书馆看过这张挂图。

同门仍感疑惑,总觉得既然孙禄堂先生在他的书中用这张三体式拳照替代了原来的拳照,说明这张三体式拳照一定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

……

我常说,习武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尤其是认识能力的问题,否则,就是老师把着手教你,你也未必能学会……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容易走入的误区之一,就是不会也不懂如何才能面对事情本身,甚至没有形成面对事情本身的意识。就这件事来讲,正确认识孙禄堂先生拍这张三体式拳照的用意,就必须回到当时历史的具体情境中,这是我们分析判断事物时进行逻辑推理的前提。如果你进行逻辑推理的前提条件(假定)是错的,推出来的结论也必然是错的。

我之所以练拳很少,但相对而言练拳的效率比一般人要高,即得益于认识事物的方式与方法具有穿透力,面对事情本身是其中一个重要法则。对于历史问题就要回到历史情境中去认识。我常说研究武术史对提高练拳效率很有帮助,很多人怀疑,以为是调侃。其实这是心得。

挂图显然是为大众普及的,那么孙禄堂先生当年教江苏省国术馆教师范班的三体式是什么样儿的?

为什么要盯住师范班?

因为师范班是有武术基础的人才能进入的,而且是一年一期,毕业后担任国术教师。所以,师范班练的三体式一定比普及大众的三体式难度大,也更接近孙禄堂先生传授给入室弟子的三体式。

在《江苏省国术馆十八年年刊》中刚好有师范班站三体式的照片,见下图:

童旭东:浅薄者乐 流俗者得 ——与孙氏武学格格不入者

显然这个三体式与孙禄堂先生放进《形意拳学》第四版中的三体式大大的不同。

这个三体式,对于那些身体弱,或没有体育基础的人,估计站一分钟都站不住。我这个业余田径运动员站这个三体式,也只能站1分多钟。沈胜利先生讲,他站郝湛如先生教他的宋派三体式能站1个多小时,站支燮堂先生教的他孙氏三体式,站不到2分钟。所以,虽然都是三体式,但规矩与效能大大不同。

当今孙门内的一些人坚持两个凡是,其一,凡是在孙禄堂先生的书中没有写上的内容,一概不认是孙氏拳的东西。其二,凡是童旭东写的东西,一律否定是孙氏拳的东西。因此他们坚持认为孙氏三体式最终就是《形意拳学》第四版上的这个三体式,那么就请你去看看孙剑云老师在《武当杂志》100期封面上的那个三体式。顺便告之,孙剑云老师看到自己这张三体式照片时,有点不满意,认识自己站的太软了。孙剑云老师说:“当时不知道他们要用作封面。”

什么叫三体式太软了?

这里就不奉告了。

一些人练习孙氏拳几十年,他们不仅不懂孙氏三体式是怎么回事,对孙氏无极式也搞不明白。如有人把孙氏无极式两足足跟相接、两足成90度的形式,变为两足足跟相距10CM。

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站?

他们不敢实话实说,谎称是孙剑云老师的秘传。

据我所知,孙剑云老师直到去世前从来没这么站过无极式,大概这是秘传给你的原因。

两脚一分开站无极式,其效能就从凌步青云掉进地上的草垛里打滚。所以说到底,是你不会站孙氏无极式而已,另外在道理上你也不懂孙氏无极式的道理,于是你只好从俗,叉开了两腿,并把这种最俗见的站法谎称秘传。

孙氏无极式为什么要两脚跟相接?为什么孙氏无极式立意临界不平衡状态?

我在“提高免疫力最有效的锻炼方法”和“一点子之妙用与五心要义”两文中已有阐述。

如果想了解其科学道理,推荐二本书:《躯体的智慧》作者坎农,《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对话》作者普里戈金。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早已超越了用中学力学就可以解释的范畴。一些人虽然戴着清华大学工科博士或大学教授的头衔,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范式仍停留在普通初中生的水平。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的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