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和西貝漲價後又降價道歉,為何是必要的?

海底撈之後,西貝也為漲價道歉了。4月11日,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在官微發文道歉並宣佈恢復原價,算是平息了這場“漲價風波”。


海底撈和西貝漲價後又降價道歉,為何是必要的?


“卑微”的海底撈和西貝


最先掀起此次“漲價風波”的是海底撈。


海底撈漲價的消息最早於4月5日曝出,有網友發文稱,“海底撈變貴了,土豆1.5元一片,米飯7元一碗,小酥肉50元一盤,人均消費直奔200元以上……”


當時,海底撈相關負責人給出回應稱,門店菜品價格調價幅度控制在6%,各城市差異化定價,由門店按照地理位置、當地消費水平等因素對不同菜品綜合定價。


隨後,西貝、喜茶等品牌漲價消息層出,並被一些網友解讀為餐飲企業的“報復性漲價”,這一話題熱度迅速攀升。有大V犀利評價:我們還沒開始“報復性消費”,卻先迎來了“報復性漲價”!


直至4月10日,海底撈公開發佈道歉聲明表示,此次漲價是“錯誤決定”,並承諾將所有產品調回疫情前價格。緊接著,西貝官微也在第二天發佈了“致歉信”,承認此前部分地區門店漲價,併為漲價事實向消費者道歉,承諾產品調回疫情前價格。


海底撈和西貝漲價後又降價道歉,為何是必要的?

海底撈和西貝為何要漲價?原因很簡單,以海底撈為例,自1月26日暫停營業至3月12日陸續恢復正常營業,海底撈大部分線下門店足足停擺了近50天,哪怕在門店開門迎客之後,由於疫情原因也有限流措施,導致客流量明顯下降,再加上物流成本提高、食材價格上漲、門店租金等因素都在推動海底撈經營成本整體上漲。

出於經營成本壓力,海底撈和西貝的漲價實屬正常。但大部分消費者卻不願意接受。特別是疫情期間還有部分消費者收入下降,因此,面對餐飲企業漲價,他們就忍不住給出“趁火打劫”的判斷。


這樣看來,頂住經營成本上漲壓力恢復原價的西貝和海底撈,真的是有點“卑微”了。


壓力大也不得不道歉降價


其實,理性的人大都知道,提高價格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為,海底撈和西貝出於經營成本考慮漲價並無過錯。


那為何,海底撈和西貝還是選擇了道歉並降回原價呢?品牌君認為,這是他們不得不為之的選擇。


我們也知道,無論是海底撈還是西貝,都是廣大居民比較喜歡的餐飲企業,也是普通居民消費較多的連鎖餐飲企業。這樣的連鎖餐飲品牌,想要增加收入,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增加品牌門店的規模,例如開大量的連鎖店或加盟店,當年小肥羊就是如此;二是增加飯店的翻檯率,也就是說不需要擴張這麼多門店數量,只要增加每一家門店的顧客消費人數和次數,也能達到營收增長的效果。


小肥羊的翻車已經證明了瘋狂開店擴張的弊端比較多,西貝和海底撈採用的都是第二種方法——努力提高翻檯率。以海底撈為例,根據2018年的年報顯示,海底撈所有245家門店的整體翻檯率達到了5次。5次的翻檯率在火鍋行業是什麼概念呢?早在2014年就上市的呷哺呷哺同樣經營火鍋,但是翻檯率僅為2.5次。


海底撈和西貝漲價後又降價道歉,為何是必要的?


餐飲連鎖品牌戰略顧問王冬明曾表示,消費者可以按忠誠度分為幾類,包括普通顧客、粉絲顧客和死忠粉顧客。對價格不敏感的是死忠粉顧客及那些消費能力比較強的顧客,這些顧客佔20%左右;剩下80%的都是普通食客及普通粉絲顧客,還是相對於價格比較敏感。


海底撈和西貝屬於大型連鎖餐飲品牌,這就意味著它們消費群體數量基數大。哪怕在這80%的價格敏感型顧客中,只有1%的人覺得完全無法接受海底撈和西貝的漲價,從而再也不去消費或減少消費次數,對其翻檯率的影響那都是相當可觀的。


恢復原價不過是減緩了海底撈和西貝的回款速度,但如果因為漲價影響了翻檯率和口碑,那就可以說是動搖了品牌核心價值。因此,海底撈和西貝即使承受著經營成本上漲的壓力,也不得不權衡利弊後,選擇道歉和讓利。


當然,有著殷實資本的 “頂流”餐飲品牌可以通過讓利解決公關危機,很多抗壓能力不強的中小型企業卻很難模仿。畢竟,西貝出現現金流危機,通過媒體哭一哭就能獲得鉅額貸款,從而順利渡過難關。而普通中小企業如果不能通過市場行為調節自身成本與收益的平衡,那就不是一場簡單的公關危機,而是生存危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