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思想的軸心時代

人類思想的軸心時代

思想者

中國曆來被稱為或被看作"禮儀之邦",蓋因其文明的核心構成要素是禮儀、禮義或禮樂,即用禮儀來規範人的行為、節制人的慾望,用詩、樂和舞來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生,用仁義道德來調節人際關係、引導社群生活,一言以蔽之,中華文明的主要特質就在於用禮儀、禮義或禮樂來維繫人類社群的文明生活及其合理秩序。

人類思想的軸心時代

虞舜賢明故事壁畫——作南風歌

中華禮儀文明源遠流長,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已初露文明的曙光,中華禮儀文明到了夏(約公元前 21 世紀~約公元前 16 世紀)、商(約公元前 1600 年~約公元前 1046 年)、周(約公元前 1046 年~約公元前 256 年)三代逐步走向成熟,特別是在夏、商二代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更加完善的西周禮樂文明形態,奠定了此後整個中華文明發展的根基。在西周禮樂文明的形成和完善過程中,周初的大思想家和政治家周公旦(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周公"制禮作樂"的故事。正是在西周禮樂文明的浸潤下,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上的自我認同意識,形成了最能體現或彰顯華夏民族文化身份與文明特性而獨具特色的"中國"("中華"或"華夏")的觀念與意識。據考證,"以金文與典籍相互驗證",可以肯定"中國"這一偉大的名稱起源於西周武王時期。

人類思想的軸心時代

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之世,諸子百家之學興起,奠定了此後中華文明發展的思想根基與觀念之源,諸如天與人、古與今、陰與陽、德與刑、禮與樂、道與器、仁與力、義與利、禮與法、王與霸、華與夷、君子與小人、內聖與外王、家國與天下、治與亂等,這些迄今仍然是詮釋中華文明特性與文化傳統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觀念。中華文明既尊尚天命天道而又重視人性人文,既重親疏等差而又崇尚天下一家,既以家國為根基而又以天下大同為目標,既具特殊的文化認同意識而又深懷人類普世情懷。

人類思想的軸心時代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

人類思想的軸心時代

柏拉圖

人類思想的軸心時代

孔子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在這個時期,世界各民族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成為世界各大文明的標誌。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則有孔子、老子等。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影響著人類的生活。雅斯貝爾斯把這個時代稱為"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的思想家許多都是同代人,其中釋迦牟尼與孔子是同時代人,蘇格拉底則與墨子是同時代人,亞里士多德與孟子、莊子是同時代人。這些偉大的思想家都出現在歷史的同一時期、地球的同一緯度(北緯 30 度上下),這是一個謎。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遠隔千山萬水,但這些思想家的思想卻有很多相通之處,那就是對人與人類社會的"理性態度"和"終極關懷"。他們不約而同地在思考,人怎樣才能幸福,社會怎樣才能和諧。正是這些思考,影響了各自民族的文化達數千年之久。

易中天著《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一書總結和梳理了"先秦七子"——讀孔得仁,讀孟得義,讀老得智,讀莊得慧,讀墨得力行,讀韓得直面,讀荀得自強。易中天教授通俗講述學術問題,條理清晰,編者閱讀數遍,深感得到很多教益和啟迪。這一時代所創造的思想,為人類留下了一筆取之不盡的財富。

我是頭條戒戒欸,大家要是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